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桿成都”的發展速度
2009-10-17 11: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成渝經濟區四川部分“一極一軸一區塊”總體發展構想,在第十屆西博會前夕逐步進入實施層面。省政府明確提出,加快打造成都都市圈增長極,使之成為“引領西部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打造成都都市圈增長極,意味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周年之際,成都將肩負更大的歷史使命——“全域成都”的經濟活力將進一步輻射至德陽、綿陽、眉山、雅安、資陽、遂寧、樂山等周邊城市圈。
用10年時間奠定一個城市輻射圈,“標桿成都”只爭朝夕。
立體速度西部樞紐通達“水陸空”
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是四川省在新時期對自身發展的一次全新定位。
區域的競爭,核心是樞紐之爭。
10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國家計劃2009年西部大開發新開工18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為4689億元,其中,涉及四川的工程共有8項近1250億元,在西部省(市、區)中項目最多、投資額最大。其中,成都贏得較大部分投資:成都至蘭州鐵路總投資619億元,廈門至成都高速公路石壩至納溪段總投資107.5億元,成都雙流機場改擴建工程總投資133.6億元。
借力擴大內需、災后恢復重建、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 “三大機遇”,成都打造西部綜合交通樞紐頻現大手筆。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制的全國《中長期鐵路規劃(2008年調整)》,成都的對外鐵路將由現在的4條增加至11條,從一個連通東、南、北的橫臥“T”字形,變為“米”字形,貫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屆時,從成都到重慶僅需1個小時,到北京只需8小時,到廣州只需8小時,到拉薩縮短到10多個小時……
按照西部交通樞紐的戰略定位,成都的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總共分為11個層次,以圈狀從中心城區向外延伸,最小的圈是成都中心城區內的交通體系,最大的圈則是成都與全球大都市的交通聯系。
圍繞這11個層次,成都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立體速度不斷豐富和提升。高速公路“兩環+12射”,鐵路“兩環+12射”,機場“一市兩場”;市域內實現快速路1小時交通圈;省內實現成德綿樂高速公路2小時交通圈;國內實現成都至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8小時高速鐵路交通圈;國際運輸網實現成都至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15小時航空交通圈——不管是公路、鐵路,還是航空,成都對外交通的未來藍圖都讓人興奮。
系列港口的打造,則為成都經濟區構建 “水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奠定了基礎。
水運一直是成都經濟區主樞紐建設面臨的難題。10月13日,《樂山港總體規劃》正式通過省政府常務會審議。該規劃指出,樂山港將成為成都經濟區實現陸水對接、通江達海最理想的港口和四川省大件運輸通道上不可替代的重要節點。
由此,成都經濟區內的高速鐵路、公路、水運在樂山實現無縫對接。根據規劃,新建樂山港港口距成都僅120公里,包括4個港區,設計貨物運輸年吞吐量5000萬噸,集裝箱300萬標箱,將有效彌補成都經濟區范圍內無水運碼頭的物流“短板”,成為成都經濟區內最便捷、成本最低的通江達海水上通道。除此之外,位于成都青白江的集裝箱中心站則將與瀘州港實現無縫銜接,屆時,集裝箱可以從中心站直接運到瀘州港碼頭下水,大大提升貨物的運輸效率。
成都鐵路樞紐,成為西部地區最大,全國六大樞紐之一;成都公路樞紐,成為西部地區最大,輻射整個西部的交通集散樞紐;成都航空樞紐,也將被打造為西部地區最大,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中國第四航空樞紐……
成都打造西部綜合交通樞紐,是一場全方位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大會戰”。在這場會戰中,“水陸空”并舉,展示出一系列的“成都速度”。
集群速度11大產業成就發展“引擎”
順應鑄就西部綜合交通樞紐之勢,成都產業集群發展奠定重要一極。
誰搶先形成樞紐和合作平臺,誰就搶占先機,就能夠整合更多的發展資源,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形成優勢相對突出的經濟高地。“水陸空”立體戰略通道的修建,將牢牢奠定成都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成都已獲取先機。
如何充分運用這難得的先機使產業集群引領“全域成都”經濟騰飛,有關領導指出,“通過6年多的實踐,成都已經形成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這個最寶貴的基礎、最現實的優勢和最根本的舉措”。
按照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思路,修建道路的意義不再僅僅指向“便于出行”,先行的規劃發掘出新的交通價值——用交通布局出城鄉發展的遠景,將道路與空間布局、產業布局結合起來,把每一塊土地的價值都挖掘出來。
在全市域123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城市道路的“終點”和鄉村道路的“起點”漸漸地融合在一起,交通網織就的“血脈”,將一二三圈層緊緊聯系在一起,而緊密相聯的各個圈層正用不同的產業集群使之“血脈貫通”。
