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節
2009-11-11 14:1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齊滋英
演說,是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打開人們心靈的一把鑰匙。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同樣一個道理,有的人說出來使人心悅誠服,茅塞頓開;有的人盡管講得口干舌燥,卻并沒有使別人感染和觸動,這些除去演說者本身的人格魅力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掌握演說這一門藝術,或者說是沒有運用好演說這門藝術。
在工作實踐中,我體會到,要搞好演說,有這么三點很重要:一是演說者自身情感因素很重要;二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演說方式;三是如何使語言形象、生動,有說服力。
演說情感的表達
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好惡不同,產生的內心變化和外部表現也不同。符合一個人的“口味”時,便產生愉快、滿意、喜歡等積極情感;不符合一個人的“口味”時,便產生厭惡、憤怒、憎恨等消極情感。
在演說時,不同情感的表現,會使聽眾產生不同的反映。譬如同樣是講端正黨風問題,如果講這個問題表現出對不正之風是深惡痛絕的,講得非常嚴肅,對紀律講得非常嚴格,則可使聽者心理受到震動;而如果講不正之風時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樣子,則可能使聽者產生不可救藥的想法。可見,正確情感的表達是提高演說效果的重要因素,要使別人接受你講的道理,你必須表現出正確的、良好的情感。
正確的情感首先表現在對真理和對同志的熱愛上。自己熱愛真理,追求真理,就會在演說中富有感情,如清澈的泉水自然流淌,從而激發起聽演說者相應情感的體驗,使他們更好地感受真理,接受真理;對群眾的真誠愛護,和諧的相處,親切的交談,別人就會感到溫暖,發生肯定的情感反應,引起思想共鳴,自覺接受其教育。相反,對革命道理不熱愛,無心講理,對別人板著面孔,冰冷相待,不關心、不尊重,那樣,別人就可能對待你的說教持否定態度,你就是有再好的道理,再強的口才也是難以奏效的。難怪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經驗的干部,在對犯過錯誤或后進的同志做工作時,開始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搬出一整套“大道理”,而是先用關心去換取信任,用溫暖去消除隔膜,當對方切實感受到你是誠心為他好時,進而再循循善誘地講授革命道理,這樣做是符合其心理接受的特點的。后進同志一般說來往往與領導在思想感情上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他們特別需要別人的信任、關心。這時如果對后進同志表現出厭煩、冷漠、歧視的情感,就不會引起這部分同志改正錯誤的愿望。
在演說時,愉快、親切、和悅的情感,對群眾教育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教育者的心情越舒暢,態度越和藹,交談越親切,被教育者心里就會越高興,和你思想感情就會越接近,對你講的道理就樂意接受,能夠聽得進去。如果在演說或交談時,別人表現出不愛聽時,我們就發火,就急躁,那么就會產生急躁情緒,人家就越不買你的賬。因此,我們在開展思想教育工作之前,遇到心情苦惱煩悶時,就要努力調節轉移自己的情感,力求做到心情舒暢愉快,待人親切、和顏悅色,防止冷漠的臉色。
我們在看大型文藝演出時,看詩歌朗誦的同志那飽滿的激情,深深地抓住了每位聽眾的心。進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尤其是講課、作報告時,如果也具有詩歌朗誦的激情,恰如其分地把這種情感灌注到說理過程之中,這樣,就能使人受到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受到教育。人們之所以愿意聽李燕杰同志的報告,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演講時要具有詩朗誦的激情。他在講貝多芬、肖邦、郎平等高尚品質和思想時,慷慨激昂表達出崇敬欽佩之意;而講到社會上不道德、不文明的現象時,則表達出鄙視、義憤和嫉惡如仇的情感。可見,激情也是增強演說效果的一個條件。
演說方式的選擇
要曉之以理,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講究正確的演說方法。演說的方式方法很多,這里簡敘幾種我們在做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的方式。
第一,漸進式演說方式。
