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國有化猜想
2009-10-1 1: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按照所有權,中國的經濟大致可以分為兩塊:國有的經濟和非國有的經濟。非國有經濟主要包括民族資本和外國資本。
在國有經濟部分,基本構成就是國有企業。從1998年開始,這個領域一直在持續進行改革。
在3年脫困之后,以國務院國資委的建立為契機,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進行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充分體現為三個特點:第一就是,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第二就是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制;第三,政府作為出資人代表,并在所有權與經營權方面進行了分離的探索。
到目前為止,基本建立了一個新的框架,前述兩個特點已經基本形成,而第三個特點,則在目前已經出現了雛形。國有企業董事會正在建立,國有企業向股東分紅的制度已經開始展開。
基本特征
國有企業布局的調整在目前還沒有全部完成,但是基本的趨勢已經確定。
國有經濟正在向把握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目前,中央企業80%以上的資產集中在石油石化、電力、國防、通信、運輸、礦業、冶金、機械行業。而在金融業,也主要被五大國有商業所主導。
國有經濟的兩個基本特點是:首先,在基礎能源、原材料生產領域,出現了國有化趨勢。
這充分體現在了鋼鐵、煤炭、電力等等領域,而在有色金屬、稀有金屬領域同樣如此。隨著中國對于這些產品出口管制、出口成本的提升,在這些領域,弱勢企業面臨或倒閉或被整合的命運。
其次,在已經形成的格局方面:國有經濟基本掌握了整個中國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
在物流領域,中國鐵路基本被壟斷,在航空運輸方面,民航運輸周轉量的80%以上,是國有經濟部門承擔的,在水運貨物周轉量方面,國有經濟承擔的比重也接近90%;在信息流領域,全部的基礎電信服務和大部分增值服務由國有企業承擔;在資金流方面,中國五大國有銀行擁有的資金占絕對多數,并決定了整個社會資金的分配。
財富流向
在上述兩個基本特點下,在國有經濟成分與非國有經濟成分之間的交易關系,存在著兩個關鍵的指標:一是資源價格;二是信息、資金和物流的 “過路費率”——國有企業掌握著這三者的供應。
如果資源價格相對于整體價格水平下降,那么國有部門的貿易條件就會惡化,這個時候整個社會的財富就開始流向非國有部門,體現出來的是整體經濟的“私有化”。
如果資源價格相對于整體價格出現上升,那么國有部門的貿易條件就會改善,這個時候,整個社會的財富就開始流向國有部門,體現出來的就是整體經濟的“國有化”。
在資源價格與下游產品價格上漲存在剪刀叉的情況下——資源價格漲幅持續超過一般工業品出廠價,并高于消費物價水平,整個經濟體現出來的趨勢是“國有化”。
“過路費率”也是一樣,其相對于整體價格水平的變化,同樣會出現“國有化”或者“私有化”的現象。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經濟在未來將出現國有化或者私有化的周期性變化。
由于資源價格、“過路費”對經濟周期的敏感度要高于一般產品。在經濟景氣時,上述價格將高于一般產品的上漲幅度;而在經濟衰退,通貨緊縮的時候,他們會高于一般產品的價格下跌。因此進一步說,在經濟景氣的時候,中國經濟會呈現出“周期性國有化”,而在經濟衰退的時候,中國經濟會呈現出“周期性私有化”。
整體經濟在景氣周期的推動下,出現了“周期性國有化”。而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另一方面的“結構性國有化”——不隨著經濟周期出現的國有化趨勢,也在展開。
結構性國有化趨勢的出現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在資源行業的國有化程度,還有上升的趨勢——這部分產業就是當前所說的“高耗能產業”。
譬如,在高耗能產業、節能減排的趨勢下,一系列政策出臺。這些政策可能被利益集團操縱,從而成為國有經濟整合非國有經濟成分的契機。此前,鋼鐵行業宏觀調控政策下,很多民營企業關張。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結構性國有化”和“周期性國有化”的雙重趨勢下。
走出去
對于國有經濟而言,他們的獲利主要來源于資源的交換。
為了實現開源,他需要擁有更好的競價地位,這又需要防止外部資源的競爭。這引發了政府在能源、原材料領域進行管制。
另外一方面,實現開源,要掌握更多的資源,國有經濟需要走出去,在海外掌握上游資源——一方面,這將有利于他們掌握更多可交換的資源;另一方面,有利于他們在資源定價中,處于有利地位。
國有經濟的“開源”問題,本身就醞釀了這樣的矛盾:資源 “管制”與“走出去”拿到的資源走進來的問題。這個矛盾,有待于“走出去”的規模的擴大。只有當中國國有經濟在這些部門掌握的海外資源獲得的收益,與開放資源管制所引起的損失,達到一定的平衡的時候。資源管制才可能全面解除。
所以,期望國有經濟控制的資源性產品短期內解除控制,是不太現實的。當然,國有經濟走出去的腳步,是必然要加快的,而這將帶來一系列的國家外交戰略的變化。
從目的看,國有經濟走出去,就是去拿資源的。
這種對資源的爭奪是全球化的。在實踐中,沖突將體現為中國能源巨頭與國際能源巨頭之間,中國礦山巨頭與國際礦山開發商的之間。這些沖突將體現在企業并購、礦山爭奪、訂單等等諸多方面。
如果順利的話,整個故事的發展可能結局是:中國國有資本成功滲透到全球資源領域,并掌握定價權,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一個新的全球經濟體系。
中國市場十大趨勢:
1.市場競爭將由國內的、局部的、不完善的競爭轉向國際的、全方位的競爭,將由國內市場的國際化變為國際市場的國內化;
2.市場競爭將由單體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向企業群之間的競爭。未來不僅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且是企業背后的集團與集團、供應鏈與供應鏈、連鎖流通組織對連鎖流通組織、物流體系對物流體系的競爭;
3.市場競爭將由生產能力的競爭轉向生產能力和流通能力的競爭;
4.將由產品的競爭轉向品牌的競爭;
5.將由行業存在形式的競爭轉向商業存在模式的競爭;
6.將由單純追求市場份額的競爭轉向對市場快速響應能力的競爭;
7.將由直接爭奪客戶的競爭轉向爭奪銷售終端、創造客戶價值的競爭;
8.將由價格戰、廣告戰等單一形式的競爭,轉向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層次競爭;
9.將由對貨幣資本投資的競爭,轉向對人力資本獲取的競爭;
10.將由完全決定于企業效率的競爭,轉向政府行政效率的競爭和政府管理經濟的能力的競爭。
即將退場的企業:
1.權貴資本企業(裙帶企業)。它們習慣于渾水摸魚,用權力獲得買賣的時代將迅速消失;
2.產業結構和資本結構有問題的企業。也許他們的規模很大,但始終是“光著屁股在游泳”,而退潮又是必然要到來的;
3.增長方式有問題的企業。“做生意而不是做企業”,善于抓機會卻疏于管理守業的企業,會發現賺錢越來越難;
4.不規范,不誠信,速度慢,信息不透明的企業,活著是一種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