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振興八大產業 助力海西經濟騰飛
2009-10-10 10: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發展現狀與突出矛盾
鋼鐵及有色金屬等八個重點產業是我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是我省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我省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其中,石化、機械(含汽車、船舶)、電子是我省三大主導產業,鋼鐵有色是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工業,輕工、紡織是傳統優勢產業。
從經濟總量看,2008年,八大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310.1億元(指規模以上,下同),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80.0%,約占全省GDP的35%;實現出口交貨值3695.9億元,占全省工業的93.7%;投資完成1220.1億元,占全省城鎮工業投資的69.2%。同時,2008年,八大產業上交稅金總額(不含企業所得稅)達266.6億元,占全省工業的58%;直接從業人員達到305.09萬人,約占全省工業的87.5%;從服務“三農”看,僅輕工紡織產業中,80%的行業、50%的產值來源于農副產品深加工。
同時,八大產業長期積累的素質性和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上:一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支撐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能源、土地、環境的制約越來越突出;二是企業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競爭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三是產業層次低、布局散、競爭力弱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受全球市場需求的約束比其他省份要大。
《實施方案》的發布實施,將通過加快先行先試和自主創新步伐,深化項目帶動和品牌帶動戰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產業集聚能力,著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和產業集群,促進閩臺產業深度對接,把我省建設成為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
調整振興的七大目標
一是總量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重點產業力爭實現工業總產值22518億元,年均增長20.5%;工業增加值5580億元,年均增長19%,為支撐全省GDP較快增長,實現2012年我省人均GDP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奠定基礎。
二是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工業產業集群(集聚區)和上下游資源配置、分工合理的產業鏈,著力構建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石化產業逐步形成以石化中上游原料為重點的湄洲灣石化基地和以石化中下游產品深加工為重點的漳州古雷石化基地;鋼鐵及有色金屬產業形成以三鋼、廈鎢、南鋁、紫金為龍頭,沿海和山區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格局;汽車產業建成配套設施更加完善的福州、廈門汽車工業集中區及三明、龍巖、泉州、漳州各具特色的載重車、專用車及關鍵零部件生產園區;船舶產業形成特色優勢明顯五個修造船集中區;裝備制造業產業培育壯大工程機械、電工電器等優勢產業集群以及產業裝備等新興產業集群;紡織產業培育泉州、長樂、三明、南平、長汀5個產業集群;輕工產業形成食品、制鞋等12個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形成福州、廈門國家級信息產業基地,進一步提升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數字視聽三大產業鏈競爭力。
三是產業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大力推進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力爭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73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增9家)、省級行業技術開發基地8家,基本形成涵蓋我省重點產業領域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在重點產業領域設立復合金屬材料、精細化工材料等行業技術創新重大專項或科技重大專項,有效突破一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高新技術。
四是項目帶動和品牌帶動持續深化。加大對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的投資力度,培育平板顯示、動漫創意等新興產業集群和特種鋼材、稀土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積極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組織實施527項重點項目,總投資3634億元,2009-2011年,八個重點行業力爭完成投資5000億元以上,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支持企業強強聯合和并購重組,著力培育一批品牌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20家、中國名牌產品150個、中國馳名商標100件以上。
五是閩臺產業合作更加緊密。密切與臺灣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的聯系,提升臺商投資區和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的載體作用。著力推進一批臺資電子信息、石化等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項目落地,形成以廈門灣電子信息等承接臺灣先進制造業轉移的產業對接集中區。2009-2011年實際利用臺資力爭突破75億美元,占同期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的25%左右。
六是節能減排指標穩步下降。加快企業技術進步,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實施一批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從0.843降至0.79噸標準煤/萬元,COD(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下降到37.5萬噸和42.4萬噸。2011年重點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指標總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七是區域產業協作取得新成效。建立山海掛鉤共建山區產業轉移園區的協作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提升承接沿海傳統產業轉移的能力。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聯系與合作,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我省產業發展的廣闊腹地。
調整振興的六大政策措施
一是鞏固和拓展國內外市場。落實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鼓勵企業擴大對臺貿易;鼓勵有自有品牌的企業收購或參股國際知名品牌及銷售網絡創建“中國世界品牌”。在知名網站開設福建專區,支持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業務;支持行業協會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專業展覽會,推動在國內中心城市及大賣場設置福建產品銷售專區,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應用現代營銷模式帶動相關聯企業和產品開拓市場。
二是加大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入。組織實施一批重點產業技術改造項目,對重點項目給予銀行貸款貼息或前期費用補助;對“6·18”對接項目、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專項補助;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政府獎勵、合同能源管理財政補助政策;設立行業關鍵技術研發專項或省技術創新專項,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建設。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基本面良好、帶動就業明顯、信用記錄良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困難的企業,允許將到期的貸款適當展期,幫助其渡過難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完善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制度;建立產業轉型升級項目貸款風險補償制度,完善政銀企溝通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省級企業資金鏈應急保障周轉金運行機制。
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加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扶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強與擔保公司互信合作,促進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為重點產業調整與振興投資項目企業承保的擔保機構,可優先獲得省級再擔保公司的再擔保。
拓寬融資渠道。開展金融產品創新,發展各類以不動產、動產、權利為抵(質)押的信貸業務;優先支持重點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再融資或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專項債券等籌集發展資金。
四是有效引導民間資金投資。設立省級創業投資資金,引導民間資金投向輕工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項目。
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和優勢企業對產業鏈上下游關聯企業實施聯合并購重組;鼓勵商業銀行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加大對重組企業的信貸支持;鼓勵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進入基礎性工業,向上游產業鏈延伸。
五是實行工業用地扶持政策。鼓勵企業“零增地”技術改造,對企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利用現有廠區、廠房改造建設的項目,不再增收土地出讓金;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費的地方留成部分實行先征后還,通過財政預算支出全額返還給企業。
六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在產業調整與振興中的作用,加強產業政策和信息引導;完善行業預警機制,協助完善產品出口快速反應機制;協助行業和企業開展技術標準制定和品牌創建工作;開展行業操作技能培訓和競賽,提高勞動者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