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商貿中心崛起“漢口北”
2008-9-27 17:3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傳統批發市場尋求突圍
編者按
“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武漢有著悠久輝煌的商貿歷史。在八九十年代,以漢正街為代表的武漢批發市場曾有著 “天下第一街”的美名。然而,隨著城市快速發展,武漢批發市場逐漸因種種因素而逐漸喪失原有優勢。
作為中部崛起之中堅力量,武漢也需要一個能稱王華中,乃至全國的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武漢應該重振其原有的商貿威名。為此,在新一代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漢口北批發第一城”面世之際,我們將以四個專版,向廣大市民介紹武漢商貿的變革之路,介紹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暨批發第一城的獨特魅力。
見到張鴻時,他正在門口清點貨物。1993年,他懷揣100塊錢從湖北鐘祥跑到武漢最大的批發市場練攤,從賣鋼絲球到賣玩具,再到現在的“喜慶用品”,張鴻憑借其良好的經商意識和手段,從“擺地攤”到現在已經擁有一個20幾平米的門面。據他介紹,市場里經營“喜慶用品”的不止60家,同質化嚴重,但他是做得較大的。
他告訴記者,雖然他在這里生意也很不錯,但生意越大,麻煩越大。“每次運貨,我都要雇請扁擔搬進搬出,倒不在乎那些人工費,主要是這巷道太窄了,人又繁雜,來個大點的客戶,搬貨都要半天,已經不止一個客戶說我效率低了,可是我也沒辦法啊”,談到對于貨運的困惑,張鴻很惱火,據他介紹,他的大部分的貨品都堆在出租的倉庫里,還有部分放在家里,現在的門面太小了。
由于已經積累了一批較多的客戶資源,他現在很想換個大一點,交通、貨運都比較方便的地方。“早就想換個地方了,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鋪面。本來想搬到交通較為方便的臨街鋪面,但臨街停車上下貨又不方便,且難以形成貨物人氣集聚”。對于店面的遷移,張鴻頗為頭疼。
其實,在記者走訪過程中了解到,像張鴻這樣,對批發市場充滿困惑的人不在少數。
傳統批發市場 商戶、客商困惑重重
與張鴻同在一個市場,但經營皮包的李平生意就差多了。他告訴記者,經營這個鋪面已經有五年了,今年的生意不如以前,連所謂的淡季旺季都沒有。
據他介紹,他所在的皮具箱包城是1998年興建的,除此之外,地下商城和新建的批發市場等地也有箱包賣,這種相對分散的狀況,很不方便商家來進貨,有的商家要跑幾個地方看貨,在某個店鋪拿貨后再到另一個地方,途中帶著貨物很不方便,有的商家不愿意跑那么多地方干脆就不到這里做生意了,所以生意一直都不怎么理想。
而記者在市場上碰到的另一個進貨的仙桃客商張云告訴記者,在一年前,他早上6點到達這里的時候,就被兩個中年男人把包給搶了。“貨沒進到不說,兩萬塊現金和一些重要的票據都被搶走。后來他需要帶現金的時候,就把錢用長筒絲襪綁在腰上,外面還要套件厚外套。后來雖然很多商戶都可以刷卡付款,但市場的繁雜,和治安問題還是讓他每次來進貨都分外謹慎。
記者走訪后發現,市場上的不少商戶和客商對這里的貨運、治安、消防、市場信用等等問題都充滿困惑。而從這些支撐市場發展從業人員的各種困惑上,我們看到了傳統市場遇到的種種發展瓶頸。
武漢批發市場正在退化為區域市場
在武漢的商貿史中,漢正街是一抹濃彩。憑借承東啟西、引南接北的優勢,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以漢正街為代表的武漢市批發市場讓我省傳統商貿占據著國內市場的首席之地,“買全國,賣全國”的商業模式曾經風靡全國。
然而,似乎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發展周期,身處城市中心繁華地段的批發市場也不例外。
一份對比調研報告顯示,以漢正街市場為代表武漢傳統批發市場的輻射范圍正逐步萎縮,大多數商品只能銷往周邊省市,已由昔日的全國市場“退化”為一個區域市場,而義烏則由區域市場發展到世界市場。
一位在武漢從事襪子批發的張女士感嘆稱,以前他的客戶群里,鄭州、四川等地客戶占的比重較大,而現在是省內客戶占有的比重正逐漸加大,以前的一些外地老客戶現在都已經被義烏市場吸引過去,那邊的價格也比較便宜,而且物流也比較方便。“現在我們這邊有不少批發商都是從義烏過來的,直接經營那邊的品牌,搶了不少生意”。據張女士介紹,現在武漢市場上的襪子,大部分都是直接從義烏進貨。
武漢商業界一位人士不無擔憂,義烏商品市場的強勢挺進,不僅會進一步加強漢正街對義烏的依賴性,漸漸成為義烏眾多區域性市場中的一個,還會蠶食漢正街既有的市場,使之邊緣化。
傳統批發市場衰落的背后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傳統商貿正在走下坡路呢?
