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空”齊頭并進拉開淮安大交通建設大幕
2008-9-25 3: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8月26日,全長27.35公里,概算投資10.7億元的寧宿徐高速公路盱眙南段通車,江蘇省首輪規劃的高速公路網絡完全閉合,淮安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380公里。與此同時,淮安民航機場正式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批準、《淮安市中長期鐵路規劃》通過專家評審、鹽河五改三工程完成相關土地測量工作……在新一輪思想大解放的浪潮中,公、鐵、水、空齊頭并進,為淮安構建“水陸空”立體式現代交通綜合體系注入了強有力的活力因子,淮安大交通大發展的華彩帷幕驟然拉開。
交通興則百業興。在現代社會中,交通運輸作為社會的生存基礎和文明標志,是經濟發展的基本需要和先決條件,以完善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托起淮安的區域競爭優勢地位,是提高城市競爭力和輻射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建設”戰略中,大交通建設首當其沖。市委書記劉永忠要求,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輻射周邊地區2000萬人口的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全面推進“水陸空”齊頭并進的“大交通”建設,努力實現公路加密升級,構筑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體系;水運通江達海,邁向“海河經濟”;鐵路交會聯網,構建區域樞紐;民航加速建設,打通空中通道;港站銜接配套,提高運轉效率,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提升區域競爭力,加快實現“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淮安”目標。
什么是大交通?市交通局局長唐道倫認為,大交通是發展大產業的支撐,大交通是促進大流通的基礎,大交通是繁榮大文化的載體,大交通是開發大旅游的保障。建設大交通,就是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在發展中進行結構優化;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發展綜合運輸網絡系統;以多種運輸方式共存互補的方式,建設綜合運輸大通道;以可持續發展和需求管理的新理念,建設符合淮安市情的綜合運輸體系;以干支線路協調和區域協調的發展思想,完善綜合運輸網絡布局;統一政策、規劃和體制管理,實現運輸一體化;積極推進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的進程;以宏觀調控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思想,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立體格局——以“公路升級、航道整治、鐵路聯網、港站配套”四大工程為抓手,同時加快機場建設,著力優化交通基礎條件。
公路升級工程構筑全天候快速通道,形成輻射周邊2000萬人口的“1小時經濟圈”——淮安市將用兩年半時間,重點建設和改造國省干線公路,建立起與連云港、揚州、鹽城等地的便捷聯系;推進高速公路連接線及地方公路建設,提高其自身通行能力,加強其與高等級路網的聯通。同時,加快建設農村公路,逐步提高技術等級,增強農村公路的通達性,消滅斷頭路,形成一個“內延外接、聯網暢通”的農村公路網絡體系。到2012年,計劃新改建國省干線公路300公里,實現市區和縣城15分鐘上高速,大部分鄉鎮30分鐘上高速,基本形成輻射周邊2000萬人口的“1小時經濟圈”。到2020年,新改建一級公路約800公里,覆蓋全部市縣級行政結點、市域重點鎮、高速公路互通、機場、大型公鐵客貨運站場、省級以上開發區和4A級以上景區,實現“4110”目標,即:長三角區域范圍內4小時通達,市域范圍通勤交通1小時到達,市域全部城鎮10分鐘進入干線網,港站樞紐無繞行、零距離短直連通。
航道整治工程打通水上快速通道,推動淮安水運由“運河經濟”向“海河經濟”轉變——淮安市將按照“先急后緩、先閘后航、先通后暢、先線后網”思路,加快航道網建設。力爭利用2-3年時間,集中力量抓好鹽河航道整治工程,盡快打通淮安市與連云港的水上快速通道,實現海河聯運和“海港內移”,推動淮安水運由“運河經濟”向“海河經濟”轉變,直接承接國際輻射。同時,超前規劃淮河出海航道通達工程,打通水運對外主出口。到2012年,形成以京杭運河、鹽河、淮河、蘇北灌溉總渠為主骨架,通江入海、連城達港的內河航道網絡。到2020年,構筑以三級航道為骨干,五、六級航道為補充,17條航道組成的約620公里內河航道網,溝通全市各縣區以及主要港口、工礦企業,與現代化的港口及標準化的船舶一起,共同構成與淮安現代化建設相適應、與其它運輸方式相協調的內河航運體系。
鐵路聯網工程形成“米”字型加環鐵路網格局,成為區域鐵路樞紐——淮安市將抓住鐵道部對江蘇鐵路建設“全面支持、重點傾斜”的有利機遇,按照淮安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力爭今年開工宿宿淮鐵路項目,打通蘇北連接安徽的能源運輸通道;力爭2009年啟動淮連鐵路建設,打通淮安與連云港的鐵路通道,實現淮安與連云港的“公鐵水”立體式對接,為“海河經濟”提供新的交通保障。同時,做好淮揚鐵路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抓緊規劃淮鋼、華能淮陰電廠等鐵路專用線、支線;超前籌劃新長鐵路電氣化改造,拉開淮安大規模鐵路建設的序幕。到2012年,完成淮安與蘇北四市(徐州、連云港、鹽城、宿遷)的鐵路互聯;到2020年,建成銜接新沂、連云港、鹽城、揚州、南京、宿遷六個方向,新長、宿淮、連淮、淮揚鎮、寧淮等鐵路交會淮安的“米”字型加環鐵路網格局,成為區域鐵路樞紐。
實施港站配套工程實現旅客的“零距離換乘”、貨物的“無縫隙對接”——淮安市將圍繞港口、火車站、汽車站和上規模的物流站場進行樞紐配套建設,實現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密切銜接和優勢互補。今明兩年,重點加快盱眙、漣水等港區建設,培育發展具有一定規模、功能相對完備的港口配載中心;建成市區汽車南站、北站和金湖、漣水汽車客運站,打造便捷、舒適、安全的客運站場體系;確保淮安金網物流投入運營。下一階段,重點實施淮安新港物流園區和淮安火車站配載服務中心項目,建成一批物流園區和物流配套節點;促進內河港口與連云港、上海港、太倉港等外向型港口的對接,努力發展一批外向型內河港口;加快形成產業鏈完整、輻射帶動效應強勁的服務業聚集區,使淮安逐步由便捷的“交通走廊”變成高效的“物流高地”。
