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珠三角如何成為全國的國際門戶
2009-1-11 13: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期盼已久的國家戰略———《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公布了,對于率先經受全球金融寒流考驗的珠三角地區而言,這無疑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規劃為我們指明了科學發展的方向,堅定了經濟繁榮的信心。
在規劃中值得關注的是珠三角在全國的戰略定位,除了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深化改革先行區、世界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地以及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等定位外,規劃首次提出珠三角要成為全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如果說前者是全國改革開放對珠三角的基本要求,那么,重要國際門戶定位則反映了全國開放改革對珠三角的特殊期待。珠三角是依靠率先改革開放起家的,在過去30年中憑借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通過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資本的轉移,在外貿總量上成為加工制造大省,在經濟總量上成為全國的排頭兵,時至今天,嚴峻的國內外形勢與科學發展的新理念都要求珠三角通過開放型經濟發展成為全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與單純的外源型經濟不同,開放型經濟不僅需要我們學會利用外資,而且需要學會在開放中主導配置全球資源;與單純的外向型經濟不同,開放型經濟不僅需要我們學會貼牌生產,而且需要學會在開放中直接占有全球市場。
國際門戶是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的重要場所,是集聚與擴散國內外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與技術流的主要樞紐,珠三角要成為全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必須首先成為區域性資源高效配置的洼地。珠三角九市雖然同屬一個省,長期以來,跨地市的合作其難度絲毫不亞于國內其它地區甚至國家之間,無論是廣州與深圳兩地的金融中心城市之爭,還是4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五大國際機場高度集聚,都顯示出在現有機制體制下各地爭奪利益的激烈,均表明珠三角在整體上資源配置的合成謬誤。要改變珠三角目前的資源配置低效,加強宏觀調控與規劃管理是關鍵。與傳統的做法不同,此次出臺的是一個真正跨行政區劃的科學發展規劃,是用世界眼光對珠三角地區的重新定位與發展思考,規劃一改過去對各地既得利益格局的默認,強調與突出了珠三角的整體與長遠利益,規劃正面回答了長期以來人們在改革與發展中的各種困惑:珠三角是誰(五大戰略定位)?珠三角如何發展(產業與城市布局)?珠三角需要什么(機制與體制創新)?
我們應當看到,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市場全球化與競爭全球化,在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全球資源將日益集中在配置效率更高的國家與地區,開放型經濟無疑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是順應全球潮流出現的新經濟形態,珠三角要成為全國重要的國際門戶,必須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通過加快經濟與社會轉型,通過加強對珠三角內部產業與城市空間的布局與調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資源配置效率與能力。加強宏觀調控與規劃管理固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但是,這種調控與規劃必須建立在統一的開放市場基礎上,換言之,未來的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必須以經濟一體化為基礎推進,不然,有可能重蹈計劃經濟的覆轍,進一步加劇而不是減緩地區間的利益矛盾與沖突。令人欣慰的是,規劃將珠三角經濟一體化作為重要內容給予闡釋,特別是在建立開放的區域市場,包括建立開放的人才市場、土地市場、資本市場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創新的舉措,同時,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地方政府對統一市場的分割,促進地方政府從利益型向服務型轉變,規劃對政府行政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等職能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應當看到,3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讓珠三角的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比較,我們的工業化水平還是較低的,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是較弱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傳統發展方式基礎上的發展后勁正在疲軟,自主創新還無法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珠三角率先走到了“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經濟與社會轉型時期,唯一的選擇是進一步深化改革,重點在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利益關系進行調整。通過機制與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提升我們的效率,包括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社會的配置效率。通過機制與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實現社會的公平,包括機會的公平與結果的公平。在一定意義上,珠三角屬于率先發展率先套牢的先行地區,珠三角是被在傳統發展方式基礎上的舊機制與舊體制套牢,被現有的種種剛性既得利益結構套住,珠三角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沖破現有機制體制對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束縛,率先破局率先實現騰飛與跨越。
(作者系區域經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