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流通資訊

改革開放三十年揚州糧食流通回眸

2008-9-25 16:4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以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為標志的農村改革和中央一系列加強、保護農業生產的政策措施,促進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為糧食流通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創造了條件。三十年來,揚州市糧食流通和全國一樣,實現了持續、穩步和較快的發展,是改革奮進、振興發展的三十年!尤其是《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頒布實施以來,我市糧食系統積極應對糧食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市場主體多元化的沖擊,以糧食安全為目的,充分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掌握了糧源,確保了全市糧食安全。

  一、糧食流通體制發生新變化

  三十年改革發展,我市糧食流通體制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從1985年開始,中央發布1號文件,取消了建國以來實行了三十多年的糧食統購政策,將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糧食流通體制從原來的統購統銷政策改為定購統銷和議購議銷雙軌并行的政策。1988年4月,我省對糧食實行購銷調及財務包干政策,糧食銷售除對非農業人口基本口糧繼續實行按統銷價定量供應、菜農口糧和部分售糧實行按比例價供應外,其他原按平價供應的工種糧、行業用糧等全部實行議價供應;糧食財務體制由原來的系統內垂直管理逐級下放到由各級地方財政進行管理。1992年12月,又進一步取消糧食統銷政策,糧食銷售價格全部放開。1993年2月國家建立起糧食收購保護價格制度。1995年6月,國家對糧食部門按照“統一領導、兩線運行、明確責任、分別核算、穩定市場、搞活經營”的原則,實行“兩線運行”改革,即實行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經營分開。1997年—2000年國家對糧食流通體制實行了以“四分開、一完善”和“三項政策、一項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改革。2001年國家首先從我省糧食購銷市場化試點開始,逐步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2001年10月,根據省政府決定,揚州市從當年秋糧收購起,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取消糧食定購任務,放開糧食市場、放開糧食收購、放開糧食購銷價格。在收購手段和方式上,由以前的以行政命令為主,改為敞開收購、便民收購、托市收購,完成了從依靠行政指令性糧食征收到平等協商的市場收購的重大轉變2001年-2005年,全市糧食購銷企業累計敞開收購農民余糧61.9億斤,收購量占五年糧食總產量的37.3%,占農民余糧的84%。2006年5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關于印發2006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的通知》。2007年、2008年繼續執行小麥最低收購價預案,即托市收購的政策。從2006年執行小麥托市收購政策以來,全市三年累計托市收購小麥33.2億斤,占三年小麥總產量的88.6%。

  二、糧食行政管理職能發生新轉變

  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是國家根據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授予其管理糧食流通的權限。改革開放之初,糧食流通實行計劃管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主要是依據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實行糧食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的有關精神和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對糧食的收購、銷售、調撥、加工、儲存等流通環節和系統內國有糧食企業的人事勞資、經營業務、統計報表、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等進行嚴格的計劃管理。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2001年9月,我省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以后,把我市自建國初期實行了50多年的糧食流通計劃管理體制徹底推向市場,糧食購銷全面市場化。2004年5月26日,國務院發布《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糧食流通管理步入法制化軌道。《條例》賦予了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對全社會糧食流通進行管理和指導的職能,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職能定位的法律依據。根據《條例》規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主要有三項,即行政管理、行業指導和法律監督。2001年以來,我市圍繞保障區域糧食供應安全,糧食行政管理工作取得突出的成效。一是糧食行政執法機構建設取得新進展。市縣級糧食行政執法機構組建基本到位。寶應縣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糧食執法大隊;二是糧食流通監管工作取得新成效。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加強糧食市場的監管,在抓好日常監管的同時,在全市范圍內先后組織進行了糧食庫存專項檢查、糧食收購執行政策情況、社會糧食流通統計、糧食質量和衛生等專項監督檢查,并與工商、質監等部門聯合開展了糧食流通市場綜合執法檢查,有力地維護了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三是糧食市場監測預報水平有了新提高。市糧食局依托各縣(市)糧食局和全市糧食市場信息監測直報點,加強對糧食市場監測預報。四是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建設得以新完善。市、縣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充實到位。經檢查,全市各級儲備糧安全儲存“一符四無””率達100%。五是糧食應急供應體系建設得到新加強。市、縣(區)制訂了《糧食應急供應預案》,以糧食儲備庫、加工廠和放心糧店為載體,有效應對突發事件和糧價大幅波動時的糧油供應。2005年修訂完善了《市級儲備糧管理辦法》。六是“放心糧油”進農村工程進展順利。全市在城鄉建立了100家放心糧店。全市15家糧食加工和銷售企業生產的17個糧油產品榮獲了國家級、省級“放心糧油”稱號。

