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研發覬覦中國醫藥市場 呈復雜競爭合作關系
2008-9-25 16: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外資的引入,對提升中國醫藥產業競爭力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推動本土與跨國企業上下游合作的同時,亦對本土企業構成有力競爭
作為人口大國,中國醫藥市場發展迅速,潛力巨大,為國外投資者矚目,中國醫藥市場已成為近年來外資進入的重點目標市場,而并購是其爭取市場主導權的主要方式。
可以說,引入外資對提升中國醫藥產業競爭力產生了重要促進作用,并推動本土與跨國企業的上下游合作,但亦對本土企業構成有力競爭,雙方呈現出較為復雜的競合關系。
加速入華
自1980年首家外資企業日本大冢制藥落戶天津至今,跨國企業在華醫藥領域的投資不斷擴大,包括輝瑞、默沙東、羅氏、葛蘭素史克、諾華、拜耳等全球前20大藥企均已在華投資設廠。而中國入世以來,跨國企業的擴張速度明顯加快,獨資、合資企業遍地開花。截至2006年底,中國醫藥行業吸引外商投資項目共3497個,實際利用外資55.94億美元,合資和外資企業約1500家,占中國制藥企業總數的30%左右。
總體而言,外資企業在華投資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一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跨國企業主要通過技術授權等手段,利用中國醫藥企業的低成本優勢,在華設廠和分公司;二是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主要通過在華建立獨資或合資企業等直接參與市場競爭;三是中國入世后,跨國企業通過加快兼并、重組國內醫藥企業等手段進行新一輪的產業整合,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并加大在華的外圍技術研發力度。這表明,跨國藥企已從過去單純以注重產業投資為主向產業投資與研發投資并重轉變。
實踐表明,外資的進入有力地帶動了中國醫藥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加快了境外品牌醫藥產品的國產化進程,不少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同時大大帶動了中國醫藥企業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水平的提高。
擴張趨勢
近年來,跨國藥企紛紛在華展開多種形式的投資行動,擴張趨勢日益明顯,其中并購最為引人注目,數量和規模逐年上升,其主要特點是——
一是并購大型生產企業以贏得成本優勢。當前,許多跨國藥企為在非專利藥的生產上獲取規模效益,降低成本,不斷進行兼并重組,其主要目標就是中國大型生產企業。如2004年底荷蘭帝斯曼集團表示將與中國醫藥龍頭企業華北制藥成立以生產青霉素為主的合資企業;2005年9月,馬來西亞制藥企業發馬有限公司以569萬美元收購無錫華源長富藥業40%的股權;2007年10月,德國拜耳以10.72億元人民幣收購了東盛科技公司麾下“白加黑”等三個非處方品牌藥。
二是利用分銷領域的龍頭企業以擴大在華營銷網絡。根據中國入世承諾,2004年12月11日起醫藥流通領域全面對外開放,外企可在華從事包括采購、倉儲、運輸、零售及售后服務在內的所有經營活動。對外資而言,通過并購細分市場內的領先企業,可達到規避進入障礙、節約準入成本,進而全面占有營銷渠道的目的。2004年12月,美國美華醫藥以100萬美元的股權全資收購北京萬維醫藥有限公司,成為首家獨資進入中國醫藥分銷領域的外資公司;2005年7月,美國博士倫出資2億美元,收購了中國最大的眼藥水生產商山東正大福瑞達制藥55%的股份;2007年1月,英國最大的藥品分銷和零售公司之一聯合博姿宣布與中國第三大藥品批發公司廣州醫藥有限公司組建合資企業,前者利用廣藥分銷網絡實現其在華目標的企圖昭然若揭;2007年5月,上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又與日本最大的醫院藥品分銷商鈴謙株式會社成立合資公司。
三是瞄準生物醫藥以搶占研發優勢。盡管少數發達國家在全球生物醫藥市場占有絕對比重,但隨著生物技術研發領域的不斷細分,即使是大型跨國生物醫藥企業也很難單獨完成全部研發工作,只有借助研發外包等形式進行聯合攻關,才能分散研發風險,迅速提高創新能力。中國生物制藥業雖然起步較晚,卻擁有一流的科研人才與成果、豐富的疾病資源、較低的臨床試驗成本和高效的物流與經銷網。
近年來,外資企業已將并購的重點轉向研發能力突出、產品市場開發前景廣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新興生物制藥企業。如2003年7月,美國百特公司投資1500萬美元與西安力邦制藥組建合資公司,專門生產靜脈麻醉劑雙異丙酚等。
四是覬覦中藥企業以擠占傳統中藥市場份額。隨著近年來歐美替代療法的廣泛興起和植物藥獨特作用被重新得到認可,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在華尋找新的具有市場賣點的傳統藥產品。由于中國政府對外資進入中醫藥領域有著嚴格限制,禁止從事列入國家保護資源的中藥材加工,傳統中藥飲片、炮制技術及中成藥秘方產品的生產等,因此,不少跨國公司希望通過對中藥企業的投資型并購,以打“擦邊球”的方式獲取稀缺中藥資源,占據傳統中藥市場份額。如2004年5月,美國東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就以720萬美元收購了以生產中藥為主的黑龍江松花江藥業100%的股權;2005年3月,美國日暉集團對華良藥業投資1500萬美元,專門開發吉林長白山“北藥”資源等。
