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漸次擺脫“嫌貧愛富” 向欠發達地區延伸
2008-9-9 10: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邊是經濟發達地區的鐵路主干線路不斷挖掘潛能,多次實行大提速;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鐵路時速不高,偏遠和落后地區還沒有鐵路的蹤影。 這種狀況眼下正在逐漸發生改變。鐵道部相關人士最近表示,鐵路經過前六次的大提速以后,基本的潛能已經挖掘差不多了,鐵路不會在既有線路上實施第七次大規模提速。在主要鐵路干線達到一定速度后,再在既有線路上提速,其邊際效用是遞減的,與其如此,還不如修建更多的鐵路擴大路網來減輕現有鐵路負擔,特別是在邊遠和落后地區修建鐵路,鐵路所發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用更大。
當鐵路資源從發達地區逐漸轉向欠發達地區時,表明中國鐵路開始逐漸在擺脫“嫌貧愛富”,意味著中國欠發達地區的鐵路建設將迎來新的生機。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經歷過六次鐵路大提速,很多提速都是在既有線路上的大提速,目前很多鐵路線已經將時速提到200公里/小時,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很多鐵路線當初設計的時候,很多都還沒有考慮到今天的提速,因此,一味將時速提升,可能會存在安全隱患。
鐵路提速涉及到一個邊際效用遞減的命題。當鐵路實現“夕發朝至”后,基本就滿足了旅客對鐵路的剛性需求和舒適度要求,如果再進行提速,其時間效應和舒適度并不能得到更好的實現,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現為邊際效應遞減,因為提速后的價格可能高一些,或者提速后的乘車時間并非那么合適。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更多,少的更少”。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鐵路一定程度上就存在著“馬太效應”,大量鐵路資源集中在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似乎有欠公平。鐵道部部長劉志軍指出,中國鐵路人均擁有長度僅6厘米,還不及一根香煙的長度。人均鐵路長度偏短,欠發達地區鐵路資源稀缺是重要原因。
落后地區和偏遠地區由于經濟上不存在優勢,同時也不具備戰略意義,因此部分落后地區和偏遠地區根本就沒有鐵路,鐵路這種運輸工具無法對部分地區經濟提供支撐。
在中國鐵路提速進行到如火如荼的時候,部分有識之士就提出,在鐵路大提速的同時,中國應該也加快落后和邊遠地區的鐵路建設。與發達地區的暢通交通相比,落后和偏遠地區的交通更需要鐵路。在落后和邊遠地區修建鐵路,盡管在經濟效益上效果不明顯,但修建鐵路能夠給這些地區提供就業機會,將這些地區與外面連接起來,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完全符合中國鐵路“和諧”發展的道路。同時,落后和邊遠地區鐵路修成后,整個鐵路路網規模擴大,更有利于整個鐵路線的暢通。
中國鐵路建設擺脫“嫌貧愛富”,將有效遏制“馬太效應”擴散,未來中國鐵路發展前景將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