據業內專業人士分析,傳統批發市場的衰落,既存在主觀方面的原因,也存在客觀因素。一是隨著城市規劃不斷發展 ,老城區改造提速,像漢正街這種以中心城區繁華地段為載體的批發市場退居幕后是歷史必然;二是一部分商販精品意識不強,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疏漏,導致一段時間“水貨”泛濫,損害了市場信譽和降低了客戶忠誠度;三是這里的商人沒有強烈的創業意識,有錢不拿去創業,而是買門面出租。
然而,已經從事氣球批發達25年之久的武漢“批發元老”張立勤告訴記者,原來的商人并不是沒有商貿意識。1988年是批發市場發展的最鼎盛時期,很多商戶已在謀劃建立自己的加工工廠,不料遭遇拆遷改造。再加上新市場的興建,原來的老中心市場所受影響也不小。原有市場的興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張立勤告訴記者,傳統批發行業的衰弱有很多原因,但目前批發市場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是硬件設施的落后:市場布局不規范,集約化程度不高;內部交通不便,不能走大車,至今沒形成場內的機動車環線交通,也沒有大型停車場,運送貨物主要靠人力和小貨車,這樣就直接造成交易成本上升,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過于同質化,發展后勁不足;再加上商住混雜,市場發展潛力有限。同時,原有商業模式較為落后,許多專業市場的現有規模、服務配套、環境布局等方面也不符合如今商業經營的標準。
原有中心區批發市場面臨外遷
而以上的這些因素里,區位、物流無疑成為限制傳統批發市場的軟肋。
眾所周知,我們的傳統批發市場大多位于繁華的市中心,一位長期關注漢正街的學者表示,“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就了漢正街的繁榮”。然而,隨著城市擴張、現代物流配送的高速發展,漢江邊的小舢板,早已不能承載現代漢正街對于“數量”和“速度”的要求。歷經百年的小街巷,稍微大一點的貨車在這里想調個頭都難。
尤其是在物流這一方面,以漢正街為代表的傳統大型商貿市場地處老城區的中心位置,隨著漢口傳統水運、陸運優勢的削弱,它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商業發展的需要,良好的市中心位置恰恰成了漢正街發展的最大軟肋。因此,武漢眾多傳統專業市場面臨升級與外遷,一場商貿革命勢在必行。
武漢商貿輻射六省 急需現代一流批發市場
有著“九省通衢”地理優勢的武漢,其經濟發展一直以來就備受關注。
據聯合國采購機構統計,全球在中國中部地區采購貿易額已突破8000億元,武漢已成為未來中部地區乃至中國的國際商品交易柜臺。
據了解,武漢現階段商貿市場直接輻射華中六省(湖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江西)3.61億人口的超大市場,擁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97.49億元,隨著市場功能的提升和交通優勢的輻射影響,還將直接影響西部和北部地區等潛力市場。武漢本地傳統市場年批發總額已超過1000億元,新增批發市場總量在2000億元以上,而且正在以年增長率10%的速度飛快增長。
業內某知名專家聲稱,“中部崛起”和“兩型社會”對武漢既是機遇,更是挑戰。作為中部戰略支點,武漢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突破性地發展大市場,以市場促進制造業的大發展,制造業的大發展反過來會促進市場的繁榮。因此,武漢需要一個能承擔以上歷史任務的現代化國際商品交易中心。
武漢批發市場應結合“義烏現象+武漢特色”
到底現代化的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是什么樣的,具備哪些特有的功能呢?
眾所周知,義烏無疑是全國批發市場的楷模,現擁有總營業面積260多萬平方米,商位5萬多個,日客流量40多萬人次。是國際小商品的流通、研發、展示中心,其“義烏模式”被很多省市批發市場沿用。
“義烏模式”,簡單說就是‘小商品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 義烏整個市場擁有41個行業、1900個大類、40萬種商品,幾乎囊括了工藝品、飾品、小五金、服裝等所有日用工業品。義烏小商品以物美價廉,應有盡有的鮮明特色,在國際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義烏批發市場具有批發、展示、物流、電子商務等等功能。
既然義烏有成功的經驗在前,那武漢批發市場能否復制“義烏模式”呢?業內知名專家介紹,“義烏模式”的前提是冠有“義烏”二字,它的成功是跟它的歷史背景、商貿環境不可分割的。義烏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完全復制,因為武漢有自己本身的商貿優勢,比如說武漢“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商貿文化等等,這些都是其他地方都很少有的。因此我們應該將“義務現象”和“武漢特色”相結合,形成武漢自有的商務模式,建設新一代的國際商品交易中心。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鐘偉分析,現代批發市場應該具備多重功能才能長久興旺:第一必須是專業市場的集群。第二專業市場應該有好的會展,展示好的產品。第三要有非常強大的物流支撐。第四點是為入駐的企業和商戶提供綜合服務。第五是給入駐商戶提供網上交易平臺,幫助他們擁有實體店鋪和網絡虛擬店鋪的便利。
“漢口北”做現代國際批發城再合適不過
眾所周知,商貿的繁榮是建立在強大的物流基礎上的,而物流又跟交通狀況息息相關。那武漢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地方用來建設現代批發市場呢?
