大宗商品進口銳減 中國因素是否褪色
2009-11-13 10: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銅進口量減少、大豆進口量減少、鐵礦石進口量減少……剛剛公布的10月份進口數據原本對于大宗商品是較大利空,但是外盤出乎意料地平靜,倫敦銅價甚至還繼續上漲。對于大宗商品市場來說,“中國因素”曾是今年的重大主題,來自中國的強勁需求支撐著商品市場的價格,不過這一因素目前似乎正在褪色。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因素”的作用要分開來看。對于基本金屬和其他工業品來說,目前主要受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流動性與美元走勢占據主導因素,“中國因素”所代表的供需面確實已經淡出市場焦點;而農產品(11.65,0.00,0.00%)的依然有著“中國因素”的較強支撐,階段性的進口減少只是外貿的正常現象。
金屬“中國因素”開始褪色
銅的中國進口數據歷來是全球市場關注的焦點。海關總署周三公布,10月份未鍛造的銅及銅材進口26.3萬噸,環比大幅下滑34%;廢銅10月份進口26萬噸,環比下滑36.6%。
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數據表示中國需求出現了下滑,短期內國內供應比較充足。由于此前中國大量囤銅,目前有不少銅的隱性庫存堆放在倉庫、企業中。而進入9月份之后,進口銅就處于虧損狀態,最近進口一噸銅要虧損2000元左右,因此10月份進口下滑是很正常的。
盡管中國進口下滑,但隔夜倫銅依然上漲,市場對“中國因素”似乎視而不見。周三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月銅收于6540美元,漲10美元。昨日滬銅收盤全線小幅上漲。主力合約CU1002收于51250元,漲220元,持倉減2898手至15.85萬手,成交22.77萬手。
“中國因素在年初時功不可沒,但現在減弱了。”長城偉業首席分析師景川表示,目前歐美經濟也漸漸復蘇,相當于接過了中國手中的“接力棒”,“否則中國的支持因素一消失,這些價格肯定會崩塌。”
事實上,基本金屬自身供需面所起的作用已經很小。專家把影響金屬的因素歸為“三大主線”,一是全球經濟復蘇向好的趨勢在維持;二是美元貶值的趨勢尚未轉頭;三是流動性的寬松尚未改變。也就是說,影響金屬的主導在于金融屬性。隔夜倫銅之所以在盤中上漲較大,也是影響當時美元指數下跌。供需面產生的“噪音”被湮沒在以貨幣領銜的金融因素主旋律之中。
“雖然暫時微不足道,但也可能是在潛伏醞釀,”長城偉業機構事業部總經理李磊表示,一旦進口減少的趨勢越來越強,而宏觀面又出現松動,那么“中國因素”就會成為導火索。神策投資分析師陸承紅也表示,一旦銅價出現下跌,那么中國國內的大量隱性庫存將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流向市場,只是目前充裕的資金和金融屬性讓這一切尚未發生。
農產品進口減少“另當別論”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中國10月份大豆進口量為252萬噸,降低至自去年4月以來的最低。但與金屬不同,大豆的進口雖然暫時減少了,但卻不影響“中國因素”對于世界農產品市場的影響。
“10月份的下降早在市場預料之中,因為現在中國將購買重點放在美國新豆,因此上個月的到港量下降了,” 長城偉業機構部副總經理張良表示,這種階段性的下降只是外貿的正常現象,預計到12月大豆的到港量又會很大。“從全年來看,2009年中國的進口量還是很大的,要超過去年。”
張良表示,農產品領域中,“中國因素”依然起著絕對的支撐作用,階段性的進口減少對市場影響不大。另外,在南美大豆大幅增產的情況下,目前中國開始轉向南美購買大豆,美國大豆吸引力下降,這或許將對美盤大豆價格產生影響,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中國因素”影響。
另據了解,中國鐵礦石進口量也在減少。盡管10月份鐵礦石進口量較上年同期仍有增長,但卻比9月銳減近30%,至4547萬噸,而9月鐵礦石的進口量為6455萬噸,曾創紀錄新高。業內人士表示,10月份鐵礦石進口量環比大降,是以9月份的“超常”進口量作為參照的。如果按照季度來算,這個進口量也屬于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