成都提出,中心城區大力實施“高端發展”戰略,著力引進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高端企業和高端人才,加快建設一批高端產業集聚區,努力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區;近郊區、縣集中發展現代制造業及其配套產業,積極推進工業化、信息化融合,促進現代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業并進”,努力成為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區;遠郊市、縣重點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發展一批特色經濟強鎮。
作為成都市的經濟開發區,四川省確定的四大重點打造的千億產業園區之一——龍泉驛區,預計到2012年,培育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吉利汽車等百億企業20家以上;到2017年,培育一汽專汽、一汽客車、卡特彼勒、普什重機、航天萬欣等百億企業30家以上,初步形成百億企業集群。
作為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聚集地,2008年,在科技部綜合考評中,成都高新區綜合實力位居全國56個國家級高新區第4位,力爭到2012年完成創建“世界一流園區”的階段目標。
……
東郊老工業區結構調整、“退二進三”、“騰籠換鳥”……實施工業布局規劃調整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成都全市工業布局進一步優化,21個工業集中發展區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依托21個工業集中發展區,成都市著力把承接產業轉移與災后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相結合,“一區一主業”,集中打造產業關聯度高、持續競爭力強、區域輻射力和影響力大的電子信息(含軟件)、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裝備制造、光伏等11大產業集群,使經濟發展上層次、有后勁、可持續。
輻射速度引領西部發展“核心增長極”
“要始終把"兩樞紐、三中心"(交通樞紐、通信樞紐;物流和商貿、金融、科技中心)建設作為強化城市功能、推動產業升級、實現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基礎擺到優先發展位置。”成都市不斷自我超越。
搶抓擴大內需、災后恢復重建、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 “三大機遇”,讓“兩樞紐三中心”建設快馬加鞭。
一馬當先的是綜合交通樞紐;與綜合交通樞紐相提并論的是通信樞紐;與交通樞紐聯系最為緊密的是商貿物流中心;而構建西部金融中心不僅是“兩樞紐三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大力推動“兩樞紐三中心”建設所需要的資金保障和動力源泉。
優越的區位優勢、良好的基礎設施,使成都市具備了建設中國中西部地區物流樞紐的比較優勢。盡管地處內陸,沒有港口,但借助空中航線,成都的國際貨運可以便捷地直達歐洲;
市場體系完善,消費需求強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居西部第一。成都歷來就是西南的商貿中心,成都市場的輻射范圍已從四川、云南、貴州、西藏、廣西等西南省(區),逐漸擴展到了全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打造國家級通信樞紐得到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通信運營商的“力挺”,預計5年內,三大巨頭將有近500億元投資落地成都。
“西部金融中心”,則是成都市的一個戰略目標。加快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是實現“新三最”目標的關鍵之舉。金融后臺數量全國第一,外資銀行和外資保險機構、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以及出口總額均位居中西部榜首……鐵獅門、喜年廣場……成都錦江區東大街上一幢幢超級大樓相繼拔地而起,“西部華爾街”的輪廓正愈漸清晰。
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使得城鄉之間的障礙被打破、距離被縮短;物流中心的建設,為農村引進一個通江達海的大市場;通信樞紐的建設,發展了服務業,為城鄉居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
“兩樞紐、三中心”的逐步推進,讓成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領西部發展“核心增長級”有了牢固的現實基礎。
未來區域間的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以都市圈為基礎的區域間的整體競爭;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圈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競爭,將主導區域甚至全國經濟的發展格局。
在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看來,融入“圈”,形成“圈”,引領“圈”,乃成都擔當西部綜合交通樞紐中主樞紐角色的題中之義。
“率先發展、率先突破,建成中西部綜合實力最強、優勢產業最集中、城鎮化水平最高、創業環境最優、城鄉差距最小、輻射帶動力最明顯的大都市圈,建成西部經濟中心,成為引領西部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以第十屆西博會為節點,標桿城市成都期待創造西部發展“核心增長級”的最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