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歸屬問題難定 山西"煤炭出海大通道"難產
2008-9-9 9: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運輸經濟,資源大省山西如此定位。鐵路之于山西,猶如動脈般重要。
如今,山西正在期待建設一條新的鐵路,以便為其最為重要的資源??煤炭,找到更為通暢的輸出管道。負責該鐵路可研究性方案的山西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李霆,對本報記者表示,籌建中的這條“山西中南部鐵路出海通道”,將由鐵道部和山西、河南、山東合資建設,總投資700余億,運能將為2億噸。
不過,從設想提出至今14年,該方案還在商談階段,前景尚未明朗。
記者多方采訪獲悉,這條“鐵定賺錢”貨運鐵路,未來逾三成的利潤是歸投資方所有,還是作為鐵路建設基金上繳,是爭議的焦點。而其表象,則為該鐵路的“控股權”之爭。
“這條路并非個案,它背后體現的是體制改革的困境,沒有解決整個體制改革前,這條路將有什么出路?難產是自然的!”申銀萬國交通運輸分析師周萌說。
山西欲“出海”
作為產煤大省,山西煤炭年產量達8億噸,每年外運煤炭5億噸。但是,晉煤外運的運力一直處于吃緊的狀態。截至2007年,其外運能力只有3億噸左右,運輸缺口達2億噸。
“真修成了這條出海通道,將大大緩解山西中南部鐵路運力緊張的問題。”李霆向記者解釋道,大秦線和朔黃鐵路擴能改造以后,山西北部的運能需求基本得以滿足,但是,中部和南部仍然運力嚴重不足,目前缺口約七八千萬噸到一億噸,而到“十二五”,山西中南部的缺口將達1.4億噸,到2020年,則高達2到3億噸之多。
目前,山西正在進行煤炭生產企業的整合,到“十一五”末,將建成兩個年生產能力2億噸和5至7個年生產能力5000萬噸的大型煤礦,實現規模化生產。這些現代化的大型煤礦,更有賴于大運量、低成本的鐵路運輸。
“存在這么一個大的缺口,所以,這個路應該修,國家也是同意我們修這條路。2006年,國家發改委發文就批準籌建‘中南部煤炭運輸通道’,只是當時沒說是‘出海通道’”。李霆說。
根據2008年5月山西省與鐵道部的會談紀要,鐵道部將支持山西修建包括“晉中南部鐵路出海通道”在內的6條鐵路。
晉中南部鐵路出海通道,原計劃起點于呂梁所在的河東煤田,這里是中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基地。該鐵路全長1200公里,經河南至山東出海,鐵路部分投資約700億元,配套港口投資約300億,由山西與河南、山東及鐵道部共同出資建設。
“控股權”之爭
“到目前為止,雙方還在洽談,結果未定。”9月5日,鐵道部宣傳處對記者通報這一項目的進展情況。據其透露,鐵道部還在與山西等省就該通道的合作進行洽談,爭取盡快開工建設。
不過,一位山西省方面的人士則稱,雙方糾纏于“控股權”等問題,合作目前停滯不前。
據前述人士稱,山西方面希望效仿神華的朔黃鐵路,市場化運作這條出海通道,山西、河南、山東三省均有意采用政府出面、企業出資投資建設的方式,股權結構設計為(山西30%,鐵道部30%,河南和山東各20%),但是鐵道部卻希望持股35%,實現“相對控股”。
山西方面希望,這條鐵路能成為第二條“朔黃鐵路”。朔黃鐵路的建設模式,曾被視為鐵路投融資改革成功樣本之一。它打破了鐵道部控股傳統,神華集團持股58.8%,鐵道部持股41.2%,為第二大股東。
這個市場化的鐵路,在經營上已取得了亮眼業績。據神華年報顯示,2007年,朔黃鐵路公司煤炭運量為1.3億噸,營業收入達到79.60億元,營業利潤達到49.03億元,凈利潤33.57億元。
“現在的狀況,就一句話,地方和中央部委,誰來爭得這條路的控股權?”這位人士稱。
鐵道部的賬
但鐵道部也有自己的一本賬。
