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行業歷史進程的政策回顧
2009-10-15 1:2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計劃調撥到商品銷售
1981年11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物資總局等部門擬定的《關于工業產品生產資料市場管理暫行規定》。國務院提出要根據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按照企業產品和任務的不同,分別采取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三種管理辦法,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組織生產和流通。此后,各地生產資料市場相繼建立,產品逐漸以商品形式銷售。
現代流通體系建立
1992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此后,商業經營主體更為多元化,商品流通渠道不斷多樣化,商業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日益現代化、科學化,產品價格逐步市場化,同時出現了超級市場、便利店、貨倉式超市、專賣店、郵購、網上商店等新型商業業態。社會主義的商品市場體系初步框架基本建立。
全面對外開放
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流通產業逐漸全面開放,行業企業開始面臨外資強大的競爭壓力,新的競爭格局形成。行業企業也越來越多的“走出去”經營。但中國鋼材出口貿易開始越來越多的面臨其他國家反傾銷、反補貼措施。
升級轉型
2005年4月20日國務院通過了《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明確了鋼鐵生產及流通行業的發展方向,對全行業轉變增長方式,促進結構調整,實現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成為近年來行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2009年年初 《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先后出臺,對于行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推動產業調整升級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