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領軍:天塹變通途
2008-9-26 11:4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特約記者 梅珂 實習記者郭文珺
9月11日10時,由中交股份集團所屬路橋華南工程有限公司歷經4年建設實施的世界第一高橋——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四渡河特大橋鋼桁架吊裝合龍。四渡河特大橋為在建的滬蓉西高速公路控制性重點施工項目,系主跨為900米單跨雙鉸鋼桁架加勁梁懸索橋,橋面至峽谷底高差達560米,被譽為 “天路中的天橋”,施工難度極大。而正是采用了大量的科技創新與技術攻關,才攻克了武陵山區復雜的地質地貌,取得階段性勝利。
科技創新成主打
四渡河特大橋地處湖北宜昌與恩施交界處,坐落于鄂西武陵崇山峻嶺中,是滬蓉西高速公路的必經之道,亦是滬蓉西高速路中打通宜昌與恩施最為關鍵的一環。滬蓉西高速公路是國家 “五縱七橫”公路運輸網主骨架滬蓉國道主干線和國家 “7918”高速公路網規劃的組成路段之一,也是湖北省 “五縱三橫一環”高速公路網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能打通四渡河特大橋,意味著滬蓉西高速公路將折翼于此。
而把滬蓉西高速公路打造成一條集科技創新和先進技術成果應用為大成的科技路——這是滬蓉西建設指揮部早在 “開戰”前就立下的 “軍令狀”。
“不是為科研而科研,而是工程建設如果沒有新的科技成果支撐,很多項目沒有辦法推進,根本就是邁不過的坎。”曾任滬蓉西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總工程師的曹傳林說。為打好這場硬仗,早在2004年工程建設之初,滬蓉西建設指揮部就委托交通部公路院組建科研咨詢管理辦公室,邀請國內巖土、隧道、橋梁、路面等領域的數十位 “軍師”組成了 “智囊團”。他們針對山區高速公路的難點,規劃開展地質巖土、高墩大跨橋梁、特長特殊隧道專題研究,為這場攻堅戰獻出一條條錦囊妙計。
據中交股份集團所屬路橋華南工程有限公司項目部副經理黃小鵬介紹,從設計到施工,四渡河特大橋給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不良地質狀況比比皆是,氣候惡劣,施工難度大,還有一系列待解的世界級難題……他們在陡峭的懸崖上開辟出工地,從谷底架設千余米的抽水管,在峽谷兩岸立起了風速觀測塔,為了保證鋼桁架梁各節點的使用安全進行了200萬次疲勞試驗……大量的科技創新與技術攻關,使他們一路“過關斬將”,經受住了史無前例的嚴峻考驗。
火箭拋索創第一
2004年8月20日,中交股份集團所屬路橋華南工程有限公司進駐四渡河,開始了最艱難的施工。架懸索橋必須先修 “貓道”以便架設主纜。四渡河大橋的 “貓道”長1200多米,分左右兩道,于2007年2月1日鋪設完工。別看它的鋪設只用了不到兩個月,可僅僅為了它的第一根承重繩,就耗費了專家和施工人員兩年多的心血。
鋪設 “貓道”之前,必須先將一根先導索送到峽谷對岸的工地,通過先導索將一根根鋼繩拉過峽谷,然后才有鋪設 “貓道”的可能。谷深、坡陡、林密,長長的先導索如何 “飛越”峽谷?人工拽拉,河谷深切,懸崖絕壁,根本無路可走;用直升機,峽谷空間狹小,且氣流變幻無常,十分危險……
2004年,人稱 “橋王”的大橋項目經理王崇旭提出了 “火箭拋索”的“奇思妙想”。經過近兩年的反復研究論證與試驗,2006年10月9日,從四渡河大橋西岸射出了世界建橋史上的 “第一箭”——兩枚火箭成功地將兩根長1000多米、直徑14毫米的軟質高強先導索拋過900多米寬的峽谷,成為世界建橋史上的 “經典一瞬”。
隧道錨碇開先例
“壓力大啊,這些難題可沒先例。”世界第一高橋——四渡河特大橋項目部技術員陳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經過陳頌介紹,我們才知道,開世界建橋史先河的 “火箭拋索”還只是 “四渡河深切峽谷懸索橋關鍵技術研究”打響的 “第一戰”。
大橋的纜索吊跨徑達900米,是目前國內跨徑最大的大噸位纜索吊。如果說用來吊起橋梁的主纜是大橋的“脊梁”,那么承擔起主纜巨大拉力的錨碇就是當之無愧的 “命根子”!
大橋東岸采用了隧道式錨碇,它非常特殊,位于公路隧道上方,后錨室距八字嶺隧道頂僅23米。這種結構在國內外無先例可循。項目部為此進行了多項專題研究,并在隧道錨所在的山體邊坡上,用相同的設計施工規程和工藝,按1:12的比例建了一座實地結構模型,進行原位現場拉拔試驗,驗證了隧道錨的安全和穩定性,一舉解決了橋隧相連隧道錨基礎建設這一關鍵技術難題。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座鋼筋水泥鑄成的龐然大物,竟有自己的“心臟”!建設者們在四渡河特大橋的重要部位,預埋了光纖傳感器,記錄下結構物的 “初始指紋”。今后一旦在運營中損傷或改變,就會馬上向未來高速公路運營監控中心 “示警”,工程技術人員可在第一時間作出 “診斷”,及時開出 “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