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深入 見解精辟 展現全貌
2009-10-1 1: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鐵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尤其是2004年以來,鐵嶺市委、市政府把解放思想、創新思維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道工序,連續四年開展思想解放活動。 2004年,針對干部群眾中普遍存在的小農意識,提出“跳出鐵嶺看鐵嶺”,通過學習營口、遼陽,突破思維瓶頸,開啟創新閘門;2005年開展了“學臨沂、找差距、明方向、促發展”解放思想活動,解決“一小兩低”、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問題;2006年10月,開展了“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思想解放活動,通過學習日照、聊城,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設新城區、發展商貿物流等戰略決策;2007年7月,開展了以“學習先進地區經驗,提升鐵嶺發展環境”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解放活動,進一步形成“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貧富、環境決定發展、細節決定成敗”的共識。通過廣泛深入地開展思想解放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鐵嶺建設和發展的內在活力,為搶抓歷史性發展機遇、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市文化局副局長趙麗薇:
改革開放以來,文化事業收獲了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
藝術創作空前繁榮。涌現出了著名笑星趙本山等一批享譽全國的藝術家,創作排演了二人轉《看春花》、《攀親家》等眾多優秀作品,多次獲得省、國家獎項,使鐵嶺成為享譽國內外的 “小品藝術之鄉”。近幾年,我市工筆畫異軍突起,在全國美術界引起極大轟動,被稱為 “鐵嶺現象”。以張策、王久興為代表的鐵嶺工筆畫家群體創作的作品,多次獲省和國家級大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群眾文化生活十分活躍,特別是農村文化建設得到加強。目前,我市已建50平方米以上的村文化室170個、 1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廣場170個,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良好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
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8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1個。
市委政研室農村科科長蘇文平:
“四個跨越”是在實施“五大戰略”和“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的發展目標。近幾年,通過實施五大戰略和雙輪驅動發展模式,新鐵嶺大鐵嶺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工業、農業、城市建設、商貿物流各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如果確定更高的參照系,和省內外先進地區比,“跳出鐵嶺看鐵嶺,鐵嶺還是小鐵嶺”。這幾年,鐵嶺在“新”的方面變化大、亮點多,變美了,變亮了。但是離“經濟總量大、城市規模大、結構調整步伐大、區域經濟輻射力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大”的“大”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一小兩低”仍然是我們要面對的基本市情。加快推進 “四個跨越”,就是要解決鐵嶺 “新而不大”的問題。通過抓工業跨越這個龍頭、城市跨越這個支撐、農業跨越這個基礎,實現綜合經濟實力跨越這一目標,從根本上改變鐵嶺 “一小兩低”的現狀。
鐵嶺師專人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白雪梅:
群眾體育蓬勃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體育人口達115萬人,占總人口的38%;全市有“全國體育先進縣”2個,“全國開展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2個,“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3個,“國家級青少年健身俱樂部”7個,“國家級社區健身俱樂部”1個,“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22個,“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工作者”10人,獲得省級獎項179個。
競技體育成果輝煌。令鐵嶺人驕傲和自豪的世界級優秀運動員有閻紅、陳躍玲、呂剛、孫福明、劉宏宇、李卓、郭丹等等。 1996年遼寧省體委授予我市 “奧運會突出貢獻獎”, 2005年遼寧省體育局授予我市第28屆 “奧運會貢獻獎”。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到2008年底,全市有體育中專1所,業余軍體校1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91所,社會辦體育班 (隊、校) 26所,參加業余訓練的學生達2000多人。
市委政研室城市科科長費鵬程:
近幾年來,鐵嶺市領導班子提出了涵蓋經濟社會范疇的“五大戰略”,并在實踐中加以充實和完善,不斷探索后發地區趕超發展模式。特別是建設“六新五大”的新鐵嶺大鐵嶺遠景奮斗目標和到2013年實現 “四個跨越”的近期奮斗目標的確立,使這一戰略日臻成熟,鐵嶺經濟社會發展駛上快車道。
“五大戰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成功實踐和有力印證。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體現和印證了 “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思想;體現和印證了科教興國戰略思想;體現了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和公仆責任。 “五大戰略”是科學發展觀的創造性“實踐理念”和“實踐模型”。創造性運用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創造性運用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念;創造性運用了“發展極”理念。
“五大戰略”是加快大鐵嶺建設的必然選擇。是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迫切要求;是改革和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的現實要求;是積極參與區際協作并作出更大貢獻的客觀要求;是解決深層次矛盾、加快發展的內在要求。
鐵嶺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高:
改革開放以來,鐵嶺縣第二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日臻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總體上步入了全面奔小康、建設和諧鐵嶺縣的歷史新階段。