建設淮安民航機場打通空中對外通道——機場將是淮安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是支撐全市大開放、大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在改善全市投資環境、擴大城市開放、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社會就業,助推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帶動機場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加速淮安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難以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淮安市將加快建設淮安民航機場,大力發展空港經濟產業,為淮安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打通空中對外通道。
交通運輸服務水平達到較高層次——以運輸結構調整為主線,不斷優化運力結構,增強運輸服務能力,推進現代運輸服務業快速發展。
根據測算,未來幾年,公路運輸仍將是淮安市最主要的客運方式,而部分中長距離出行的旅客將轉向鐵路運輸,水運所占客運市場比例不會增加;貨運市場中,近距離的貨運仍將由公路運輸承擔,中遠距離的則由水路和鐵路運輸分擔;遠期航空運輸也將承擔少量的客貨運量。為了切實提升對外通達力和對內輻射力,充分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作用和效應,淮安市將以運輸結構調整為主線,不斷優化運力結構,增強運輸服務能力,推進現代運輸服務業快速發展。加快培育運輸市場。淮安市將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全市道路客、貨運輸企業規模化經營,力爭到2008年底,市、縣際客運班線公司化經營率達到70%;到2010年,適宜公司化經營的市、縣際客運班線基本完成公司化改造,毗鄰省轄市之間長途客運平均30分鐘一班,培育出1-2個一級道路貨運企業。加快推進水路運輸業的發展,引導內河航運企業轉型升級,促進航運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淮安市將積極培育和引進現代物流企業,鼓勵貨運企業向第三方物流轉化,針對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變化的新特點,鼓勵發展小件快運、特色配送、貨運專線等靈活多樣的物流組織形式,開通農村至城市的物流專線。加快城鄉客運協調發展。淮安市將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中心城市到縣區、縣區到鄉鎮、鄉鎮到村的三級城鄉客運一體化網絡,符合通車條件的行政村和居民集中居住點客運班車通達率達100%,實現市區到各縣(區)班車平均15分鐘一班。積極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市區最多換乘兩次公交車即可到達任意地點。
建成“科技交通”模式——以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為基礎,加快發展現代交通。
以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為基礎,加快發展現代交通,是淮安交通事業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
圍繞加快交通信息管理系統一體化建設目標,淮安市將形成包括各種運輸方式、運輸工具、從業人員、交通科技等的綜合交通數據庫;實現管理部門、物流企業、客戶單位之間信息傳遞的自動化、電子化、網絡化;實現道路、水路等運輸安全事故緊急救助信息的聯動,達到密切配合、反應迅速、處理及時,并逐步實現客貨運企業、營運工具、從業人員、代理商以及普遍客戶的信息共享,提高交通公共信息服務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產業發展、流通順暢、文化交流和旅游出入境提供及時、準確、全方位的惠民便民交通信息服務。同時,在交通發展的全過程中,始終貫徹以人為本思想,從交通運輸政策和規劃的制定開始,把人民群眾對各種交通運輸服務的需要,如安全、便捷、舒適、智能等要素加以全面考慮。推廣使用環保節能型運輸工具,引導建立高技術、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集約型交通運輸方式,逐步提高機動車排污的控制標準,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行業建設。
舉全市之力推進大交通發展——建設大交通,構筑大通道,推動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已成為淮安實現新一輪跨越發展的重大戰略抉擇。
大交通管理格局已經形成。淮安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從市級層面對“公鐵水空管”五種交通運輸方式齊抓共管的大交通管理格局。勇于自加壓力負重奮進的領導隊伍、甘愿吃苦樂于奉獻的管理隊伍、善于學習業務精湛的專業技術隊伍,全市交通系統筑起了一支符合現代交通體系要求的人才體系,為“構筑大交通,促進大發展”的提供了重要保障。
各相關部門和單位支持交通的意識越來越強。交通運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龐大系統,具有極強的基礎性和社會性特征。如今,多部門通力合作推進大交通建設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為大交通建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發改、財政部門對工程立項早爭取,對資金撥付快到位;國土部門優先安排交通工程用地計劃,保障重大交通項目落實土地指標點供計劃;水利、農林、環保、建設、通信、電力等部門在洪評、環評、林木砍伐以及桿線遷移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大交通大投入思路確立。未來五年,淮安市規劃建成和啟動交通基礎設施總投資240.1億元,其中省補資金測算139億元,而地方配套資金缺口超過100億元。因此,當前乃至今后相當一個階段,資金不足仍將是大交通建設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思路決定出路,在未來幾年里,淮安市將不斷創新完善交通投融資模式,加大地方投入力度,為交通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