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資本輸入國如何“轉身”?
2009-10-29 1:3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特約評論員 邱 林
日前在天津舉行的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暨礦業發展高層論壇”上,眾多礦業大腕以及經濟學家仍將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作為了最熱的討論話題。五礦集團總裁周中樞表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已由礦業資本輸入國變成礦業資本輸出國。他的觀點引起與會者熱議。
眾所周知,過去,由于我國鋼鐵產量少,鐵礦石基本能自給自足,因而對國際礦業產業沒有參與。隨著我國鋼鐵企業越來越多,產量越來越大,其年產量已由1億多噸增加至現在的5億多噸,因此,國內生產的鐵礦石很難滿足需求,現在近50%都需要進口,成為礦業資本輸入國。
這種局面如果長期存在下去,對中國鋼鐵產業發展十分不利。目前礦業資本正邁向全球化的新時代,但世界四大礦業中心中,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四國均具備活躍的礦業產業基礎和發達的資本市場體系,資本市場是礦業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2000年以來,全球礦業經歷了幾年的瘋狂繁榮,以至于這一行業越來越高度集中,世界前50名的跨國礦業公司產值占到了全球礦業總產值的59.01%。特別是在近兩年,一些跨國礦業企業紛紛加速并購,期待進一步謀求控制全球礦業資源的儲量、產能以及市場份額。
金融危機以來,盡管全球投資并購中總額減少30%,但國際礦業領域的并購整體上活躍,這給我國企業帶來了機遇。2008年,全年礦業并購投資超過了20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投資熱點。其中我國對外礦業投資達到了58.2億美元,同比增長43%。今年以來,僅對澳大利亞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礦業投資達97億美元。
盡管我國礦產上市公司正在快速成長,但市值占比剛剛超過12%。特別是對國際礦業資本的投入,我國企業還只是國際礦業投資的新手,其比例相對較少。由于鐵礦石市場被三大礦業巨頭壟斷,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也由它們制定,因而我國企業在數次國際鐵礦石談判中都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
目前全球礦業并購成為投資熱點,集中度的提高導致礦業市場壟斷的加劇,這將對國際礦業的發展形成嚴重的制約和阻礙。為了建立公平合理、有序運行的國際礦業體系,實現持久、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國企業應把關注點放在國際礦業體系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和弊端上尋求解決之道,也迫切需要由礦業資本輸入國轉身為資本輸出國。
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國企業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更新礦業理念,國際礦業市場供應和需求雙方是互為依存的利益共同體,我國企業對國外同行發起并購要約時不能急功近利、隨意報價。二是開放國際礦業市場,加強經濟合作。中國為全球提供極具潛力的礦產品需求市場,應敦促有關國家采取切實措施,撤銷礦業投資壁壘。三是開展全球合作,應用先進技術,高效利用資源,實現我國礦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