農業發展趨于穩定。從1987年至今,鐵嶺縣農業生產發展高速增長,期間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農業發展逐步趨于穩定。工業由小到大,從弱到強。近30年是工業加快發展時期。全縣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不斷開辟以地方資源為主和以技術密集型為主的新項目,增強了工業經濟活力。進入新世紀,鐵嶺縣深入實施 “工業強縣”戰略,工業經濟逐漸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力軍。第三產業從百業待興到生機盎然。建國后的30年,鐵嶺縣的第三產業是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改革開放后的30年,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令人刮目相看。商飲服務業蓬勃發展。交通運輸事業今非昔比。郵電事業齊頭并進。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闊步前進。財政金融業不斷發展壯大。第三產業的其他方面也在近30年里得到長足發展。
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王忠國:
思想解放是鐵嶺發展的第一道工序。 60年鐵嶺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解放思想是改革發展的火車頭。通過思想解放,使鐵嶺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方位開放的社會轉變;鐵嶺人民的生活從溫飽向基本小康轉變。透過思想解放,使鐵嶺人明確了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全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積極推進沈鐵工業走廊和凡河新城區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努力構建和諧鐵嶺,實現了經濟總量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雙20”的奮斗目標,鐵嶺經濟呈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
鐵嶺要實現“四個跨越”,思想解放是前提。通過思想解放,突破觀念 “瓶頸”,解開制約發展的“癥結”,實現“四個跨越”。思想解放在于成為全市上下的主旋律,形成熱潮、激發斗志、自強爭先、戮力同心,共克時艱。通過解放思想,明確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牢固樹立跨越爭先的發展意識,要有一種“低不起”的目標感、“等不起”的責任感、“慢不起”的危機感、“輸不起”的使命感,自加壓力、超常發展。
開原市委理論學習室主任高一鵬:
2001年,新一屆開原市委,選準招商引資、工業強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民營經濟、狠抓財源建設“五個突破口”,科學地確定工作重點和階段性發展目標。
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6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1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達到7.002億元,財政總支出達到2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825元,分別比建市前的1989年增長了21倍、212倍、18倍、40倍和14倍,比2000年增長了9倍、36倍、7倍、10倍和2.4倍。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躍升到了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流行列。打造了裝備制造、機械加工產業園,食品工業產業園,五金、建材、塑料模具產業園,具備了承接各類企業落戶和國內外整體產業轉移的能力。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50個,其中超5億元的大項目31個,80%以上的項目實現達產達效。商貿物流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僅用兩年時間,五金城、建材城、汽配城三大專業市場建成并投入使用。輕工市場、新都商貿、家居用品會展中心商貿繁榮,小商品批發市場、特色農產品市場正在開工建設,十大市場的格局初步形成。
市委黨校基礎理論教研部教員鄭波輝:
鐵嶺近些年能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與以下4點經驗是分不開的。
一是堅持不斷地解放思想和創新觀念。連續開展了六次思想解放活動。這幾次思想解放活動對于明確發展思路、鼓舞全市人民的發展斗志極為重要。二是堅持機智果敢地謀劃發展戰略。我市現行的以 “三業 (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同興”為內容、以 “雙輪驅動”為主題、以 “新鐵嶺大鐵嶺”為目標的科學發展戰略,是市委、市政府在搶抓發展機遇和破解本市發展難題的基礎上作出的英明決策。三是堅持不斷地創優發展環境。環境就是生產力,要取得切實的發展成效,必須優化發展環境。既要抓好政務環境、法制環境等 “軟環境”建設,又要搞好硬環境建設,為經濟發展構筑平臺。四是堅持不斷地改善民生狀況。近年來,鐵嶺不斷加強就業、安居、社保、醫療等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力度,最大程度地滿足了普通群眾的民生需求。
昌圖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檀宏利: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這片古老、廣袤的黑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2008年,昌圖縣固定資產投資實現55.6億元,是1958年771萬元的751.1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0億元,是1952年的2542萬元的118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3.17億元,是1953年2523千元的125.64倍;開工建設的房地產開發面積48萬平方米,是1958年11120平方米的43.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800元,是1949年人均工資144元的61.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70元,是1950年30.55元的185.6倍。僅2009年上半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已經實現108.6億元,是1949年163萬元的66.63倍。
1949年,昌圖縣僅有2所初中,現在有42所初中,是1949年的21倍;全日制高中4所,縣第一高中2004年正式通過了省示范性高中驗收,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市級“名校”;現有職業中專一所,昌圖縣被評為遼寧省職業教育先進縣。
市委講師團辦公室主任許進:
建國60年,鐵嶺社會建設經歷了從不全面、不健全向比較全面和健全,從低水平、低層次向較高水平和層次的發展過程。
