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全球金融危機無關――ITAT為什么會出現經營危機?
2009-1-1 14: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球金融危機暴風驟雨般席卷而來,制造業、外貿行業受到了空前的打擊,大家紛紛開始探討過冬之策。除此之外,今年似乎是多事之秋,有些企業幾乎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一類是黃光裕式的身陷囹圄;一類是王石般的禍從口出;一類是牛根生、李彥宏的公眾危機;還有一類是就是歐通國式的經營危機,但他們都與全球金融危機沒有多大關系。現在,我們主要來看看歐通國式的(包括PPG)經營危機的本源在哪里?
上網搜索一下,歐通國首創的ITAT模式被媒體廣泛報道,并認為這種模式將使ITAT成為服裝業的國美或蘇寧。07年到2008年初,歐通國的媒體的曝光率并不亞于李彥宏和牛根生們。
ITAT的商業模式:愛上“三角鏈”
鐵三角聯盟和利益共同體:即“服裝生產商+ITAT集團+商業地產商”。由服裝生產廠商(供應商)負責供貨;商業地產商 (物業)負責物業場所的服務;而ITAT只負責門店的裝修及經營管理,并且擁有收銀控制權和人員管理權。
這種輕資產模式對投資人無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可以做到“零貨款、零場租、零庫存”,即ITAT向上游的供應商進行代銷,而不用提前支付貨款;實行浮動場租,根據每月的銷售額,按比例跟每個商場結算,而非事先簽訂租賃合同;由供應商承擔庫存壓力和物流配送費用,不承擔庫存風險。
ITAT商業模式的軟肋
首先,貨品缺乏吸引力。在ITAT鏈式共營模式中,貨品的研發以及生產由廠家完成。而ITAT在貨品的選擇權上顯得非常局限,甚至陷進了“別人給什么,我就賣什么”的困局。服裝潮流對于缺乏市場經驗的生產廠家來說,未必能及時捕捉到從而轉化到產品上,而對于缺乏貨品絕對主動權的ITAT來說,產品的銷售策略的制定也是困難重重。
其次,非主流地段的賣場。一線地產商未必愿意承擔這種風險。ITAT賣場普遍分布在一些非主流的商業地段。這無疑對其產品的銷售以及ITAT的品牌形象有一定的影響。
再次,物流配送跟不上擴張速度。許多廠家也開始埋怨ITAT的配送效率低, 貨品遲遲不能上市。
缺乏對服裝行業本質的深刻理解
無論是“貨品缺乏吸引力”還是“非主流地段的賣場”或者是“物流配送跟不上擴張速度”都不是根本的原因。“行業本質對于商業模式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再好的商業模式也必須建立在對行業本質的深刻理解之上。
服裝行業本質是什么?
是“時尚”、“潮流”或是“品質”、“資金實力”、“設計水平”嗎?表面上是,但實際上卻不見得。實際上,服裝行業的品質是――縮短前導時間!
什么是前導時間?就是從一件衣服從設計到生產、銷售、回款這個流程,如果誰能盡快的縮短這個前導時間,誰就會在服裝這個領域獲得勝利。根據數據分析,時裝產品每天貶值0.7%左右,只要提前10天賣出,就少貶值7%,毛利率就可以增加13%,誰更快誰就有可能成功。在中國,服裝企業們的“前導時間”是180天,李寧也不過如此,在美國,最快的能作到100天,即一件衣服,從設計到銷售,需要100天時間。而西班牙的ZARA品牌能把時間作到12天。ZARA是如何達成這個目標的?
其一,ZARA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吸收全球的時尚潮流信息。
其二,ZARA在西班牙總部擁有超過200人的設計團隊,他們自己并不獨立設計服裝,而是迅速消化全球的時尚信息,挑選出最受顧客歡迎的服飾,經過改良與變種,迅速推出最流行的款式。
其三,ZARA極力縮短服裝的前導時間(一件服裝由設計到售賣的時間間隔)。一件ZARA時裝從醞釀設計到產品上市,平均僅為2周,遙遙領先于GAP的半年到一年。
其四,運輸上,ZARA不惜以空運爭取時間。
至此,我們不難總結出ZARA的商業邏輯:不去創造時尚潮流,而是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消化全球的時尚潮流信息,挑選出最受顧客歡迎的服飾,經過改良與變種,迅速推出最流行的款式。 爭取了時間就避免了服裝的貶值,提高了毛利率;由于每年推出的款式數量巨大,可以采取款多量少的方式進行“款式限量銷售”模式,無需打折即可全部消化,避免了傳統款少量多所造成的后期滯銷;同時服裝款式的迅速更新,加強了客人對ZARA的新鮮感,每年消費者平均光顧其商店17次,而行業平均水平僅為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