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要強化“校企合作”
2009-1-10 23:0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北京絡捷斯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孫紅菊
職業教育是按照職業需求組織和實施的教育,注重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其培養目標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級實用型人才。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應企業人才實際需求狀況而產生的,并按照企業部門和學校的安排實施的、交替進行課堂教學和企業實際操作培訓的教育模式,也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核心特點。
校企合作四模式
我國職業教育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總體上來說,是基于目標導向型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它實際上指的是在我國職業教育中為滿足企業人才質量需要而進行的可以效仿的實踐教學的一種樣式,是在為社會教育和培訓合格勞動者的目標下,開展的職業學校與企業、行業、服務部門等校外機構之間合作的標準樣式。通過這些樣式,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或訓練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未來勞動者的素質,并增強企業部門與畢業生之間雙向選擇的可能性,最終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我國職業院校 “校企合作”模式還大都停留在以學校為主導的合作形式上,其合作大都處于淺層次階段或中層次的起步階段。從其目前所擁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數量來看,已經存在著眾多的形式。
目前校企合作在我國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類:企業配合式。這種模式的特征是以學校培養人才為主體,企業為輔助。人才的培養計劃和目標均由高校提出并制定,企業只需要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幫助。譬如投入設備和資金在校內外建立培訓和實踐基地,以及派出一些技術專家擔任名譽教師等。企業管理式。企業通過參與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對高校承擔計劃、組織、決策和協調等管理工作。所以,參與高職人才培養成為企業的一部分工作和企業分內之事。企業對學校的參與是全方位的整體參與、深層參與,管理上實行一體化管理。企業在職員工培訓式。這種模式要求企業將在職人員的培訓基地設在高校里,這樣可以利用高校里的資源,為企業培養所需的技術人才,而學校也可以通過這種模式彌補收入的不足,改善學校的培訓條件,提高培訓質量。企業學校互動式。這種合作模式的關鍵是找到校企合作目標的共同點,使兩者可以積極的在互惠互利的條件下合作,以求達到共贏局面。企業為高校提供辦學條件和設施,高校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人才需求。這樣兩者各自發揮優勢,最大程度的調動了雙方的積極性。這是四種合作模式中最理想的狀態,即所謂的 “共贏”。
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推行 “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參與主體對校企合作目的認識不深刻。
校企合作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課堂領域上教不了的東西,這點是高校和企業都應該深刻認識到的概念。其次是解決方法主要是親臨現場實踐。我們從國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經驗中可以了解,我們在校企合作教育計劃上的態度方法與他們是截然不同的。國外認為校企合作是否可行是最為關鍵的,而我國卻認為校企合作對專業教育是否有貢獻是關鍵的。
二是政府宏觀調控和監督不夠。
在發達國家,一般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來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但在我國,政府還沒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政策保證和發展職業教育。各級政府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也不夠,使得很多現實問題一旦發生都無據可依。同時也沒有建立專門的信息系統和校企合作相關基金。所以我們期待著政府下一步有相關法律執行的真正開展。
三是企業缺乏信息優勢。
目前,我國企業對于開發科技成果的積極性還不高。缺乏信息的更新和溝通是企業的主要問題,而高校正好在信息方面有很強的優勢。我國的企業通常忽視這一點,只顧閉門造車,疏忽了與高校的合作。從而造成了我國企業科技知識與信息的落后。
四科研成果難以轉化。
如今國外的大學將科研重點從理論研究向更加重視實際問題的科研成果轉化,而且國家政府也在科研經費方面大下功夫。相比較而言,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處于國際較低水平,對經濟增長沒有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所以說我國高校向企業轉化科研成果的能力還是很弱。
五是校企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
由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并不長,校企合作職業教育還處在探索的過程中,因此企業和高校的溝通機制還很不健全。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在運行中主要涉及的只有學校和企業,很少有學校、企業、政府三者之間的互動。而企業與學校之間深層次溝通不足,再加上我國政府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專門的信息系統,使我國欠缺支持校企雙方進行溝通的有效機制。
幾項具體措施
校企聯合辦學,可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向互補,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物質和智力資源的共享,融合職業教育理念和企業理念,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供求關系上完成學校與企業的良好對接,相互滲透,促進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交融。企業應該把校企合作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也應該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應把校企合作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校企合作應建立在共同參與、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基礎上。
要呼吁政府、高校和企業各界的重視。首先要從思想上呼吁各級政府、高校和企業界對校企合作的重視。目前,我國政府已經開始重視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在思想上的重視是校企合作發展的第一步。因此相關的政府部門特別是媒體要對高校和企業進行職業教育重要性的宣傳,以便加強社會、政府、市民在思想上的認識。
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學習國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然后再針對我國的國情和特點,進行實踐,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但不能盲目跟風,學習國外的經驗不是看學什么,關鍵在于怎么學。
要發揮政府的國家宏觀調控能力。在校企合作中,政府應該向服務型政府的角色過渡。首先要明確和規范政府、學校、企業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責任和義務;其次要從資金上給予支持,從法規政策上進行規范,建立相關機構予以引導,幫助校企雙方溝通。
要強化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較強實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場所。校外實訓基地一般是掛靠在企業內或是與企業共建,這樣不僅可以彌補校內實訓設備和場所的不足,還可以安排專家、高級工程師給學生加以實習指導,督促計劃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