以教育公平為重心的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1996年,我市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工作全部完成,提前4年實現“普九”計劃。 2008年,我市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到100%,中學鞏固率、及格率分別達到了98.3%、94.8%。在保證城鄉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政府相關部門又通過政府補助、社會資助等方式初步解決了他們享受高等教育的費用問題。重視民生根本,就業再就業工作強力推進。我市60年的就業工作經歷了計劃經濟時期指令性就業安排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引導、經濟拉動、政策促進、資金扶持就業和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過程。 2003年以來,通過出臺多項再就業政策,開展“全民創業促就業”活動和就業援助活動,我市在全市范圍內實現了“確保有就業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的目標,全市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有就業愿望的下崗失業人員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西豐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福路:
西豐縣自改革開放以來,煥發出了無限生機,國民經濟實力快速增長,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到2008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32:35:33,第二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農業總產值實現14.1億元,是1979年的18.25倍;全縣工業企業總數達到352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8家,總產值實現65億元,增加值13.2億元,實繳稅金7570萬元;全縣商業網點達5772家,是1985年的3.05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6億元,是1985年的22倍。特色產業迅猛發展,特色經濟作用凸顯。西豐縣特色資源豐富,發展特色經濟成為發展西豐縣域經濟的主導。到2008年,全縣特色經濟生產總值達到15億元,占全部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強。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遼西鐵路從2008年開始建設,今年年底將竣工通車;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之中,2011年將完工。到2008年末,城市黑色油路長度32公里,道路面積49萬平方米,城區街路由12米寬普遍拓展到30米以上。居住條件巨大改善。
市委講師團宣講科長李紅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加強,提高了發展我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
地方黨委領導方式不斷完善,充分發揮了地方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黨政機構設置逐步規范,黨委常委會的組成結構不斷完善。發展和完善了基層民主制度,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科學發展。注重規范決策程序,健全決策組織和機制,完善決策制度。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為重點,不斷健全了民主制度,確保了人民民主權利的充分實現。健全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發揮。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加強了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和協商,充分發揮了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作用。基層民主得到鞏固發展,并不斷擴大。基層民主逐步實現了制度化、法制化,建立了基層民主自治體系。基層民主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推行并不斷完善了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社區基層黨組織通過民主選舉和公開招聘進行了換屆選舉,保障了公民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調兵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孫獻儒:
建市27年來,調兵山市借助改革開放的春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農村“堡子”發展成為遼北明珠城市。
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2008年,全市GDP實現73.8億元,是2003年2.7倍,年均遞增21.6%,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44個縣(市)中排名7位。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近5年來,全市共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158個,總投資169.8億元。建成了博大生物、留德潤滑油、凱斯特電纜和鑫豐礦電等一批大項目。三是工業經濟增勢強勁。近5年來,堅持實施“開放立市”、“工業強市”戰略,高標準規劃建設了城北工業園園區、城南開發區和煤化工園區,形成“三區一帶”產業新格局,構筑了招商引資、工業強市的載體和平臺,增強了后發優勢。2008年,全市地方工業增加值實現13.3億元,是2003年的5.1倍,年均遞增38.3%。地方工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不斷優化環境,城市建設成果顯著。在全省縣(市)中率先進入了“國家園林城市”行列。商貿物流業迅猛發展。近5年來,調兵山市先后投資4.2億元,建設和改造了金都商業廣場等商業區,商業網點、市場建筑面積達14.6萬平方米。
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顧國榮:
1978年,鐵嶺農村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此后,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延長了土地承包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免除了農業稅,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經濟體制改革,由1979年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逐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1984年鐵嶺撤地設市,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全面展開的新時期,使城市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了現代化企業制度,實施了“三抓三促”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鐵嶺市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市”到現代工業城市的轉變。
2004年以來,鐵嶺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堅持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建設新鐵嶺大鐵嶺,建設凡河新城區,注重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保穩定、保增長、保發展,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在2008年實現了經濟總量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雙20”的增長目標。
