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新中國汽車工業實現從“0”到“1”的歷史跨越

2009-10-14 1: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在舉國上下歡慶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十月金秋,中國汽車工業也將迎來一個里程碑式的時刻:今年的第1000萬輛汽車即將下線。 
  
60年前,在開國大典上,受閱部隊開的是繳獲的美式吉普,共和國的締造者們坐的是萬國雜牌汽車。經過無數戰亂的中國,當時是滿目瘡痍、百業凋零。由于舊中國的工業基礎極為落后,工業部門殘缺不全,許多工業產品不能自己生產,汽車完全依賴進口。 
  
1949年10月,中央重工業部成立,開始了建設新中國汽車工業的籌備工作。1953年7月15日,列入國民經濟“一五”計劃建設項目的第一汽車制造廠在長春動工興建。1956年7月13日,新中國自己生產的第一輛汽車———解放牌載貨汽車駛下總裝線,從此結束了中國人自己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 
  
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已有百多年歷史,目前稱雄車壇的幾大集團多半都是百年老店。而新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史尚不到60年,就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飛速成長之路,從零產量到1000萬輛,這不能不說是世界汽車工業史上的奇跡。 
  
回顧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成長歷程,工業基礎的完善和政策的有力推動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兩大因素。 
  
完善的工業體系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60年來,新中國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的獨立的、比較完整的、有相當規模和較高技術水平的現代工業體系,為獨立自主地發展汽車工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1949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不到世界鋼產量的千分之一。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超過1億噸,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8年與1949年相比,我國鋼產量增長了3169倍,國內幾大鋼鐵生產企業的一半產量是供應汽車制造廠使用的,產品品種遍及鋼板、優質鋼、型鋼、帶鋼、鋼管、金屬制品等。自2002年起,寶鋼、鞍鋼、首鋼、武鋼、邯鋼等國內鋼鐵巨頭相繼進軍車用鋼板市場。國產汽車用鋼材的大范圍應用,提升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競爭力,也加快了合資汽車產品國產化的速度,減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 
  
再比如,中國橡膠工業建國后得到長足發展,橡膠消費量連續兩年穩居世界第一。輪胎作為橡膠消費的主要產品,2003年中國自行車胎和摩托車胎產量居世界第一,汽車用子午胎年遞增都在30%以上。到1997年底,我國已能生產工程車輪、重型和輕型貨車、轎車、農業車輛等全系車用輪胎。 
  
在與汽車制造業密不可分的機械、裝備制造業,我國機械制造業工業增加值2007年為18000億元,數控機床產量是1978年的210多倍。機械產品國內市場自給率在改革開放之初不到60%,2008年超過80%。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裝備制造業大國,為中國汽車工業進行自主品牌開發、自主技術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汽車產品是機械工業與電子、計算機工業的結合體,2008年,全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萬億元,工業增加值1.49萬億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電子工業在CPU等芯片研發、高性能計算機和服務器開發的成功,極大地提高了汽車信息化水平,汽車企業廣泛采用CAD、CAM等技術用于汽車設計、制造和開發。 
  
系列的產業政策促進汽車工業快速上規模、上水平 
  
從建國伊始,汽車就被列入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項目。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來,汽車工業已經被明確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此,國家從宏觀趨勢把握,到微觀產業結構調整,制定了一系列產業發展政策,保證了中國汽車工業走上一條穩健、高速增長的發展道路。 
  
首先,在政策導向上始終堅持發展自主創新的中國汽車工業。 
  
在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制造廠———長春一汽的建設中,盡管這個項目是由原蘇聯援建的,并且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但一汽還是大量采用了自制件,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汽車工業迎來了對外開放的新時期。隨著大批外國轎車品牌汽車進入合資公司生產,市場的迅速擴張與核心技術的缺失之間的矛盾凸現。為此,國家于1994年制定的第一個《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中的第十四條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并支持汽車工業企業建立自己的產品開發和科研機構,通過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形成獨立的產品開發能力!痹2004年國家頒布的第二個《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中的第二十七條,再一次明確提出,“國家支持汽車、摩托車和零部件生產企業建立產品研發機構,形成產品創新能力和自主開發能力!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以奇瑞、吉利、長城等為代表的民族自主品牌實力突起,帶動了華夏大地掀起了自主品牌汽車的開發熱潮。在中國汽車業的“三巨頭”中,一汽早在2007年就宣布計劃再投入130億元打造自主品牌;到2015年,一汽將建設四個轎車平臺,開發出50款自主品牌轎車車型。上汽的自主品牌整車建設也已經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規劃步驟:一期開發生產經濟型、中級和中高級系列轎車及變型車;二期主要生產中級及中低級轎車系列及其變型車產品;三期重點發展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今年7月,東風集團第一款自主品牌轎車風神S30也已正式上市,成為東風進一步打造自主品牌的新起點。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今年前8個月,中國汽車在銷量攀上世界第一位置的同時,自主品牌的乘用車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40%,自主品牌的商用車繼續占據市場絕對領導地位。 
  
其次,從宏觀上把握中國汽車工業可持續發展方向,確保未來實現在全球汽車市場的主動領導地位。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工業界就流傳著汽車已是夕陽產業的說法。上世紀90年代,通用、豐田都開始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但產業化進程的艱難阻礙了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汽車的步伐。 
  
正是敏銳地看到未來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以及中國汽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會,從2002年初開始,國家科技部正式啟動國家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這一項目的啟動,使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的開發上與世界汽車巨頭站在了同一個平臺上。 
  
為了集中資源開展新能源汽車的開發,規范管理,2007年1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2008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后,全面負責汽車行業的管理職能,積極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化。2009年7月1日起,工信部頒布施行《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將新能源汽車的開發、生產納入有序管理之中。 
  
通過國家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的開展,以及近期出臺的“十城千輛”鼓勵政策,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客車的制造和產業示范化基地;相當一批自主品牌車企已經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核心技術。 
  
從2008年底發生的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首先打擊的就是全球的汽車產業。令世界驚喜的是,中國的汽車市場不但沒有萎縮,還在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植汽車產業政策的激勵下,在2009年上半年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市場。從年初開始,國務院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稅務總局等相關政府部門,相繼出臺了1.6升車購稅減半征收、汽車下鄉、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汽車以舊換新等系列政策,激發了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熱情,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空前的繁榮,中國汽車市場成為全球最耀眼的亮點。 
  
60年,中國汽車工業完成了一個從“0”到“1”飛躍;一個輪回過去,又站到了追趕世界、再次騰飛的新起點。在下一個60年中,中國汽車的自主開發仍是任重道遠,仍需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自主創新之路。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