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轉變發展方式的最佳起跳點
2008-9-8 10: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灌云,曾經是蘇北地區一個“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2005年底前,人均GDP連續三年、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連續四年、人均財政收入連續五年排全省倒數第一。到2007年底,灌云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增長率列全省縣市前茅,今年上半年增幅列全省前三位。近兩年引人矚目的跨越式發展,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發展數據的增減,更有深層次的啟示。
找準起跳點是發展經濟的關鍵
“如何更好地在趨緊的環境中找準轉變發展方式的起跳點,是經濟欠發達縣域加快經濟發展的關鍵!”到2005年底,灌云全縣還沒有一家入庫稅收超300萬元的企業。這給連云港市委常委、灌云縣委書記唐鐵飛和縣委新班子提出新課題。通過深入調研論證,明確了新的切合灌云實際的加速發展方略:圍繞“項目興縣、環境立縣、富民強縣”的整體發展戰略,確立“一城一港四區”的生產力布局框架。
位于燕尾港鎮的縣臨港產業區,原來是“麻雀都不來的地方”,現在企業林立。作為灌云縣產業發展的重點片區,臨港產業區今年上半年新開工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20個,其中過億元的61個,超10億元的6個,目前園區進區項目已達270個。今年預計可實現入庫稅金8.5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目前園區正圍繞“以清潔能源、船舶重工、石油化工、金屬冶煉等為主體的重型工業基地;以機械制造、高新技術、海洋化工為方向的新型工業基地;以大物流、保稅型為特征的臨港物流基地”為產業定位,培育獨具特色和優勢的臨港產業集群。
作為全縣“一城一港四區”生產力布局重要組成部分的灌云經濟開發區,近兩年來,緊緊抓住晉升為省級開發區的機遇,按照都市工業園的發展方向和現代制造業的產業定位,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大項目建設,整個園區呈現出開發規模明顯擴大、進區項目快速增多、產出效益顯著提升的強勁發展態勢。一批機械電子、紡織服裝、金屬制品、城市物流等科技含量高、拉動力強、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紛至沓來,投資3.6億元的恒輝汽車輪轂、投資2.8億元的騰翔金屬材料、投資1.1億元的天祝機械、投資1.1億元的凱奇實業等項目的進駐,使這個蘇北一流的生態型都市產業園呼之欲出。
發揮資源優勢,集聚優勢產業,發展園區經濟,是灌云轉變發展方式的新的起跳點之一。為了實現兩大開發區的高起點發展,灌云縣委、縣政府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拿出1000多萬元,請國內著名規劃設計機構作了科學的規劃。這些規劃最為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決不上一個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
灌云是個農業大縣,帶動農業增效和農民致富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近兩年灌云縣加大政策扶持,把更多農民引導到發展設施栽培上來。通過大辦龍頭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拉動基地建設;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產業合作社等各類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
全縣新發展設施栽培8.8萬畝、花卉苗木1.2萬畝,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在陡溝鄉許相村,農民王化告訴記者:“我家種的70多畝蘆蒿中有30畝是溫室大棚,今年我打算繼續投資3個大棚,雖然前期投資大,但使用壽命長,而且每畝純收入至少在1萬元,相比之下還是很劃算,一年下來,能賺四五十萬呢。”王化還笑著說:“為了擴大銷路,我買了一輛蔬菜保鮮車,每天把蘆蒿運往南京、合肥等城市。我不但種地,還是農民經紀人,經我手銷售的蘆蒿有1000多畝。”
認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近兩年,灌云縣委、縣政府始終致力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著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改善民生作為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06年,灌云縣規劃新城區,涉及到大量房屋拆遷問題,而灌云的財力十分緊張,盡管如此,灌云縣委、縣政府把拆遷中的民生問題放在了第一位。伊山鎮王圩村農民郭銀付,談到當時的情況依舊充滿感激之情:“我家原來有6間平房,拆遷后補償了近20萬元。現在我家這幢150平方米的聯體別墅當時造價12萬元,余下了8萬元,我買一間門面房。20歲的大兒子是盲人,在張家港市做過盲人按摩,自家有了門面房,就回來開了家按摩診所。現在,全家日子過得都很紅火,這都得感謝政府啊。”
“沒想到這么大歲數了,還能收到這么一筆慰問金,真是感謝政府對我們的關心。”當接到縣鎮兩級領導專門送來的第二季度300元尊老金時,灌云縣伊山鎮任莊村91歲老人任茆氏激動地握住他們的手,不住地表示感謝。據了解,灌云縣從今年起,安排財政專項資金,對全縣范圍內所有90周歲以上的老人發放尊老金,滿90歲不到百歲的按100元/月/人標準,百歲和百歲以上按200元/月/人標準執行,全縣共有1300名老人得到了實惠。
全縣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也得以進一步完善,參合農民72萬多人,參合率達到了98%以上。伊山鎮劉莊村的45歲農民鄒合平因尿毒癥入院治療,花了一大筆錢。正當他的家人為這筆錢發愁時,卻意外得知可以報銷2萬元的醫藥費。鄒合平激動地說:“這2萬元可真是救命錢啊!”如今,全縣新建成的153個村級社區衛生站,都達到了市級標準,待在建的社區衛生站電腦聯網工程完成后,灌云農民看病將更方便、報銷將更快捷。
瞄準優化城鄉環境的關節點
“灌云這兩年變化太大了,環境變好了,城市變得漂亮了。這次回來,我都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家住南崗鄉錢莊村的老人高維花一臉幸福地告訴記者,前兩年一直在上海親戚家居住的她前段時間回來探望女兒,原來灌云縣城亂堆亂放、亂倒垃圾、違章搭建、占道經營、亂貼亂畫等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潔有序、煥然一新的縣城。“這次回來看到家鄉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心里說不出的高興,我打算留在家鄉安享晚年。”高維花說。
近兩年灌云縣大力推動新農村示范村建設,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走進伊山鎮王圩村,記者看到錯落有致的農民新居、面目一新的寬敞街道、清新環保的規模綠化,第一期拆遷的260多戶村民喜笑顏開地住進了三層小別墅。村民陳秀船的新房寬敞舒適,家具電器一應俱全,很難看出這是一戶農家宅院。“做夢也沒想到我們農民能住上這樣寬敞明亮的洋樓。”年過六旬的陳秀船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據了解,為了改善城鄉環境,灌云縣政府自2006年以來新鋪縣鄉道路246公里、通村公路479公里,疏浚整治大溝48條、河塘80個,完成水利土方2485萬方,投入3500萬元,完成8座縣鄉公路危橋改造以及11座農村公路大中橋梁改造任務。組織開展鄉村衛生環境集中整治活動,拆除路邊違章搭建房屋1231間,清運生活垃圾5萬多噸,在7個村進行清潔能源試點,建成沼氣池1450處。
說起灌云過去的環境,最讓灌云人尷尬的是,過去很多外地客商到灌云考察投資環境,看到縣城“臟、亂、差”的環境,往往就掉頭回去了,有的客商甚至連車都不肯下,拉都拉不住。“現在就不同了!伊山賓館門口停了滿院子的外地車,你看,都是高檔轎車!這些車子大多來自經濟發達地區。他們在灌云‘打樁’了,留下不走了!如果你到海邊的燕尾港去看,外地轎車更多,那里成了投資者云集的地方!”當地群眾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