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追求的不應是規模而是利潤
2008-9-5 9:4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鋼鐵企業的重組已經有十年之久,雖然步履蹣跚,但是總算有所收獲。半年來連續出現四五起鋼企重組,6月30日河北鋼鐵集團的正式掛牌成立;早在年初萊鋼和濟鋼就合并組成山東鋼鐵集團在濟南揭牌;而面對新的一輪整合,早已省內重組的鞍鋼本鋼在被爭議了幾年的“整而不合”之后也有了進展,確實讓人興奮,標志著鋼鐵業新一輪重組步伐在逐漸加快。
但是由于突然加快了步伐,這些新成立的鋼鐵企業拒絕了四面出擊的央企。在地方主導下,省內的重組得以實現,但是,在新一輪的博弈中這些所謂的大型鋼鐵企業是否能夠真正得到實惠,還是在二次重組之后,那些在第一次整合過程中受阻的央企卷土重來,將會是這此鋼鐵企業整合重組的關鍵。提高是鋼鐵業重組的目的,因為鋼鐵業是基礎和支柱行業,必須做大做強、提高集中度才能生存。按國家《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的規劃和預計,到2010年,鋼鐵冶煉企業集中度將大幅提高,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鋼產量占全國產量的比例將達到50%以上;2020年達到70%以上。從鋼企性質看,鋼企都是地方的支柱型企業,也是利稅大戶,如果兼并重組,勢必會涉及到地方的復雜利益。鋼企也都分屬于地方省市,利稅也是交到地方,如果與央企重組,這部分利益就沒有了。
而國內企業的兼并重組,絕大多數屬于資產無償劃撥,部分稅收要轉移到母公司所在地,即使對當地政府給予補償,仍然低于重組之前當地政府原有的收益水平。尤其是每個鋼企都制定了宏偉的發展規劃,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逐年增大,而重組企業對地方財政的補償一般只考慮現狀,并沒有認真研究和考慮將來的情況。稅收政策上缺少一定的支撐,是目前阻礙國內鋼企跨地區重組步伐的重要因素。如果國家要加快重組步伐,打破省市跨地區界限,國家能夠出臺相應的鼓勵和支持政策,政策上有所優惠,財政上有所支持,并且對企業的聯合重組制定一系列標準。另外所有權歸屬的問題也是制約鋼企重組的一個因素。國家實行統一所有,分級管理,各地都有鋼企,假如在鋼鐵企業的整合過程中,利益和產權歸屬處理不清楚,那么不能優勢互補、做大做強,反而會后患無窮。所以央企有自己的布局,地方國資也同樣。然而,中國要打造巨頭企業,必然要在一系列的利益博弈中找到平衡點。
7月初才結束的鐵礦石談判,成了中國人心中的痛。60%、70%到90%的增幅,大大增加了鋼企的成本。在國際市場上,中國雖然推出了寶鋼,但話語權卻少得可憐,作為鋼產量第一的國家來說沒有話語權是可悲的。面臨國際上鋼鐵重組的熱潮,中國的鋼鐵行業必須經過重組并購形成規模經濟。不管是省內重組,還是跨地區兼并,至少中央政府的明確意向和地方政府的產業意識成長,以及來自市場的壓力,都在推動國內鋼鐵企業的整合。
2006年后,是世界上鋼鐵企業重組的高潮,比如米塔爾鋼鐵公司收購案,造就世界第一家產量超過億噸的鋼企等。這些國際上鋼鐵業重組、擴大規模的發展趨勢勢必會對中國的鋼鐵產業產生影響。地方政府也慢慢意識到要整合這些產業,于是河北、山東、廣東、遼寧等省出臺了加快省內鋼鐵業整合的規定。
但是,有些整合僅僅局限在一種戰略型、松散型的模式下,比如鞍鋼本鋼,五年來一直是各自為政,整而不合。本來屬于權宜之計,卻一度成為其他省份重組所借鑒的模式,尤其是地方。真正的重組要考慮整合后怎么做資源調配和產業布局,這才是關鍵。整合后沒規模效應,就沒實際性的意義。
米塔爾在實施全球化鋼鐵并購戰略時曾坦言: “我們追求的不是規模,而是利潤。”或許,中國的鋼企可以以米塔爾為對標企業。米塔爾的特點是持續并購,中國的并購斷斷續續持續了十年,但效果卻并不理想。真正把并購進行到底,不斷調整戰略和思路,才能打造鋼鐵帝國。鋼鐵業要求規模大,因此并購并非一次兩次,一年兩年就形成。要突破一個個瓶頸。
雖然省內重組對央企重組造成了阻力,打亂了一些央企的布局,但從長遠看對國家的產業布局是有利的。地方重組多是短期利益的考慮,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鋼企的效益都不是完全最優的程度,如果鋼鐵業整體發展,對國家和地方的經濟都是一種推動。所以在省內重組之后這些企業又將會為國企整合或者稱作 “二次重組”打下基礎,以此建設中國的鋼鐵企業巨頭。“二次重組”或許是一條出路。這也意味著目前在這場地方與央企利益博弈中一度受阻的央企將成為最后贏家。但是現實情況是需要有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必然、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