  三、糧食基礎設施得到新增強

  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我市糧食流通基礎設施總體上比較落后。糧食倉庫設施簡陋破舊,多數糧倉建于上世紀50—60年代,倉庫上漏下潮,隔熱密閉性能差,不利于安全儲糧。為改變糧食倉庫條件,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市各縣對倉庫房頂進行改造,增設了隔熱頂棚;對倉庫內墻采取去濕換干改造,進行防潮處理;對倉庫門窗進行了隔熱改造,并增設了棉門、窗簾和防鼠設施,通過這些改造,有效地防止了外界氣溫氣濕對庫內存糧的影響,確保了糧食的安全儲存。到本世紀初,隨著現代化糧倉建設,我市又新建和改建了一批現代化糧庫,安全儲糧條件得到較大改善。1988年,揚州市年平均保管量15.5億公斤,倉容只有13億公斤,其中2億公斤需大修或待報廢,建倉速度小于報廢速度,長年露天存糧7億公斤,占總存糧的45%。1990年和1991年,全市通過大量增設露天囤擴大儲量,避免農民“賣糧難”的現象發生,兩年共增設露天囤2303個。1991年9月建成揚州市大運河糧庫,占地面積40351平方米,倉容量1610萬公斤。1997年10月擴建一幢200萬公斤的倉庫,解決市區倉容不足的矛盾。1999年國家投資8290萬元在揚州港東側建設1億公斤倉容的揚州國家糧食儲備庫,2000年11月28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正式接收揚州新建庫為中央儲備糧揚州直屬庫,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從2000年到2002年揚州市完成國家儲備糧庫建設項目6個,新增倉容2億公斤,資金總投入1.5億元。2007年寶應湖糧食物流中心20幢糧食倉庫投入使用。高郵雙兔米業新建的6幢糧庫及其糧食物流中心已全面運行。目前全市自有倉房容量超過200萬斤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數為112戶,共有庫區數為136個。糧食倉容總量21.66億斤,其中有效倉容15.4億斤,占倉容總量的71.1%,待報廢倉容1.46億斤,占倉容總量的6.7%,需大修倉容4.8億斤,占倉容總量的22.2%。

  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市的糧倉機械設備數量不多,僅有的糧食清雜、輸送、通風設備科技含量低,能耗高,絕大多數清雜,出、入庫全靠人力作業。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我市逐步購置了一部分現代化的糧倉機械設備。主要有:糧食補倉機、扒谷機、吸糧機、拋糧機、清理設備、環流薰蒸機械設備,汽車衡等現代化糧倉機械設備。2006年以來,我市推出三年糧食倉儲設施維護計劃,兩年來累計投入資金1642萬元,對倉房進行維修改造,增加設施投入,完善“三防”設施,改善保糧環境,同時,積極推廣電子測溫、機械通風、環流熏蒸、冷卻儲糧和糧食烘干等科學保糧技術,增加保糧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綜合保糧水平,全市科學保糧達90%。目前,我市糧食收儲企業初步實現機械化作業,極大地減輕了農民送糧的勞動強度。

