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能低需求是2009鋼市主要特征
2009-1-10 22:5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徐向春
2002年,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拉動鋼鐵工業高速增長。五年間,粗鋼產量由2002年的18237萬噸提高到2007年的48924萬噸,年均增長21.8%。受到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的雙重拖累,這一高速增長勢頭在2008年戛然而止:預計全年粗鋼產量5億噸,僅比上年增長2.2%。展望2009年,中國粗鋼產量可能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滑,鋼鐵行業將呈現高產能、低需求、低產量的低景氣狀況。
2008年,鋼鐵工業投資保持較高增長,新的生產能力不斷建成投產。1~11月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完成投資2859億元,增長27.1%。6月份,全國粗鋼產量曾經達到4699萬噸,相當于年產5.72億噸的生產水平。下半年,隨著首鋼曹妃甸、鞍鋼鲅魚圈、邯鋼新區等一批大項目陸續建成投產,2008年年底,粗鋼生產能力預計超過6億噸。
然而,不論是國內需求還是國外需求(表現為鋼材出口),均趕不上產能擴張的步伐。
目前,鋼材出口面臨三大不利因素。首先,國際鋼鐵需求大幅下降。IMF在2008年11月份將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從3%調低為2.2%,世界各大工業國經濟下降0.3%,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集體衰退。國外研究機構預測,2009年全球鋼材需求下降10%以上。在中國鋼材主要出口目的國家中,韓國需求預計下降9.5%,美國下降11%。日本產業經濟省最近表示,日本2009年一季度鋼鐵需求同比降低31.6%,為39年來的最低點。進入2008年四季度,國際市場急劇萎縮已經使鋼材出口訂單大幅下降。
其次,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2008年四季度以來,隨著經濟危機不斷擴散,一些國家采取措施保護本國鋼鐵工業的利益,針對中國鋼鐵產品的貿易摩擦案件有增加趨勢。印度對中國熱軋鋼反傾銷調查,印尼對中國產中厚板進行反傾銷調查,美國對中國含硼中板進行反規避調查,歐盟對中國非合金焊管征收反傾銷稅。越南、伊朗、印度擬提高進口鋼材關稅。拉美鋼鐵協會呼吁對中國鋼材采取市場保護措施。種種跡象表明鋼材出口的貿易環境明顯不如往年。
此外,人民幣升值削弱了中國鋼材競爭力。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自去年8月份以來升值超過10%,兌歐元及亞洲貨幣的升幅則超過20%。貨幣大幅度貶值使得獨聯體國家上月下旬熱軋卷出口報價400美元(FOB),大大低于中國500美元的出口報價。這不僅得中國鋼材出口難度加大,而且可能導致國際市場鋼材倒流國內市場。
雖然政府近期下調了部分鋼材出口關稅,以緩解鋼材出口急劇下降的勢頭,但是2009年鋼材出口大幅度下降在所難免。如果參照去年四季度出口形勢,2009年出口數量可能降至4000萬噸 (折合粗鋼),比2008年減少約2300萬噸。
同出口形勢相比,國內鋼鐵需求相對樂觀一些。受國際金融危機、經濟結構轉型和周期性調整等因素疊加,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深度調整。前三季度GDP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2008年1~11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6.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速為15%左右,同比回落5個百分點;11月份,出口出現了近7年來的首次下降。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保經濟增長,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出臺4萬億元投資等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計劃。大多數研究機構認為2009年GDP有望達到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5%。
2008年10、11月份粗鋼產量同比分別下降17%、12.4%,為歷史罕見。這一方面是需求萎縮所致,另一方面是企業的存貨調整所造成的。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研究,從去年9月份開始,我國企業進入存貨調整期,企業為消化前期持有的過多存貨,降低了生產速度和減少原材料儲備,企業減產的幅度遠遠超出了需求減弱的程度,從而夸大了需求下滑的幅度。鋼材也不例外。庫存調整是短期的,一般持續半年,因此去年四季度的生產統計數據既不能代表2008年全年的情況,也不足以得出2009年鋼材消費量下降的結論。
據估算,2008年鋼鐵消費增速為5%,比上年下降個8百分點。2009年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2008年(2008年預計GDP為9.3%,固定資產名義投資27%),經濟繼續呈下滑態勢。根據鋼鐵消費增速與GDP、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歷史關系分析,2009年鋼鐵消費仍能保持小幅增長,預計增速為3%,也就是說比2008年鋼材消費量增加約1300萬噸 (折合粗鋼)。
綜合分析鋼材出口形勢和國內需求狀況,今年中國鋼鐵需求比2008年下降1000萬噸。如果經濟形勢好于預期的話,并且考慮庫存因素,需求可能與去年持平。以此計算,2009年粗鋼產量在4.9億~5億噸。相比6億噸的粗鋼生產能力,產能過剩約1億噸。
在市場需求停滯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的情況下,企業大幅度的增產計劃可能面臨兩種結果:一是憑借產品質量優勢和價格優勢,通過卓有成效的營銷,成功搶占市場,完成了預定目標,但競爭對手的產量(銷售)將減少1000萬噸。二是受到競爭對手的強烈抵抗,未能完成預定目標。不管哪一種結果,都意味著部分生產能力閑置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在有限的市場中分享到更多的蛋糕,企業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