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流通資訊

中國商品價格成本推動力量明顯減弱

2008-9-8 12:2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專家團資深專家 陳克新
    一、中國此輪物價上漲具有明顯的成本推動特征
    近些年來,中國進入了物價上漲周期。分析表明,此輪中國物價上漲的主要推力來源于成本提高,具有明顯的成本推動特征。正是由于礦石、原油、煤炭、橡膠、谷物、大豆等初級產品價格的率先上漲,增加了金屬、成品油、焦炭、輪胎、飼料等投資品的生產成本,推動其價格上漲;又是由于金屬、成品油、焦炭、輪胎、飼料等投資品價格上漲,增加了私家車 (主要是小轎車)、住宅、家用電器、食品等消費品生產成本,推動其價格上漲。換言之,正是由于生產資料 (初級產品和投資品)價格率先上漲,引發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推動了消費品價格提高,出現了整體物價水平的上漲。
    二、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深幅回調,將明顯減弱中國物價的成本支撐和推動力量
    一些跡象表明,支撐和推動中國物價上漲的成本力量正在減弱,這主要是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正在,或者即將出現大幅度向下調整。據有關資料,進入今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市場石油、有色金屬、橡膠、糧食、大豆等初級產品價格大幅跌落。8月中旬,具有代表性的日經國際商品 (14種主要商品)指數從7月初的高點下降了17.6%。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麥價格比今年2月份最高值下跌41%;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價格比7月份最高值回落了23%;上海期貨交易所天然橡膠遠期合約價格比今年最高價跌幅超過2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豆油價格較月初跌幅超過10%。其他主要商品,如鐵礦石、鋼材、銅、鋁等價格也出現了較大幅度下降。
    分析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大幅跌落,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因素壓制:一是全球范圍經濟減速,初級產品需求增長明顯放緩;二是美元貶值見底,并且出現反彈;三是投機資金大規模撤離商品市場。
    由于上述利空因素的存在和繼續發酵,比如美國次貸危機負面影響開始向實體經濟基本面蔓延,美國、日本、歐元區和中、印新興經濟國家經濟增長全面減速,甚至全球經濟都有可能陷入衰退等,所有這些,勢必導致世界范圍內初級產品需求增長的放緩。據測算,今年1~7月份,累計全國石油、煤炭、鋼材、銅、橡膠等10種重要生產資料進口總量為7779萬噸,同比下降8.4%。作為世界舉足輕重的消費國和進口國,中國重要生產資料產品進口量的下降,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全球初級產品消費增長力度確實在減弱。
    再以推動中國物價上漲的最重要成本力量——石油價格為例,根據國際能源機構 (IEA)測算,今年全球石油消費增加量為每日80萬桶,比去年210萬桶的預測量調減6成以上。其中,經合組織日需求量下降60萬桶以上,增速明顯回落。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今年上半年美國的石油日需求量同比降低80萬桶,這是26年來的最大降幅。還有觀點認為,明年美國將成為汽油凈出口國。因此,現階段全球范圍內初級產品價格跌落還將持續一段時期,有可能延續到明年,難以在短時期內結束。有觀點認為,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有可能跌破每桶100美元的價位。
    由于初級產品構成了投資品和消費品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又由于中國初級產品進口比重較大,多數進口依存度超過30%(糧食除外)。因此,隨著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大幅回落,中國物價上漲的輸入性成本支撐力量和推動力量也將大為減弱。比如,隨著近期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逼近每桶110美元關口,國內成品油價格上漲壓力大為減輕,有些品種還出現了價格下調要求;由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豆油價格大幅下降,國內主要地區散裝一級豆油集中報價跌幅也超過10%;隨著國內鋼材價格的回落,家用電器的漲價要求也會相應減弱等等。
    三、產能過剩,將放大成本下降對中國整體物價水平沖擊力度
上游購進原材料價格的下降,生產成本的減少,將為下游商品價格走低提供空間。而在產能過剩,甚至是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將放大成本下降效應,使其銷售價格的跌落更為猛烈。
    其實,中國許多商品的產能過剩問題早已存在,有些還很嚴重,只不過被近些年來強勁的出口增長勢頭所掩蓋。今年以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出口情況不太理想。據統計,今年1~7月份,累計全國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2.6%,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個百分點。如果剔除同期10%左右的出口價格上漲因素,則出口實際增長率回落得更多。比如,今年前7個月全國鋼材出口量同比下降14%,但出口值卻增長了24%,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出口外部環境的進一步緊縮,出口增速的繼續回落,國內一些加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將浮出水面,市場銷售競爭更為激烈,由此產生的價格壓力也更沉重。業內人士預計,在不發生大的意外情況下,比如破壞性地緣政治事件、嚴重自然災害等,今后一段時期內,尤其是進入明年以后,中國整體物價水平,無論是生產資料市場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 (PPI),還是消費品價格(CPI),都有可能出現同比下降,至少是其價格漲幅的明顯回落。有些商品因為需求萎縮和生產成本減少的雙重擠壓,有可能陷入價格 “寒冬”。對此,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
    有觀點認為,即使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由于大大提高的生產成本支撐,商品價格跌落空間有限。這個觀點確有一定道理。但我們還必須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商品價格的生產成本都是可以變動的。比如,經濟增長減緩后小汽車、住宅需求減少,導致鋼材產量增速回落、價格下降;鋼材產量增速回落、價格下降又導致其冶煉爐料即鐵礦石、焦炭、廢鋼的需求增速回落和價格下降,導致鋼材生產成本的大幅下降,并為鋼鐵價格的進一步跌落開辟新的空間,這就是所謂的 “利空循環”,輪番跌落,如同前段時期曾經出現的 “利多循環”,輪番上漲一樣。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