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追逐兩岸共同市場建設主動權
2009-10-18 2: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借助臺資企業集聚而迅速提升經濟位次的“小臺北”昆山,在經濟轉型階段,又把眼光集中在了臺資上,希望能抓住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主動權。
昨天,“2009海峽兩岸(昆山)農產品展示展銷會”在昆山花橋舉行,這是昆山全力打造臺灣商品集散地、推進海峽兩岸共同市場建設的重要一環。
昆山是全國三大臺商投資密集區之一,據統計,目前昆山的臺資企業有3000多家,注冊臺資占蘇州的半壁江山、江蘇的四分之一以上、全國的九分之一。
由于早期進入昆山的臺企多為“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企業,因此近年來已經出現了各種困難,而金融危機則讓這些困難在短時間內集中發作。今年5月CBN記者在昆山采訪時,昆山市委書記張國華曾介紹說,昆山在金融危機中關停的企業共有37家,其中臺企22家,大多屬于中小規模或者配套企業。
因此,如何幫助臺資企業尋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同時借助已有的臺資企業的制造基礎,推進兩岸加工貿易走向服務貿易,是昆山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個月前,規劃占地3.65平方公里的海峽兩岸(昆山)商貿合作區已經正式啟動建設,重點建立臺灣商品交易中心,臺灣商品展示中心、臺灣商品分撥配送中心、臺灣商品物流保稅中心和綜合服務配套中心等“五大中心”。力爭用3—5年左右時間,形成每天3萬人的商務流量,實現年貿易額500億元,進出口100億美元的規模。
雖然有著深厚的臺資基礎,臨近的上海在建設“兩個中心”中可以帶來巨大的服務業商機,鄰近的太倉港與臺灣高雄港實現直航,可以有更加便捷的交通和物流,但是對于兩岸共同市場的渴望,不獨是昆山才有,比如與臺灣有著地理便利的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少人認為可以作為兩岸共同市場“試點”。
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區管委會一負責人也坦言,如何實現與臺灣企業合作,搭建起真正的溝通平臺,是目前最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