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反擊貿易保護
2009-11-1 3:3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 就在本月中旬,美國商務部發布立案公告,決定對原產于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標準鋼緊固件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來自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從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我國已遭遇貿易救濟調查69起,涉案金額91.56億美元;僅今年前6個月中國外貿產業和企業已經遭遇了來自15個國家(地區)的60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舉措,涉及金額達到82.67億美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008年全年涉案金額62億美元,增幅明顯。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即便是享有物美價廉美譽的 “中國制造”成為眾多國家排擠的目標呢?面對這樣的排擠,我國企業該怎樣應對和反擊這樣的貿易保護呢?
金融時報
中國成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者
“中國已經成為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者。”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用這樣一句話注解中國國際貿易所面臨的局面。
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國經濟進入低谷,出于對本國企業的保護,這些國家紛紛開始進行貿易保護,抵制他國出口。
宋泓表示,這些國家的國內經濟復蘇緩慢,因此才會出現多個國家同時對中國采取貿易限制措施的表現。但他也強調,從90年代初期開始,中國就是全球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限制最大的受害國,危機以后的這種情況表現就更為明顯了。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則認為,各國集中在這一時期對我國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表面為本國經濟爭取利益,實際卻是逼迫人民幣匯率提升。
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近期發布一份報告,稱未來中國人民幣貿易加權的有效匯率至少要升值20%。盡管奧巴馬贊成人民幣匯率穩定,但美國真正在做具體措施的時候,仍在不斷地直接或者通過其他國家對中國施加壓力,以 “雙反”為代表的貿易限制就是最直接的手段。
中國聯合鋼鐵網
貿易糾紛中的新趨勢
中國緊固件企業遭遇反傾銷調查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07年歐盟就曾發起過這一調查,當時涉案金額高達5億美元。
雖然很多企業主跟他提起這件事情時都是滿腹委屈,但是有些企業主卻有著自己的看法,這個行業之所以頻繁遭遇反傾銷調查,主要是因為產品定位于中低檔,技術含量低、價格低;同時最近這兩年生產這類低檔產品的企業開始增加,出口量也很大。所以遭遇反傾銷調查也在意料之中。
中國出口的產品大部分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全球屬于過剩產品。你賣得多,其他人就會賣得少。
有專家就認為,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始終是今后中美、中歐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貿易摩擦的主體和主要領域,這個過程要持續很多年。國內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出口大幅增長的,在發達國家處于夕陽產業領域的產品,都有可能成為被采取反傾銷、保障措施的對象。
不過目前美國對中國的反傾銷指控呈現一種新趨勢,即反傾銷對象越來越集中于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遭遇反傾銷的比率雖有所波動,但總體上呈現出下降趨勢。
金融危機以后美國意識到要改變自己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制造業,所以選擇了這些最基礎、最核心的產品。
另外一個新趨勢就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力度和氛圍在擴大加深,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到這場 “摩擦”中。巴西、印度等新興國家也參與了對中國的貿易保護,這種情況在以前也曾出現,而今年則更加明顯。如巴西企業申請對中國玻璃制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印度國內產業申請對華苯胺的反傾銷調查等等。
從貿易限制形式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特保、反補貼和反傾銷,這些都是新的做法和傾向。
新浪網
應對貿易保護應多措并舉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該怎么辦呢?目前浙江省涉案企業已有22家準備參加對美國提出的 “雙反”調查訴訟。
“只有應訴!”負責此案件的陳天濤律師斬釘截鐵地說, “不去應訴就只能敗訴,我們很多企業因為覺得訴訟費用高所以不去應訴,國外就判定這些企業敗訴,對其產品實行新的關稅,結果是產品被附加最高的稅費,導致產品無法出口,辛辛苦苦打拼多年的市場轉眼就進不去了。”
而對于采取何種方式應對,專家也提供了不同的解決辦法。
“報復論”。梅新育就認為,在正確判斷形勢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適度的貿易報復措施才能遏制貿易伙伴國內保護主義勢力的道德風險。現在可以對進口的一些產品采取貿易限制的措施作為一種姿態,因為從對付貿易保護主義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不采取措施的話,反倒對那些實行貿易限制的國家是一種縱容。
“預警論。”我們應該從源頭開始,政府應該加強一些行業的預警,我們不要被別人提起反傾銷的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也就是說,在預警方面政府應該加強投入,增強對企業的引導。
“技術革新論。”有專家認為,中國要從制造大國向創新型大國轉變,企業本身也應該轉型,我們跳出反傾銷的這個怪圈,要樹立我們自己的品牌,貿易摩擦會進一步降低。比如說輪胎行業,我們很多的廠子都是給國外公司例如大眾汽車做OEM的(給國外原配廠做配件的),在國內沒有專門的品牌,只能貼住國外品牌走,企業的利潤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