銀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韓冰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1980年1月鐵嶺市“縣級”正式成立,1984年原鐵嶺市改為銀州區。銀州區委、區政府轉變思想,以建設繁榮、整潔、優美、文明、方便的新型城市為目標,使銀州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到1988年末,財政收入達到2724萬元,比1987年增長9%。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是銀州區搶抓機遇,打好基礎,加快發展的時期。到2001年末,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052萬元,比1997年末增長54%。從2002年至今,是銀州區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也是最多的時期。到2005年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1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3億元。到2008年末,銀州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5億元,比上年增長24.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3.27億元,比上年增長33.7%。全區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群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市招商局副局長張逸:
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招商引資發展戰略。 11年來,我市通過開展全黨全民招商,經濟社會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實現了全省排名位次前移,創造了鐵嶺發展史上的奇跡。
主要經濟指標逐年攀升,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我市GDP、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等項經濟指標逐年攀升,實現了全省的位次由第十二位提升到第十一位。尤其是近4年,我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到位資金穩步增長,大項目集聚效應凸顯。1998年到位資金29.8億元,2005年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每年都呈增長趨勢。在項目規模上,億元項目由1998年的零個到2008年的139個。百億元項目的引進實現了零的突破,引進了香港華南城集團投資150億元的東北物流城項目。招商領域不斷拓寬,產業層次得以提升。1998年,我市三次產業結構比是34.5:32.2:33.3,到2008年,已經調整到21.6:51.4:27.1,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9.2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摘掉戴了57年的農業地區的帽子,步入了工業城市的行列。
清河區委常委、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宣傳部長李鐵剛:
1985年清河區工農業總產值僅2614萬元,2008年實現了56.9億元,是建區初期1985年的217.7倍;2008年清河區GDP達到了30.3億元,人均GDP實現3400美元,已由低收入地區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區的行列。形成了綠色食品和機械冶金兩大特色主導產業。旅游業迅速崛起,已成為清河最具特色和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2006年10月,尚陽湖風景區被正式命名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08年,共接待游客18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實現了12.6億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今日的清河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成為城市功能比較完備的現代化小區。社會民生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新建了清河高級中學,組建了清河初級中學,建設了鄉鎮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異地重建了區第一、第二小學。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醫療救治體系,改造了鄉鎮衛生院。城鄉低保工作實現了應保盡保。
市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景武:
建國60年來我市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經濟綜合實力實現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巨變。
商品和服務實現由嚴重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60年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大為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由低級到高級、不均衡到相對均衡的巨大轉變。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結構在逐步改善中趨向合理和優化。城鄉發展實現由分割到統籌、不協調到相對協調的巨大調整。工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使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消費品市場實現從小到大,從總量快速擴張到結構明顯升級。同時,我市經濟發展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發展,競爭有序、互為補充的經濟結構。對外經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全市實現了由“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轉變。
鐵嶺經濟開發區黨委宣傳部部長范曉露:
開發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進行了大部制改革。在原有職級不變、原有職能進一步加強的情況下,將下屬42個委(辦)局整合成11個部,進而有力地促進了各部門之間,區屬部門和市直部門的有效銜接,各項業務工作開展更加順利。同時建立起的還有經理人招商、派駐招商、全員招商等新的招商引資方式,實現了重點工作的轉移。
打造了全省首個綠色生態示范園區。 2006年,開發區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首個將“生態發展”理念引入到工業園區建設和產業發展上,融資近2億元,建設完成了全省首個高標準生態工業園區——官臺工業園區。
在全市率先實現了產業集聚。 2006年,開發區黨委、管委會在原有企業基礎上,結合產業發展前景,在50多平方公里工業用地上規劃出橡塑、機電、石油與裝備制造“三大基地”和橡塑、機電、石油與裝備制造、新型建材、新興能源、農產品精深加工“六大產業”,明確的產業定位,加速了產業集聚效應的形成。同時,建設了中國最大專用車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