鐵道部總工程師何華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陳,晉中南部鐵路出海通道,對完善路網、緩解煤電油運緊張狀況,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正在與有關方面積極協調、溝通,希望能早日開工建設”。
而對鐵道部要求控股的說法,他亦未否認。“我個人認為,由鐵道部來主導,更能發揮路網優勢,更能調配好運力資源。”
何華武解釋稱,鐵路有網絡效應,會涉及跨線運輸問題。一般情況下,為了路網安全,涉及跨線運輸,應由鐵道部主導以便統一調配運力,并將運力資源發揮效益最大化。
而山西方面的應對之策在于,其最初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將該通道設計成“封閉貨運通道”。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大宗貨運相對盈利,如果盈利線路與非盈利線路不通盤考慮,那么,國家的鐵路客運質量問題、公益性和開發性鐵路的發展建設問題,速度就會受到影響。”何華武說,就像鄉村的道路愿意修的人少,城市間高速道路想修的人多一樣,西部地區等欠發達地區的路網建設需要資金調配,但卻最缺資金。
“所以,要把握全局利益,一盤棋考慮為優。”何華武強調,誰來主導,需要看是否有利于全局發展,有利于路網整體效益發揮。
中信證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于軍,如此理解鐵道部的“控股要求”:大家都知道,鐵路行業的投資回報普遍是比較低的,只有很少一些線路比較掙錢,“如果鐵道部把這些好的線路都放出去的話,就等于說,鐵道部整個部門沒有了再生產的能力,它又如何去完成上萬億的投資目標?”
據了解,扣除鐵路建設基金,鐵道部2007年的利潤總額約為70億元,而其總資產為7000億,資產收益率僅為1%。而加上財政部返還的鐵路建設基金(近500億),鐵道部的資產收益率也不過6%-7%,仍比其它很多行業的收益率低得多。
而按照鐵道部規劃,“十一五”期間,其將投資1.25萬億元用于路網建設。然而,過低的資產收益率,令鐵道部在融資時倍感捉襟見肘。
何華武向記者坦陳,經營性鐵路,尤其是盈利好的鐵路,投資商都是不請自來,爭先恐后都要出資參股。“但如果這條線效益不好,完全是開發性、公益性的,誰來投?”何華武說,還得要國家建設基金,或者說,鐵道部用轉移支付的辦法,把盈利鐵路線賺來的錢投下去一部分,再加上國債等其它投資,來支撐建設、維護。
“三成利潤”歸屬
晉中南鐵路出海通道“政府推動、多元化籌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背后,是簡單的利益歸屬問題。
中信證券于軍分析稱,實際上,一條合資鐵路姓“國”還是姓“地方”,將會關系到約三成的利潤,是歸財政部還是企業自身。
目前,鐵路的貨運價格實施雙軌制,國鐵貨運價格僅為0.0484元/噸公里,而出于成本補償原則,合資鐵路的貨運價格則由發改委特批,價格均比國鐵高出一大截。以朔黃鐵路為例,其貨運價格為0.12元/噸公里,是國鐵的兩倍多。
按規定,合資企業應當從貨運價格中代為收取0.033元/噸公里作為鐵路建設基金,但“很多合資企業因為種種原因,并沒有繳納該筆費用”,鐵道部運輸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這一狀況,是當年鐵路系統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一個遺留問題。當時,為了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鐵路項目,鐵道部默許了相當一部分合資企業免繳鐵路建設基金。
“如果鐵道部控股,那么,山西這條通道將極有可能收取鐵路建設基金,但要是山西等地方控股,這筆資金鐵道部則無法獲得。”一位接近鐵道部的人士向記者表示,此是“控股權”之爭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