五是在華設立研發中心以實現與本地優勢的嫁接。目前來看,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的主要特點,一是主要針對中國醫藥市場進行適應型、專用技術型的非核心技術研發,創新性研究的比例偏低;二是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無錫等科研力量比較集中的地區;三是傾向于在華設立非法人研發機構,以有利于管理與控制,便于盡快將研發成果商業化。
在全球新一輪醫藥產業轉移的推動下,跨國藥企在華投資行動愈加頻繁,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其中,阿斯利康已決定將其原料藥生產基地轉到中國,這標志著由外資加快進入帶來的新競爭格局即將形成。
深遠影響
中國入世以后,特別是近年來外資在華加速展開各種形式的投資行動,其對中國本土醫藥企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市場控制程度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外資企業在批發、分銷、配送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其生產的藥品和進口藥品已占全國大城市醫藥藥品年銷售額的60%~65%,而將包括廣大農村地區的藥品總銷售量進行統計,目前外資企業在整個醫藥產業的總銷售額中占據的份額基本維持在27%左右,其中醫療器械市場約80%為外方占有。由于中國醫藥流通企業普遍存在銷售半徑短、規模小、流通成本高和經營管理不善等弊病,故很容易被外資整合,預計未來幾年外資的市場控制率將會進一步提高。
外資股權控制程度隨著中國醫藥市場的對外開放,外國企業紛紛通過并購、參股或獨資等方式擴大對華投資。截至2006年底,醫藥行業外資股權總額為55.94億美元,而當年中國醫藥產業的總產值為692億美元,外資股權控制率約為8.1%。
外資技術控制程度中國至今也沒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西藥品牌藥。據統計,中國近年來生產的837種西藥中,有97.4%為仿制藥,新藥比例不足3%。整個產業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非常高。
品牌控制程度根據發改委數據,目前在中國最暢銷的50種藥品中有40種是外國品牌藥。進口藥品從1987年進口丹麥胰島素開始,至今已有100多個國家共500多個種類、1000多個藥物獲得進口藥品許可證,跨國藥企對華品牌輸出愈演愈烈。相比之下,中國生產的絕大多數是仿制藥和醫用敷料、耗材等,難以應付跨國藥企的品牌攻勢。
受控企業外資國別集中度目前,在華投資的跨國企業中,排名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投資在整個行業的資金約占外方出資總額的89%。其中,美國占50%以上,德國約占15%,其余國家均在5%以下。
中外博弈
當前,中國醫藥產業尚處于產業整合初期,走出去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相對較少,而國內藥品分銷市場的開放,促使具有較高研發與生產成本的跨國企業大舉入華。由于跨國并購主要集中在研發和銷售終端這兩個環節上,當外資企業對國內銷售終端的整合成行之后,國內藥企面臨的客戶議價實力就大為增強,從而嚴重壓縮了國內企業的利潤空間,這對中小型企業尤為明顯。同理,國內大型化學原料藥生產企業還要向跨國企業采購特色原材料、引入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故外資對這部分藥企的并購使得其他原料藥生產企業面臨的供應商議價能力不斷提高,外資完成并購重組之后,整個醫藥產業的進入壁壘勢必提高。而已進入市場的弱小企業,在新競爭形勢下不得不被更有實力的企業吃掉,新一輪分化組合在所難免。
此外,外資進入國內分銷領域,將使國外新藥更為便捷地進入中國市場并直接對國產藥品產生沖擊,本土企業與外資的競爭將越加激烈與殘酷。據中國藥學會統計,2006年全國典型醫院僅進口藥品采購額就占到17%,同比增速高于采購額增速10個百分點,達23.2%;醫院購藥額前10名企業中,外企占8家,前30家中占20家,新進入前100名的16家企業中有9家是外企。有些領域甚至為外資所壟斷。
由此看來,中外企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消彼長的競合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中國醫藥企業應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的基礎之上,大力發展特色原料藥、西藥制劑和醫療器械等高附加值產品,并利用跨國藥企在華設立生產、外包、培訓基地以及外圍研發中心等機會,充分發揮外資的技術外溢效應,與外企展開多層次的合作,努力參與到全球新一輪的市場競爭當中。不斷提升生產與研發能力,加快實現產業轉型。
而本土企業在外資并購的過程中,應以現有國內市場換取跨國企業的國際市場,或以自身的生產成本優勢換取跨國企業的國際銷售渠道優勢等手段,盡早將自主品牌打入國際主流市場。本土企業還應針對跨國藥企不斷侵蝕國內市場份額的趨向,與有關部門、中介組織等加強溝通與互動,發揮產業聯系機制的協同效應,充分體現“四體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