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物流業亟需信息化改造
2009-10-12 14: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現代物流業是中山市發展第三產業的兩大龍頭行業之一,近些年來,得到了很大發展,但我市物流業信息化的瓶頸亦不容忽視。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信息化的薄弱阻礙了物流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和利潤源開發,以及對于整體經濟帶動作用的發揮。
筆者認為,目前中山物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1、庫存時間長,貨物壓庫現象嚴重;2、信息化重投入、輕使用,重內部化、輕社會化問題突出;3、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片面"網站化"、"公共化";4、物流現代化有亮點,但不均衡,不系統問題突出。
對此,筆者提出了五點解決意見:1、提高門檻和補貼,加快物流企業信息化改造步伐;2、推進以標準化為重點的信息化建設;3、建設專業細分、市場影響大的物流信息平臺體系;4、構建以供應鏈管理和價值鏈協調為主線的物流網絡系統;5、構建以第四方物流為基礎的虛擬物流系統。
■現代物流業發展的信息化背景
★1、物流信息化是發揮其保障經濟運行作用的本質要求
現代物流業的產生與理論建構,是二戰期間軍事后勤組織社會化催生的結果。當前,現代物流業成為經濟發展和效益提高的重要源泉、產業升級和企業重組的關鍵推力、區域創新和創業環境改善的核心因素。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大范圍整合產業要素和流通渠道,可以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充分發揮物流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
★2、物流信息化是提高物流速度和降低成本的根本保障
經濟史研究表明,過去500年來世界經濟的發展絕大部分是由通信和運輸成本日益下降帶來的。高速的綜合物流速度和低平的綜合物流成本,是決定經濟發展和維系企業競爭優勢的物質保障;信息傳輸的快捷和低成本,是保證實體交通運輸發揮積極作用的基本條件和先決條件。
★3、物流信息化是自我提升為經濟增長點的基本途徑
物流經濟是僅次于原材料和人力的“第三利潤源泉”,是21世紀企業降低成本的 “最后邊界”。物流信息化的經濟貢獻有降低物流成本、增加邊際利潤、擴大市場空間、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和經濟總量擴大等。在美國,現代物流業是其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物流產業總規模為一萬億美元,是其高技術產業的兩倍之多。
■中山市現代物流業信息化的認知
現代物流業是中山市發展第三產業的兩大龍頭行業之一。近些年來,市鎮兩級政府在財稅扶持、要素價格優惠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扶持,物流業獲得了很大發展。目前,全市登記注冊的物流企業約600家,貨運量約7000萬噸,國際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00萬標箱。令人欣喜之余,我市物流業信息化的瓶頸亦不容忽視。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信息化的薄弱阻礙了物流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和利潤源開發,以及對于整體經濟帶動作用的發揮。
綜合來講,我市物流信息化的薄弱環節表現如下:
★1、庫存時間長,貨物壓庫現象嚴重
不少生產、銷售企業習慣于將物流企業庫房視為貨物堆放的倉庫。據調查,我市工商企業原材料平均庫存時間為30天,產成品平均庫存時間為25天,而國際先進企業的平均庫存時間為5-7天。壓庫時間過長,意味著企業資本效率和周轉速度的下降,意味著流動資金的低效投放和巨大的隱形經濟損失。同時,不少物流企業缺乏信息化理念和技術支持,停留在興建和出租倉儲設施、收取租金過日子的發展階段。這種“兩廂情愿”的低層次發展思路,微觀上是企業自身的行為,降低了企業發展水準;宏觀上是物流業未能現代化的寫照,是對社會資本資金和土地空間的粗放利用和浪費。
★2、信息化重投入、輕使用,重內部化、輕社會化問題突出
我市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在全省和全國都是比較高的,但是主動運用信息手段來縮短庫存時間、提高貨倉周轉率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還不多。不少企業將信息化重點放在管理企業資產、人力資源和商業秘密上,對于上下游產業和關聯企業的信息資源共享和渠道暢通重視不足。孤立的企業信息化,意味著單個企業信息化成本的上升和物流行業信息化效益的下降,意味著巨大的固定資產沉淀和損耗。