人們認識都有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轉化過程。按照人的認識,發展規律來傳授真理,進行教育工作,按層次,依順序,則是漸進式演說方式的主要標志。它包括兩種形式:一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講解,這可以稱之為“剝筍式”。二是按照人的思想覺悟,認識水平,區別對象,分類講解。對思想基礎好,認識問題快的,唱“陽春白雪”;對思想基礎差、認識問題慢的唱“下里巴人”。這種做法,我們可以稱為“對號式”。
第二,掰開式演說方式。
我們開展思想教育時,切記滿堂灌。那樣,別人一不愿意聽,二“吃”不進,三即使“吃”進,也是“囫圇吞棗”,消化不了,而要像吃西瓜那樣把問題掰開來,每次講課講透一個道理,一個小問題,采取長流水不斷線的方式,從而匯成大湖大海。不過采取這種方式來講解時,一定要維護馬列主義思想體系的完整性,注意教育的系統性,使別人既知果,又知因。既知問題,又知答案,注意教育內容的全面性,不搞斷章取義;注意教育的連貫性,把這個道理和那個道理緊緊地銜接起來。
第三,敘事論理式演說方式。
人的認識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發展的,在這個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變化過程中,形象思維比抽象思維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敘事論理,所敘之事要注意三點:一是要典型化,要精選細篩,運用那些能說明問題,有代表性的事例。二是突出思想性。在演說過程中,要注意圍繞思想性選擇事例,防止片面追求知識性和趣味性,事例不能堆積過多,以免沖突你要講的道理;。三是要有新鮮感。用事例不落俗套,盡量選擇新近的材料,即使是運用老事例,也要改變角度,講出一番新意。
第四,形象比喻式演說方式。
形象生動的比喻不僅可以使模糊的道理清晰起來,深奧的道理明白起來,而且使人受到啟發、鼓舞、振奮。這方面毛主席是我們的光輝典范。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用“航船的桅桿”、“欲出的朝日”、“母腹的嬰兒”比喻革命高潮的即將到來,在西安事變時,他用“拉毛驢上山”作比喻,說服大家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這些形象的比喻,在當時對于幫助人民樹立信心、革命到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演說語言的使用
在演說的過程中,掌握的語言越豐富,占有的詞匯越廣泛,演說的效果就會越好。怎樣在演說中使用語言呢?我認為主要應體現“四性”。
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是科學的,科學的真理需要科學的語言去講解。語言的科學性主要應體現在真實、準確、全面六個字上。真實,就是不講假話、空話,說的每句話都是反映客觀實際的,使人聽了覺得 “是這么回事”、“是這個理”。準確,就是指確切地使用概念、術語,合乎邏輯地推理,科學地作出結論。全面,就是不搞片面性,不說絕對話,講事要周全,說理要全面。語言真實、準確、全面了才能使人真正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從而使人們信服和接受。
針對性:我們在語言運用上,要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情況,使用不同的語言,“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閱歷比較豐富、接受能力比較強的同志,使用的語言的哲理可以深一些,談的問題可以寬一些,使其在深刻地哲理、廣泛的知識當中悟出道理,接受教育;對涉世比較淺、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志,使用語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對文化高的同志,要多使用經過提煉的規范化語言;對文化程度較低的同志,則宜多使用樸實生動,淺顯明了的語言等。
啟發性:演說的語言要充分調動被教育者的思維,使其在聽中受啟發,在想中受教育。要啟迪思維就要舉一反三,要多使用一些警句、諺語、錦言。好的警句、諺語和錦言往往一語破“天機”,使人豁然開朗,甚至能起到終身受益的作用。我們講一堂課,作一次報告,談一次心,不要求每番道理都能啟人深思,每句話都是 “金子”,但至少要有幾句能給人以打烙印的
話,有幾句震動人,啟發人的話。
趣味性:這方面,毛主席、陳毅
等老一輩革命家值得學習。他們講
話、上課、作報告的語言,都十分風
趣,使人在輕松愉快中受到了教育。
生動有趣的語言,一般具有新鮮感,
往往會增加演說的有效性。新鮮的
東西首次進入大腦,容易引起人們
的興趣和注意,留下深刻的印象和
記憶。因此,在突出思想性的前提
下,演說還要注意趣味性,要用生動
的語言,增強演說的吸引力,感染力
和有效性。
(作者系:陜西省物資再生利用
總公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