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公路收費亂象 期待公益性回歸
2008-9-8 14:4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世界收費道路14萬公里,中國占了10萬公里,占全世界的70%。全國3千多個收費站,收錢速度堪比3千臺印鈔機,這就是不少地方政府熱衷于設立收費站的原因。巨大的利益驅動力助長了高速公路的收費亂象。而這一亂象已成為人們關注的民生熱點之一。 如何治理公路收費亂象,使其向公益性回歸呢?
一是要提高透明度,自覺接受公眾監督。向社會公開收費公路的相關收費細節是大勢所趨,是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必然要求。
收費公路上的收費亂象問題,單純依靠審計署是不能解決的。審計署所做的是事后監督,而事前監督必須也只能依賴于公開透明。當前應該給“問題公路”打上“制度補丁”,如,可以考慮讓所有收費站在收費牌前都豎起一塊牌子,上面注明國家核定的收費年限、收費標準、建設資金、貸款資金,以及每年的收費總額。既然公路從建設到維護都是現在和未來的公路用戶出的錢,政府應該讓公眾參與選擇,用什么樣的方式解決交通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需要付出多少代價,還需要建設多少收費站等等,應盡量公開。目前大家強烈要求制止公路收費亂象,就是因為很少有人能全面地了解相關信息。現在的問題是,公眾出了錢,卻缺少一個可以參與選擇和決策的渠道,政府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卻得不到公眾的理解,所以只有更公開、更透明、才會有更多理解更多和諧。
二是要強調政府作為投資的主體。現在,政府財政盈余,已經告別資金短缺時代,政府應該成為公路投資的主體,美國就是這樣做的。美國全國擁有8.9萬公里高速公路,只有大約8000公里是收費路段,而且收得很少。原因就在于,美國政府是公路投資的主體,確保了公路的公益性,也因此使整個社會的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國務院《收費公路管理條例》規定,還貸公路在批準收費期限屆滿前已經還清貸款的,必須終止收費,實行免費通行。
三是要擺脫與民爭利,還路于民。收費站已然成了“權力釘子戶”。根治收費亂象,關鍵是地方政府有無勇氣放棄這塊“權力肥肉”,實實在在把好處讓給百姓。公路從收費向公益性回歸,不僅將惠及普通民眾,整個社會都將因此深深受益。因而,政府在資金充盈的情況下,通過回購的方式減少收費公路的數量,不僅是可行的,也是公眾所期待的。中國的高速公路不僅是靠公路用戶修起來的,也是依靠公路用戶養護的,還依靠用戶支付了融資的成本(貸款利息、私人投資利潤等),這中間核心的一個問題是,政府代表公路用戶投資建設了高速公路,修這個路是為什么呢?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給公眾提供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服務。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地方政府將高速公路公司等同于一般競爭性企業看待,納入國資委的管理,要求其投資保值增值,將政府的目標與國有企業的目標等同起來。政府的投資應該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政府的目標與國有企業的目標是不同的。
四是要依法對現有的收費站進行全面檢查,不合法的堅決取締。在一些地方,收費站“摩肩接踵”,相當一部分都是違法而設。《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第十二條明文規定:“非封閉式的收費公路的同一主線上,相鄰收費站的間距不得少于50公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收費站不符合這一標準,卻依然我行我素,違法成本過低又鼓勵了新的收費站的設立,最終導致了收費站的泛濫。還有一些公路原本是財政投資建設的,但一些政府卻設置收費站收費,對于此類收費站應堅決取締。
五是要對收費標準和還貸年限進行專項治理。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政府還貸公路的收費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0年。經營性公路的收費期限,最長不得超過30年。要下決心對那些違法違規的收費站進行專項治理,要首先向那些在社會上反響強烈的、宣稱還貸年限超過100年、數百年的嚴重違法收費站開刀,以儆效尤。
六是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監督。基于人大的監督職能,各級人大代表應行使職責,促使地方政府接受人大監督,盡快解決公路收費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