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給物流企業帶來了什么
2008-9-7 0:40:00 來源: 相元勇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供應鏈金融給物流企業帶來了什么
物流作為新名詞已經紅火了好多年,供應鏈管理又隨著怡亞通的上市而被爆炒,要說在這一領域還有什么新鮮事,恐怕就是“供應鏈金融”了。在各個物流專家研討會和高峰論壇上,有關供應鏈金融的話題總是被津津樂道。去年,深發展的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獲得了國際創新獎,業內的目光就更加關注這一新生事物。
那么供應鏈金融到底有多大的魔力呢?我們還是首先講講較早提出的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是指銀行、貨主方和物流企業在面向物流業的運營過程中,通過對動產、不動產和權利質押等多種方式,有效地組織和調劑貨幣資金的運動,從而實現為資金需求方融資的目的。供應鏈金融則涵蓋了更大的范圍,從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一直到消費者的產品全過程中,對上下游所有企業基于供應鏈的金融支持和優化方案,稱之為供應鏈金融。可見,供應鏈金融要比物流金融范圍更廣,目標也更為深遠。
正像大家都了解的,現在的市場競爭已經不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所以,供應鏈金融的推出完全吻合了當前的競爭需求,市場一片紅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那么,作為物流人,應該怎樣來認識這個全新的產品呢?又應該如何應對它所帶來的影響呢?
久旱逢甘霖?
目前我國以物流命名的企業有73萬多家,除少數幾家規模較大的公司之外,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中小型物流企業多用自有資金發展,在燃油費大幅上揚、人員工資逐年增加、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即便通過強化內部管理,也無法緩解綜合成本上漲的壓力,資金周轉面臨巨大困難。但物流公司在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時通常無法提供更多的固定資產可以抵押,這樣的申請恐怕很難獲批。
據浙江某市調研,82%的中小企業認為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問題就是融資難。一方面金融機構對國營大型企業有先天偏好,我國的融資體系也不健全,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本身也存在著諸如企業規模小、抵押不足、效益不穩定、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華夏銀行的“融資共贏鏈”、深發展的“供應鏈金融”、光大銀行的“陽光供應鏈”等眾多的供應鏈金融類產品一推出,就高舉著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大旗。深受資金周轉之苦的物流企業是否真的“久旱逢甘霖”了呢?
首先,供應鏈金融產品是從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入手,把核心企業的信用放大,將資金注入上下游企業,并通過對供應鏈的風險監控來控制金融風險(這就是所謂N+1+N模式)。這樣,金融機構就改變了以前只專注于固定資產評估的做法,轉而關注整個供應鏈和實時交易的評估,使得更多的中小企業能夠成為銀行的客戶。
按照這一設計思路,物流企業能否享受到“甘霖”關鍵還要看是否加入了一個強大的供應鏈。如果核心企業受到了商業銀行的青睞,那么作為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分銷商的兩個“N”,包括提供配套服務的物流企業,就有可能申請到供應鏈金融服務;否則其中風險還是會讓銀行望而卻步。
所以,供應鏈金融在協助強勢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的同時,也加劇了物流企業的分化。那些服務和資質較好的物流企業由于已經被強勢供應鏈吸收進去,并進而獲得更大的資金支持,將有可能加快行業整合和兼并的步伐;而那些本來就處于低端的物流企業將更加難以為繼。
天上掉下個大餡餅?
供應鏈金融和物流金融的出現讓很多物流企業看到了新的商機,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這將成為物流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確,物流界的大鱷-馬士基和UPS,第一位的利潤來源就是物流金融服務。但國內物流企業該如何搶食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呢?
供應鏈金融的產品很多,國內多家銀行和物流企業已經運作的就有:不動產質押融資、代收貨款、保兌倉、融通倉、海陸倉(中遠)、墊付貨款、倉單提單質押、池融資(深發展)、保理等多種業務模式。UPS的物流金融方案還只集中在倉儲質押、代付款、代收款三個環節上。UPS因為有自己的金融機構,所以能方便地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和物流服務,并整合起來形成供應鏈金融的高附加值產品。而在我國,非金融類機構不能從事融資類業務,所以供應鏈金融是由金融機構主導的服務,物流企業往往只能處于從屬地位。
雖然如此,物流企業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在目前最受歡迎的保兌倉業務操作中,銀行仍然希望由自己指定的物流企業來完成貨物的質押監管。物流企業在這一服務過程中,將獲得兩部分收益:一是物流運營收費,二是貨物評估和質押監管收費。而且,由于物流企業成為了銀行的合作伙伴,將形成競爭對手難以跨越的門檻,并進而打造成一種核心競爭力。
但目前能有資格成為銀行合作伙伴承接質押監管業務的物流企業并不多,中儲運、中外運、中遠毫無疑問地走在了前列,但絕大多數的物流企業被排除在外。銀行選擇合作伙伴當然要考察資質、網絡、管理等方方面面,即使合作條件放得再寬,能進入名單的仍然是鳳毛麟角。所以,對于眾多中小型物流企業來說,這個餡餅看得見、吃不著。
是否有變通的方法呢?關鍵還是要解決資信的問題。現在有很多物流地產企業全國布點,除了大家都會眼熱的保稅物流中心外,還有一些主要針對普通貨物的物流園區。這些物流園區通常具有復雜的功能定位和綜合的服務能力,如:區域配送中心(RDC)、快運轉運中心、運輸攬貨站、配載服務部、售后備件中心、VMI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冷鏈物流中心、期貨物流、電子商務及配送中心、展銷展示中心、信息服務和附屬服務功能(交易市場、休閑餐飲服務、總部辦公、保險服務、交通管理服務、銀行服務)等。綜合性的普通物流園區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如傳化物流基地,將在全國規劃布點達10個。中小型物流企業如果能和物流園區共同承接質押監管業務,那申請成功的概率就很大。有了物流園區的參與或擔保,銀行就可以規避風險,放手參與業務了。這恐怕也將成為物流地產商的一個新的盈利點。
我們有理由相信,有良好信譽和操作能力的物流公司經營的保兌倉中心、融通倉中心等將會是下一個亮點。
陽光普照
雖然供應鏈金融的主要產品并不見得是眾多物流中小企業唾手可得的盤中餐,但是供應鏈金融這一創新性服務的推出仍還有很多種產品是會讓所有企業從中受益的。
國內很多商業銀行都推出了保理服務,也就是由企業將國內貿易中形成的應收賬款轉讓給商業銀行,由銀行為企業提供應收賬款融資、賬務管理、賬款催收、承擔壞賬風險等綜合金融服務。這項服務相對應地延伸到了進出口等環節,對于外貿中形成的應收帳款同樣能獲得銀行的融資支持。對于物流企業,如果銀行評定應收帳款(運費等)的債務方具有相應的付款信譽,同樣可以享受這項服務。
結論
供應鏈金融已經來了,對物流行業,雖然更多的是巨頭的游戲,但中小企業未嘗不可以參與其中,至少可以享受到“陽光普照”的服務。
供應鏈金融勢不可擋,它用金融的巨大威力為中國物流企業普及著供應鏈管理的理念,也促進著行業的整合和進步。物流企業應該順應這一趨勢,自覺地提升服務水平,健全信用體系,與優秀核心企業結成供應鏈聯盟,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