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現代農業的創新與發展:從產業化到多功能性
2009-1-11 13: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由山東省科協與日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共同主辦、威海市科協等單位承辦的以“加強現代農業合作,實現中日農業互利互贏”為主題的“中日現代農業創新論壇”在威海舉辦。200多名中日“三農”專家、學者以及有關領導和來自一線的“三農”工作者,就中日現代農業的先進理念和新技術、如何搭建兩國農業科技合作平臺等進行探討。與會者一致認為,農業現代化不單單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還應包括食品安全、生態保護以及文化傳承等諸多內容。
9.1%的耕地何以養活了20.8%的人口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捷報不斷,總產連續突破3億噸、4億噸、5億噸大關。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是我國農業特別是糧食豐收的原因總結。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技術進步在農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緊緊圍繞國家目標,大力加強農業科研協作,實施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戰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全國農業總產值增長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27%提高到了目前的48%,實現了農產品從長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再到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我國農業發展以占世界9.1%的耕地養活了20.8%的人口。
農業產業化由此推向全國的山東省是我國最大的“菜籃子”生產基地,農產品出口位居全國第一。2007年與1978年相比全省農業總產值增長45.7倍,達到4780億元,居全國首位。其中,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2%以上。但是,在看到我國農業科技巨大進步的同時,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也不容忽視。
與會專家指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是加速科技進步,而加速科技進步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只有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強化農村的產業支撐,加強農業和農村的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為農村社會和農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當前全球糧食危機的狀況下,科技創新以及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尤為重要。專家指出,為了使農業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就必須加大科技的普及和推廣,這就需要培育專業的科技推廣隊伍、組織,以及懂生產、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農家游何以紅遍中國和日本
日本是較早提出“農業的多功能性”的國家。他們認為,農業不僅僅是一個為消費者提供食品的行業。各地獨具特色的農產品生產、銷售和飲食文化以及郊區農地不失為鄉村的一道亮麗風景,為維護和保存當地的傳統文化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承擔著創造和傳承文化以及保護環境的功能。隨著鄉村旅游的拓展,農家游或漁家游等還成為了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因此,專家建議,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應注意農業的多功能性,保護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和文化傳統。
在中日農業發展的特定階段,農村現實的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是家庭經營,隨著社會老齡化尤其是農村老齡化狀況的加劇,務農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婦女。對此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并從技術、組織形式等多方面為其提供相應服務,在這方面日本的“小力”技術值得學習和借鑒。專家指出,農業的現代化并不是單純地把土地集中、規模生產,農地的流轉應以農民的意愿為前提,應充分發揮現實生產經營者的主體作用。
專家還認為,生產單位的大小并不等同于銷售規模的大小,如果有真正代表農民利益的組織提供細致到位的服務,分散的生產也可能形成一定的銷售規模,甚至在品種數量以及種類方面比單個大的規模生產單位更有優勢。我國的區域內農產品流通以及日本的“地產地消”運動對于農產品區域循環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相對較小的銷售半徑以及不要求量而主要要求品種數目的特點,更加有利于現實務農主體的參與,為小規模家庭經營發揮作用提供了平臺。
超市的西紅柿何以僅賣9毛8一斤
2008年12月9日上午8點多,威海市區的“家家悅”超市的蔬菜柜臺上已經擺滿了新鮮的農產品,西紅柿標價牌上紅色的大字格外顯眼:9毛8一斤。由此引來了不少消費者挑選。超市負責人介紹,由于超市與農戶建立直接的產銷關系,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直接經過“家家悅”的分銷配送中心運往各個分店,沒有其他的中間環節,因此,既可以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同時也可以讓利于農民,還能保證農產品的新鮮程度。
“現在我們這里支撐老百姓生活的是超市而不是農貿市場。以前過年過節,人們總是習慣提前購買大量的食品,肉10斤、20斤地往家里搬,現在都是當天買當天吃,新鮮不說,價格也不比平時貴。”在超市買肉的一位老大爺對記者說,“以前我買菜什么的都是一個星期一到兩次,現在每天都來超市,甚至一天來兩次,算算一個星期來超市就有十二三次。”
對于農產品主產區來說,如何在流通環節獲得合理的利益,同時提高主產區特別是生產者在流通環節上的利益分配是人們更加關注的問題。為了讓利于生產者和消費者,就必須盡可能地縮短中間流通環節。專家認為,龍頭企業與農民可以形成供銷關系,但是否能夠形成利益共同體卻是個很大的問題,這就需要農民合作組織發揮作用。通過農民合作組織的上級組織來實現對較大范圍甚至是全國農產品信息的統籌,形成全國信息大物流的概念,實現就近調配農產品的產銷對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運銷成本。在此過程中,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戶可以更清楚農產品最后是怎么銷售的,市場和消費者有什么反應,并且盡快指導自己的生產和銷售。
站在農產品銷售柜臺前的生產者
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省,近年來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基地分別達到850萬畝和670萬畝。2007年,全省農產品出口92.5億美元,連續八年保持全國第一,產品銷往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榮成泰祥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與會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水產品進行專業檢測,從而保證食品安全合格。
農業標準化的實施,農產品以及產地認證制度、農產品生產過程追溯制度以及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都為我國的農產品安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時大家也注意到,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消費能力不斷提升,特別是時令蔬菜和水果,消費者對其新鮮程度的要求愈加嚴格。因此,專家認為,除了在生產環節加強質量監控外,流通環節的減少也是有效追溯農產品安全的有效措施。縮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在兩者之間建立一種“直接見面、直接交流”的信賴關系,如果農產品質量出了問題,可以很容易地追溯到生產者身上,這種以信譽為擔保的交易可以提前增強生產者的安全意識。專家同時指出,農產品的區域內循環必不可少,產品的新鮮程度可以從價格上直接反映出來,進而調動生產者提高產品質量的積極性。專家建議,還可以采取農戶站柜臺,或者在直銷店的農產品上標明農戶的姓名、電話號碼等措施督促農戶按照標準化生產。
新的農產品流通方式,把生產者—消費者直接連接起來,將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也許用不了太長的時間,我國農產品的流通將會有一場新的革命,也會像今天的日本一樣,從一味追求外在規模的發展向增加內涵、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