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黃海經濟圈期待隆起
2009-10-30 20: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宏闊背景下,地處中日韓三國中心地帶的環黃海區域,無疑是其中可圈可點的活躍區域。同屬環黃海經濟圈輻射范圍之內的青島、下關、仁川等10城市,在資源、市場、資金、技術等領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合作前景極為廣闊,獨特的區位優勢、港口優勢,在金融服務、資源配置、物流中轉等功能的聚集、整合、輻射作用,使各城市成為推動環黃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先發力量。
昨日在青召開的第二屆東亞城市合作論壇上,與會代表圍繞東亞地區如何更深入地開展城市間合作這一主題,闡述了各自看法。各方一致認為,在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退之際,中日韓十城市之間應緊密攜手,共克時艱,加快構建一個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環黃海經濟圈,推動環黃海地區經濟的快速復蘇,這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中日韓在維護區域經濟穩定方面的核心作用,更有利于推進亞洲經濟振興和世界經濟發展。
旅游觀光發動"郵輪引擎"
東亞經濟交流推進機構十城市地處沿海,是環黃海區域重要的旅游城市。大家認為,要實現東亞城市區域旅游經濟共同繁榮,必須盡快發動"郵輪引擎"。
郵輪經濟更是旅游業的翹楚,據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相關統計,郵輪旅游給各關聯產業帶來1:10的推動作用,并且據該組織提供的數據,每接待一名郵輪游客,各國平均收入達1341美元,誘人的數字不容小視。
天津市副市長任學鋒表示,我們完全可以發揮10城市環海相擁的優勢,大力發展郵輪經濟,共同制定中日韓三國海上觀光線,組織旅游、港務等相關部門聯合開發東亞海洋郵輪市場。青島市副市長吳經建認為,發展郵輪經濟的市場空間巨大。"各政府應在發展政策、港口設施、通關手續方面給予支持,吸引世界知名郵輪公司開通航線,促進會員城市郵輪產業的快速發展。"
"今年以來,共有24班次來自中國的觀光船靠港福岡市,游客約達29000人,明年靠港數將增加到60班次。"日本福岡市副市長靍川洋說,開通郵輪或周游觀光船對豐富各城市旅游路線起著重要意義,希望各城市間增加郵輪或觀光船數量,以吸引更多外國游客。
除了發展郵輪經濟外,吳經建還就整合旅游資源、共同設計連線產品,突出特點推進營銷,實現合作共贏提出五點建議:一是十城市旅游部門聯合業界不斷提升旅游交流與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每年推出共同的活動計劃,設計出共同的連線產品。二是共同設計制作更多、更有吸引力的旅游推介宣傳品,并為這些宣傳品進入機場、車站、賓館、旅游景點等提供便利平臺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三是繼續推進十城市之間的青少年交流,推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交流項目,不斷擴大青少年交流的規模,為三國青少年修學和文化交流等提供優惠和便利。四是積極參與會員城市間的大型節慶活動,主辦城市要積極為對方城市參節、參會提供便利和優惠。五是加強十城市間旅游媒體網絡建設、交流與合作,通過媒體節目互換、網絡鏈接、相互考察采訪等形式,共同推介旅游資源和產品,共同提高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煙臺市副市長李淑芹提出,各會員城市應根據各自的資源特點和交通條件,探索與會員城市之間合作的新模式,在資源開發利用、產品整體布局、信息溝通交流、質檢相互認定和行業管理通行標準上全面加強具體合作,推出會員城市間的旅游優惠措施和政策,打好"環黃海"旅游品牌,共同分享重大國際活動帶來的良好機遇,互為市場、互為腹地、互送客源,提高區域內旅游的效率和水平,努力構筑環黃海區域合作旅游經濟一體化。
下關市副市長吉川宗利等還提議,十城市應以上海世博會舉辦為契機,利用該平臺推介環黃海旅游年。十市旅游觀光主管部門和旅游業者共同探討在上海世博會上的推介形式、具體產品以及相關費用分擔等事宜。
建立共享環保經驗的機制
環境問題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許多環境問題已經超越國境,具有廣泛性,它不再是一個城市單獨面對的難關,而成為各城市齊心合力面對的課題。"日本北九州市副市長橋本嘉一說,該市計劃2010年設立"亞洲低碳中心",以此擔當起解決亞洲地區溫室效應的重任。中心的設立是北九州市去年被日本政府批準為"環境模范城市"后,制定的系列活動計劃中的主干項目之一,將致力于縮減亞洲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他希望以此次設立的"亞洲低碳中心"為契機,能夠與各城市在環境領域繼續促進技術交流和合作,為實現世界環境模范區域這一目標而努力。
"要增強環保意識,共享環保經驗。"大連市副市長戴玉林說,作為環黃海區域主要城市,大家擁有同一片大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區位與產業優勢也與海洋息息相關。他呼吁各城市能夠在環境保護、海洋開發與保護等領域勤溝通、多交流,分享各自的經驗,發展綠色產業,共建美好家園。比如,建立環保信息交流平臺,定期發布會員城市環境產業的供需信息和環境科技,加強各城市間環保企業交流合作等。
釜山廣域市行政自治官李鐘哲認為,除了推進環黃海地區環境模范地區建設外,還要培養出更多的環境人才。他提議以會員城市青少年為對象,開展定期的環境夏令營(冬令營)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擔負未來城市環境重任的青少年,有機會了解其它地區的文化和生態環境,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以產業合作推動經濟一體化
繼續深化物流、制造業等產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這些產業發展和進步,是此次論壇達成的一大共識。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徐長文提出,中日韓要在更深層次領域擴大合作,就要積極推進自貿區建設。至少可以在以下三個領域突破:
一是貿易投資。鼓勵國內地方政府和企業在對方國家設立"境外經貿合作區"。推行人員和物流便利化措施,相互簡化出入境手續。加快沿海城市與日韓間的電子口岸標準化建設,推動海關、檢驗檢疫實行貨物簡化通關程序,建立三地電子商務認證體系、網上支付體系及物流配送體系,實現區域內物流通關便利化。
二是建立中日韓產業互動合作區。黃海沿岸地區與日韓經濟互補性強,具有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承接日韓產業轉移、高科技輸出的雙重優勢,有利于形成中日韓優勢互補、產業配套協作的利益共同體。三方可以在區域內建立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及海洋綜合開發技術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基地,開展服務外包合作,建設承接日韓軟件外包和流程外包的平臺,建立中日韓動漫產業基地等。
三是建立自由貿易港區。中國沿黃海地區應充分依托保稅港區,整合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和出口加工區,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探索自由貿易港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管理制度和稅收、外匯等其他相關管理制度的創新。
"東北亞的物流占世界GDP的18%、吞吐量的30%以上,將成為世界最大物流市場。"仁川廣域市副市長洪鐘逸建議,各城市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進行物流產業的合縱連橫,在全球物流競爭中占據優勢:一是物流信息數據庫構建。通過構筑會員城市的物流信息數據庫并共享資源,為東亞地區企業獲得國際競爭力提供國際物流信息及知識。二是港口聯合。以東亞港口主體間的共同利益為基礎,開通新的航線,通過對港口和配套物流園的共同投資增加吞吐量創造附加價值。三是聯運改善。建議研究改善關于中日韓間聯運的法制基礎及裝備標準化、物流信息網標準化等,以此推進三地物流產業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