縱觀武漢整個地理版圖,漢口北與漢口中心城區一河相隔,七橋相通,在立體交通的需求上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據了解,陸路交通方面,這里高速公路密集交匯,除擁有岱黃、機場、三環、外環外,還通過外環線與滬蓉、京珠高速公路相連,漢施公路貫穿全區,漢英、漢麻高速即將通車;天興洲大橋貫通后,黃陂進入漢口城區距離變短,陽邏深水港近在咫尺;還有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已在橫店開工建設。
30分鐘車程可以覆蓋武漢市區,1小時車程抵達武漢城市圈,4小時抵達相鄰省會,當天往返。
水運方面,陽邏港將形成全年吞吐貨物1600萬噸的規模,建成華中貨運第一港,中心城區長江兩岸100多家貨運碼頭也將搬遷至陽邏港。
在航空運輸方面,以天河機場為核心的90平方公里“臨空經濟走廊”規劃建設的提速和“天河航空城”項目的啟動,將使得該區域的發展如虎添翼。
而就在去年,全球頂尖營銷顧問機構科特勒營銷集團總裁、國際頂級策劃大師米爾頓·科特勒經過多次實地考察。他發現,“漢口北”位于武漢航空、鐵路、港口三大交通樞紐的黃金節點:天河機場、橫店編組站、陽邏深水港將其合圍其中,“做批發市場再合適不過”。
批發市場集聚群將成型于“漢口北”
因此,去年以來,黃陂區主要領導考察全國大型批發市場20多個。批發方面的書籍,黨政干部至少人手一冊。“做大做強批發市場”,在黃陂區已成為共識。今年初,“積極推動漢口北專業市場建設”,寫入2008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
發展戰略為:在楚天大道、巨龍大道沿線,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華中家居之都、南順農產品交易中心、中藥材城、建材城、汽配城等10大專業市場依次排開。該批發市場集群總投資180億元,擬花3—5年時間分期建成,打造為立足中部、輻射全國的世界級商貿中心。
其中,核心項目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瞄準“中國最好、中部最大”,總投資60億元,總建筑面積達380萬平方米,將建成集小商品、服裝、家紡、鞋業、酒店用品、家居家具、日化用品、兒童用品、電子電器、塑料制品等商品的大型集散中心,年營業額將超過500億元,被譽為批發第一城。
新型批發市場的聚集效應正在顯現。目前,“漢口北”一帶,第一企業社區、佳海工業城等產業園區,已聚集500多家成長型企業。黃陂區區長徐進透露,未來幾年,在這80平方公里的地方,將建成擁有10個國家一級專業批發市場、年產值逾1000億元的商貿物流集群區。
◆相關鏈接
重振武漢商貿威名
“漢口北”將打造新一代國際商品交易中心
武漢位于中國中部的軸心,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地,是我國內地最大的商業、金融、文化教育中心和重要的科研基地,是一座多功能的綜合型特大城市。
以武漢為圓心,以1000公里為半徑,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慶、西安、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都在一個半小時航空圈內,武漢已經成為集中部最大的鐵路、航空、水運、公路四大交通樞紐于一體的立體交通港。它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連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是我國的人口大區、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
隨著“中部崛起”的契機和“兩型社會”的建設,大武漢需要一個能與其身份相符的現代化國家商貿中心。正是借助這一良好的市場前景,漢口北集團董事長閻志告訴記者,他們將全力以赴建造“中國最好,華中最大”的國家一級批發市場。
據他介紹,在批發第一城的多項功能建設上。批發第一城最終將形成現代化、一站式的“超級大市場”,建成后的批發第一城,不僅擁有市場交易平臺等基礎功能,更具有電子交易、會議會展和服務中心等延展平臺功能,重點提升服務功能,他們的口號是“我們不賣商品,我們為賣商品的人服務”。讓入駐的商戶能夠舒適經商,生活無憂。
市場整體分區建設,有物流中心、倉儲中心、培訓中心和客運中心,滿足經營者及采購商的綜合需求。此外,還將會建設33萬平米的中央商務配套區,建設大型shopping mall、國際風情美食街、酒吧街、市場配餐中心、產業服務寫字樓、星級商務酒店、酒店式公寓及高級生活公寓。滿足商戶的生活需求。
據介紹,建成后的“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是一個集服裝、鞋業、紡織、小商品、酒店用品、家居家具、日化用品、兒童用品、電子電器、塑料制品等市場于一體的超現代城市綜合體, 包含交易、展示、物流、娛樂、服務等諸多功能的現代市場集合體。該項目憑借此地全國少有的區域優勢、交通優勢、規模優勢和品類優勢,力頂武漢商貿地位回歸,重塑武漢現代批發物流業產業威名!
本報記者 黃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