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新洲區農產品流通問題探討
2009-10-7 10: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農產品流通現狀及主要形式
目前,全區現有農產品零售市場42個,市場建筑面積11.2萬平方米,攤位3984個,總投資2393萬元,其中社會投資581萬元。2008年,市場成交額10億元。總體來說規模小且設施老化。但我區仍然立足當地優勢,一方面,采取同生產規模、流通要求和消費需求相適應的經營方式;另一方面,市場大膽開放,吸引生產大戶、專業經營戶、運銷戶,通過市場達到扶持生產、引導上市、擴大流通、增強輻射的目的,極大地改善了農產品流通的條件。從農產品銷售情況看,流通的主要形式有下面五種:
一是農戶自行銷售。主要以各種機車輛或其它運輸工具,依托交通便利條件進行四處銷售,這種形式較為普遍;
二是專業大戶組織購銷。主要以銷售禽、蛋、雞和鮮活水產品為主,全區水產品運輸大戶近400戶,禽、蛋、雞運輸大戶300多戶;
三是經紀人組織聯營。全區有近60個經紀人組織,產銷牽線搭橋,主要將鮮魚、禽、蛋、雞、蔬菜、瓜果等集結貨源聯銷到外地;
四是農貿市場零售;
五是深加工遠銷。如汪集雞湯、雙柳蔬菜、大塊的大蒜、百花菜以及徐古的蘑菇等深加工達20多個品種遠銷到香港、深圳、日本等地。
這幾種流通形式只是在轉換農產品經營方式上破了個步,然而產品流通不暢,貨源供大于求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較好的解決。
二、農產品存在流通不暢的主要問題
農產品流通環節梗阻,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首先,基礎設施改造長期滯后,市場規模不大。從我區目前農貿市場經營狀況看,不僅市場規模小,層次低,而且具有一定吞吐量和輻射功能的市場也不多。我區規模較大的農貿市場也只有2個,分別分布在邾城和陽邏,而這兩個市場都是八十年代修建,市場狹小,設計滯后,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更談不上招商引進和向外地輻射。同時,大多鄉鎮尚處在初級階段的攤位式交易,有的甚至是以街為市,以路為市,導致城鄉雙向流通網絡不暢,消費品難下鄉,農產品難進城。
其次,市場布局不盡合理,發展后勁不足。邾城、陽邏作為新洲區中心街鎮,具有承東啟西,拉動城鄉經濟的區位優勢。城區總人口分別在16萬、11萬人以上,“十一五”期間,預計分別達到25、20萬人左右。而至今這兩城區沒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且一些地方布局嚴重不合理,造成功能作用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導致市場經營蕭條。
第三,市場硬件建設不配套,信息不通,銷售風險大。新洲的市場雖然不少,但都是“小兒科”,自身發育功能不良和配置滯后。到目前,沒有一個市場建立健全的電子網站、服務平臺,在建立產地市場與銷地市場相銜接,開展連鎖、代理、配送及電子商務上還是一片空白。不少農戶對市場信息掌握不準,有時出現趕豬羊俏,趕羊豬俏,甚至有的把農產品拖到外地,虧本而歸,農民利益在銷售環節受到損害。據調查,2008年,全區鮮魚產量增產,由于流通環節“梗阻”等因素,直接造成減少農民經濟收入至少在一成以上,農民增產而不能增收。按全區水產品年總量三分之二的比例,其中96萬噸進入市場,平均每斤按減收5分計算,僅這一項,全區年減少收入至少達9600萬元。
第四,政府調控乏力。市場經濟,流通問題至關重要。政府對流通調控由于資金嚴重匱乏,因而在流通建設方面顯得乏力。如:政府在打造區域特色經濟品牌、包裝設施、疏通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組織向外推介方面顯得乏力,服務不夠。
第五,農產品營銷促銷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近幾年,盡管一些單位服務組織應運而生,但沒有形成“農戶+基地+公司+龍頭企業+市場”整體互動的服務體系,有的則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一定氣候(即規模),有的中途天折。
第六,缺乏產業支撐。這也是農產品流通不暢的一個主要因素。由于區域范圍內沒有多少大型產業基地,特別是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較少。僅靠內需不可能成為農產品市場挖掘和消費的新的增長點,沒有形成區域產業鏈,使農產品市場的集散功能逐漸衰退,銷售輻射范圍趨于萎縮。
三、改革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幾點建議
當前,改革農產品流通環節和市場建設著力點重在解決制約市場流通不暢這個“瓶頸”問題上,需在“推動四個創新”、構筑有效服務平臺上做文章。
一是要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機制靈活的龍頭企業,鄉鎮合作組織和營銷大戶等現代農村流通主體,推動城鄉流通主體創新。
二是要大力推廣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為基礎的現代流通方式,推進農產品流通方式創新。
三是要鼓勵扶持一批骨干流通企業向農村發展,營建網點,加盟連鎖店,結合城市網點布局和小城鎮發展,加快建設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工作力度。總之,在發展戰略上要研究產品的發展方向,對于適銷對路的“龍頭”產品俏銷時間多長、市場空間多大、市場競爭力如何等當作一項工作任務常抓落實。
四是要準確把握市場定位,拓寬市場發展空間。本著把農產品市場拓展重點定位于城市居民和產業支撐區這個理念。必須要加快中心城區農貿市場改造升級步伐,加速農改超市場工程建設,提升市場功能。在我區經濟較發達的城區及少數鄉鎮,“農改超”市場建設、“萬村千鄉”工程、商業連鎖等商業新業態悄然興起,但在遠離城區經濟欠發達的鄉鎮,這種商業新型業態還一時難以去替代。因此,在發展戰略上,要綜合考慮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必須統籌規劃,加大投入力度。
五是建議政府在政策上,要按照各級權限,制定完善和落實惠農政策,推進農產品流通政策手段創新。加快構建市場營銷、促銷保障體系,如:對農產品及種養殖業大戶實施反哺補貼措施。在服務上,要建立健全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要按行業、專業或產品大類,組建各種類型的服務組織,承擔起那些一家一戶不好辦和辦不好的事情,以解除生產者的后顧之憂。在管理上,要把宏觀、微觀管理結合起來,重點放在微觀管理上。宏觀上要運用各種經濟杠桿,指導流通工作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微觀上要根據各地區的綜合優勢和特色,幫助指導農產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