  四、糧食加工業得到新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我市糧食加工企業主要以糧食部門的國營糧油加工企業為主,全部按照糧食實行“四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布局。1988年,全市系統所屬糧油工業企業107家,職工17320人,1996年,由于揚泰區劃調整,所轄糧油加工企業減少。有獨立核算企業51家,從業人員有9107人。到2007年底,全市列統的糧食加工企業94家,從業人員有4835人。糧食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有:小麥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飼料、糧食機械等。2000年,全市糧油工業完成產值9.5億元,完成銷售收入12.7億元,利稅總額完成2730萬元,其中利潤617萬元。2001年-2005年,糧油工業通過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加快招商引資,以及引導全社會糧油加工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糧油工業經濟運行質態的提升。5年中,糧油工業累計實現產值98.5億元,利稅2.5億元,其中利潤1.4億元,到2007年末,全市糧油工業實現產值56億元,銷售收入55億元,利稅2億元,利潤1.6億元,分別比市場放開之初的2000年產銷增長3倍,利稅增長6倍,利潤增長25倍。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糧食銷售價格的放開和市鎮糧食供應的取消,特別是1998年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有糧油加工企業由于體制和機制上存在諸多不適應,企業生產經營面臨重重困難,經濟效益滑坡,至本世紀初,原糧食系統縣屬糧油加工企業基本停產停業。市糧食局直屬的揚州麥粉廠因經營不善,于1996年破產。進入新世紀,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市場主體多元化,糧食加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以邗江牧羊、高郵雙兔等十多家骨干企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無論是外資收購的永順泰麥芽(寶應)公司,或是重組的神谷米業公司,還是新建的寶泰米業公司、方順油脂工業公司等,都促進了糧食產業化水平的提高。

  五、糧食企業改革取得新成效

  1978年以來,我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經濟體量小,資產質態差,歷史包袱重,企業發展缺乏活力,糧食市場全面放開后,著眼于盤活存量,做大增量,掌控載體,確保穩定。提出了以國有資本為紐帶,通過租賃經營,適度重組,激發企業經營活力,提升糧食經濟的改革發展思路。做到職工身份全員置換,國有資產租售結合,運作方式租賃經營。全市糧食購銷企業除保留承擔國家、省、市級糧食儲備任務的大中型糧庫、軍糧供應站等基礎設施采取國有獨資、國有控股的方式外,對基層糧食購銷企業全部實行了租賃經營,基本形成了國有獨資、法人租賃和自然人租賃經營為主的三種方式。這一辦法有效確保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增強了調控力,爭取了相關政策,保證了企業運行的連續性,同時,也平穩推進了企業運行機制的轉換,確保了基本穩定,得到了國家糧食局領導的多次肯定,被譽為“揚州模式”,2006年被國家糧食局評為全國糧食企業改革先進單位。2001年以前系統在崗職工11000多人(糧食購銷企業),而通過企業深化改革,到2008年初糧食購銷企業在崗職工只有1497人;改革以前的2000年全系統經營虧損達15884萬元,而通過深化企業改革開放,到上年末,全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實現盈利519萬元。2000年底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為7800元左右,而到2007年底達到了10800元。全市糧食購銷企業經過改革改制,到上年底已經派生126家,其中以國有獨資形式經營的企業8家(市直3家、縣級5家),國有控股企業1家,民營企業33家,其余實行租賃經營。更為可喜的是,三十年來全市糧食流通業保持了持續、穩步和較快發展,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 

  糧食流通工作事關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事關現代農業建設,特別是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大局。就目前我市的糧食流通工作來講,雖然近年來取得了不小成績,但還面臨許多矛盾和困難,還有諸多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從落實糧改政策方面來看,有的縣級糧食行政管理機構、糧食行政執法機構和人員編制還沒有落實到位;糧食宏觀調控體系還不健全;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還沒有實質性進展;推進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任務還十分艱巨;糧食市場監督檢查、社會糧食流通統計以及糧食庫存監管工作面臨新的形勢還需進一步加強。這些都說明新時期糧食流通工作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認清形勢,明確任務,統一思想,把握機遇,突出重點,強化措施,進一步推動全市糧食流通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一要加快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二要加強宏觀調控體系建設,增強糧食應急保障能力;三要推進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建設,促進糧食順暢流通。四要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加快糧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五要建立健全糧食行政執法體系,大力推進依法管糧;六要加強領導,確保全市糧食流通工作健康發展。

  總之,面對當前形勢,做好糧食工作意義特別重大,任務異常艱巨。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務求實效的作風,開拓進取,努力拼搏,全面開創全市糧食工作新局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