★3、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片面“網站化”、“公共化”
調查發現,一些政府人員和物流企業人員簡單地將物流信息平臺建設與物流網站建設或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等同起來,物流信息平臺被理解為政府發布物流政策、企業免費或廉價了解物流需求動向的網站,政府對物流網站進行財政補貼是天經地義的公共投資行為。上述片面認識導致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不主動進入市場運作體系,不能在強調針對性服務中獲得贏利空間并且在受益者間分擔投入成本,是無法可持續發展的。
★4、物流現代化有亮點,但不均衡,不系統問題突出
目前,全市從事第一、第二、第三方物流的企業不少,第四方物流也有一定的萌芽,出現了一些在珠三角有影響力的企業。但物流企業普遍存在著“小而散”、“低頭走路”的問題,明星物流企業背后更多的是 “空車配貨”的散兵游勇式的小型車隊和個體戶,以及“畫地為牢”的倉庫出租。孤立松散的物流設施和參差不齊的從業人員,無法承擔復雜性、專業性物流的職能,無法在服務于客戶企業做大做強的路途中促使自己做大做強。
■加快中山現代物流業信息化改造的建議
★1、提高門檻和補貼,加快物流企業信息化改造步伐
土地政策的寬松,削弱了企業信息化改造的動力,助長了企業的惰性發展;缺乏資金則是企業信息化改造“有心無力”的根本原因。為此,在我市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的趨勢下,要調整物流園區和物流企業的用地優惠政策,提高企業入園的投入產出門檻,提高企業向信息化要效益、向減少庫存時間要效益的緊迫性。同時,加大對物流園區和企業信息化改造的貼息補助力度和專項補助力度,解決企業信息化改造資金缺乏的困境。
★2、推進以標準化為重點的信息化建設
信息網絡技術是現代物流業的生命線,而物流標準化則是促進整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橋梁。為此,我市要抓住《珠江三角洲發展改革綱要》賦予的“先行先試”的政策機遇,積極與全國物流技術標準委員會和全國物流信息標準委員會協調合作,率先推進中山市物流專備設施、行業技術、人員管理和貨品編碼的標準化工作,積極推進物流師規范管理和采購經理指數編制工作,夯實我市現代物流業信息化的物質基礎。
★3、建設專業細分、市場影響大的物流信息平臺體系
現代物流的核心是專業細分、市場影響大的物流信息平臺體系,不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公共物流網站。為此,應立足于大區域競爭優勢行業或細分市場,推動專業性物流信息平臺體系建設,提高其在珠三角乃至更大區域的影響力;促進各專業物流信息平臺體系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充分實現區域之間、企業之間、政企之間的協調合作。相應地,大批物流網站要從 “無所不包”、“來者不拒”的習慣思維中解脫出來,主動地和物流企業、生產企業或銷售企業聯合,主動地與其他網絡機構聯合,走體系化的專業細分和職能細分的道路。
★4、構建以供應鏈管理和價值鏈協調為主線的物流網絡系統
供應鏈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于利用企業外部資源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企業只需抓住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兩個部分,就可以利用其他企業的資源,使自身產品在低成本、高質量、更新及時等方面占據競爭優勢。價值鏈協調說明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必須堅持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主動協調好上下游企業及關聯旁向企業的利益,在做大“蛋糕”、快做“蛋糕”的過程中分享應有的份額。為此,要按照現代物流的要求指導企業重塑業務流程,改變 “單打獨斗”、“贏者通吃”的傳統經營方式,走體系化和伙伴化的經營思路。
★5、構建以第四方物流為基礎的虛擬物流系統
第四方物流(4PL)實際上是一種虛擬物流,是依靠最優秀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技術供應商、管理咨詢顧問和其他增值服務商,加上客戶的能力,有效地適應多樣化和復雜的需求,為用戶提供獨特和廣泛的解決方案,為整條供應鏈的客戶帶來利益。為此,我市要鼓勵企業聯盟、行業協會,通過供應鏈再造、功能轉化、業務流程重塑,開展多功能、多流程的供應鏈管理,大力促進行業性或跨行業的物流體系的運營成本降低、資產利用提高和利潤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