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流鏈看鞋企的利潤缺失
2009-10-14 18: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物流,新興的一個詞匯。三四年前曾讓各行各業都瘋狂的追捧了一把,直到今天依然流行。什么汽車物流、圖書物流、郵政物流、玻璃物流、鞋服物流等等。它們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各行各業當中,企業都把物流當作了第三利潤源泉,新的利潤大動脈。可據筆者所知,在中國鞋業,二三十年的風雨兼程雖也創造了無數的奇跡與輝煌,可近幾年讓人堪憂的是質量上去了,產能上去了,規模上去了,品牌上去了,銷售上去了,利潤卻止步不前,有的甚至出現了倒退。
既然整體績效升級了,利潤卻沒有提升?很顯然,它被吃掉了,而且是在物流這一環節。我們的鞋企,一向只注重定單式生產,雖然現在也開始講鞋業物流了,但那還只是停留在口頭講講的階段,最多就是把接定單的,管倉庫的一些人改下口叫做物流人員。鞋幫鞋底的采購你照樣負責采購、原料或成品的倉儲人員還負責你們的倉儲,裝車的還是按通知裝你們的車,生產跟單的還是照往常一樣這邊跑跑,那邊問問,這里催一催,那里緩一緩。這些只是采購、倉儲、生產與銷售運輸的板塊組合,各自為政又相互聯系。真正意義上的物流,應是資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通的有效統一。現在有很多的生產廠家,為了生產要求及時的采購,為了交貨要求及時生產、為了定單要求及時交貨。可是他們疏忽了物流成本,就因為沒有統一調度,各部門各自為政,在這“及時”的下面,車輪滾滾,帶走了他們最敏感的東西。
當前我們中國鞋企運作的物流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自產自銷型,這種運作方式要求運作方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同時擁有自己的營銷網絡。這種類型的采購物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自己擁有比較龐大的物流系統。可對經銷商和門店進行一對一配送,達到快捷及時的運輸效果。但它容易出現庫存與運輸負擔加重的矛盾現象。即使廠里倉庫沒有存貨,但門店、中間商或零售商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積壓,對企業下季度的生產還是會帶來極大的影響。二是自產他銷型。這種運作方式多有自己的生產基地,但是沒有自己的營銷網絡,它的利潤來源主要是原材料采購與成品生產的物流過程。由于太依賴定單,導致了這種類型的物流活動容易產生庫存或二次采購,等于利潤在庫存與多次采購中被吃掉了;三是不產專銷型,即指虛擬經營,貼牌生產,此類型的物流活動主要集中在銷售這一塊,一般是直接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或快遞公司送達客戶手中。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生產企業會把自己在物流中缺失的部分加一些到下家的成本上,所以這類型的一部分利潤等于被壓走了。四是產銷混合型即有自己的網絡,也有自己的生產基地,由于銷售的需要,也會利用別的生產基地進行貼牌生產;有時為了滿足生產的需要,也為別人生產。由于信息經常變化和不對稱,這種模式的企業物流也相對較復雜和混亂,并且不可進行計劃與調控,車輛半載,空載,重復運輸的情況比較突出。有效的物流管理應體現在前期原材料采購和成品配送能力上,在達到供需平衡的過程中,還需對銷售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做出供貨或補貨計劃。
零售巨頭沃爾瑪通過投入6億美元建立了包括制造商,供應商,物流商等的衛星信息處理系統,可實現中途配貨、供應商管理庫存、自動補貨等物流信息共享,其利用物流配送系統實現的物流成本占消失額的2.5%左右,而它的競爭對手的物流成本是5%。與其他零售企業不同,沃爾瑪的利潤主要是在供應鏈條成本控制上面,利潤率可達5%--6%。對于中國鞋類企業來說,原材料供應商,進貨商,卡車服務公司,中間商,代理商…,在這條供應鏈條中,大部分定單都采用傳真的方式進行。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物流外包和信息化物流是鞋企利潤的最佳回歸。物流運作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物流客體的包裝、自動識別與自動計量落后,物流過程破損率高,造成很大的浪費。是的,困難不僅來自于歷史問題,政策上的限制和基礎物流建設的缺陷也使鞋企們不可能共享采購系統和物流系統。
現在,隨著信息化和物流的高速發展,鞋企也將迎來電子商務物流時代。2009年,中國大力推進城市物流和港口物流建設。港口的保稅物流中心具有保稅倉儲、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國際物流配送、進出口貿易、物流信息處理等功能;城市物流則使區域物流實現更加快速,便捷和低成本。隨著我國幾個物流項目的奠基和相繼啟用,極大推動了鞋業產業鏈的完善和產業集群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