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無水港:航運經濟的“發動機”
2009-10-29 22:2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信息化的置入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以及國際貿易和運輸慣例的調整,使現代港口正朝著供應鏈的一個環節發展,如何爭取到更廣闊的經濟腹地和貨源將是港口經營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內陸港——這種建在內陸地區但具有和沿海港口基本相似功能的現代物流中心應運而生。
對港口而言,內陸港有力地拓展了港口經濟腹地,使廣闊的中西部地區成為沿海港口拓展貨源的重要跳板,有效提升了核心競爭力。同時,無水港也成為內陸地區進出貨物的陸路物流中轉基地,更縮短了內陸城市與國際市場的距離,提高了其對外開放水平。
但是我們也清晰地看到,內陸港作為物流的節點,其建設投入較大,并且地域限制明顯。如何更好的服務于周邊經濟和港口企業,充分挖掘其潛力,形成內陸航運中心?這是一個必須要認真面對的課題!
在第四屆全球海運峰會上,中國國際海運網集團董事長康樹春把它的新“發明”——“虛擬無水港”概念拋出,引發與會者的廣泛爭論和思考。
記者從去年全球海運峰會上的來的數據:200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額達2.56萬億美元,中等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8.7億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9.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2835萬標準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和航運大國,但距離貿易強國和航運強國還有相當差距。目前中國物流總體成本占到整個GDP的18.1%,而國外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在9%左右,僅物流成本一項就比發達國家高出了一倍。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單一物流成本反而低于發達國家,無論是倉儲、陸運、還是勞動力成本。
在今年的第四屆全球海運峰會上,我國物流運輸成本高的癥結再一次被提起。大家一致認為,“現代物流”是以運輸為基礎,加上供應鏈管理理念,把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有效地組合在一起,全過程科學合理安排,盡最大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裝卸、搬運、倉儲環節,盡量減少空駛,降低成本,達到貨暢其流,這樣省下來的時間,節約下來的成本,有關各方可以共同分享。現在,信息流和物流如何匹配,如何把電子商務融入其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物流的重要節點,港口的國際化、信息化、電子化建設是實現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關鍵。中國國際海運網CEO康樹春介紹說,2009年3月,中國國際海運網組建代表團赴歐洲和國外其他地區進行了考察。歐美發達國家的港口物流發展已經進入網絡化、信息化時代,成為連接內陸經濟和國際間的樞紐。港口與貫穿內陸地區的公路、鐵路、內河和空港合理銜接,既為地方市場又為內陸市場服務,拓展港口腹地,形成集裝箱多式聯運中心,實現集裝箱安全快捷的集結和疏散。
由此判斷,我國綜合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除了產業配置不科學外,運輸節點復雜、服務滯后、沒有形成信息一體化是其關鍵問題。
航運業的虛擬時代
上海港集團副總裁包起帆在“口岸經濟與產業發展”論壇發言時說,“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是整個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需要,更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最近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做這方面的工作,比如我們最近搞的集裝箱全程實時在線系統,這在促進整個集裝箱物流的透明度和效率方面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信息技術的最高境界是:開啟虛擬,大千協同”。中國國際海運網集團董事長康樹春一語道出了信息時代的要求。他帶領團隊,基于6年的航運電子商務經驗,經過大量的港航第一線調研,廣泛聽取國內外專家意見,結合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創新推出“虛擬無水港”概念:
“虛擬無水港是將有水港口的設施、功能和服務以及口岸系列配套服務虛擬并集成到電子平臺,通過電子網絡,延伸到腹地交通樞紐城市(即無水港),與無水港服務進行對接,協同海關、商檢、銀行、保險等部門提前完成貨物出口操作并通過科技手段保障出口貨物裝運安全的現代綜合物流信息平臺系統!
虛擬無水港項目的建設和實施惠及的行業和機構包括國際貿易、貨代物流、航運公司、港口、海關、三檢、國家決策機構等。
對此,康樹春介紹說,港口可以借助虛擬無水港實現內陸貨源的承攬,降低港口集疏港的壓力,提升港口的運營效率,并且借助科學數據分析功能指導港口科學決策。
國際貿易行業可以借助虛擬無水港實現貨物運輸的門到門服務,降低物流成本,實時掌握貨物運輸狀態,并且可以快速獲得提單,提高結匯速度,提高貿易資金周轉率。
貨代物流群體可以借助虛擬無水港實現在線貨物承攬,降低人力成本,實現在線報關、報檢,在線投保等業務操作,實時掌握業務進度,提升貨代物流業務整體服務水平,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航運企業可以借助虛擬無水港實現運力的科學調配,實現其集裝箱的科學調配,并且可以很好的掌握貨源分布,較好的拓展自身服務網絡體系。
海關和三檢機構可以借助虛擬無水港實現貨物的實時監控,提升通關商檢效率,有效防止走私等情況。
政府決策機構可以借助虛擬無水港來實現運輸資源的科學調配,并且較好的掌握各地經濟發展情況,通過多行業的良性信息化互動,實現提升中國整體物流運轉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中國企業和信息競爭力,發展國家內陸經濟。并且系統提供海量數據信息可以作為政府決策和制定科學發展規劃的參考依據,提升預見性,實現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