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待飛_航天技術民用化拉動中國工業發展
2008-9-23 14:2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航天技術與你遙不可及么?
“你們小時候用的尿不濕,其實開始時不是特地為嬰兒制作的,而是為了航天員解決太空中的問題而研制的。”中國載人航天應用系統原總指揮張厚英曾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很多航天技術都被用于民用,隨著科技的進步,航天與人們生活的聯系將變得越來越緊密。”
隨著神舟七號升空進入倒計時,海內外對“神七”及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的超強關注度逐漸增強。據報道,僅即將升空的神舟七號宇航員所穿的宇航服一件就花費了1.6億元。
這么多的航天投入是否能給老百姓帶來切實的好處呢?據國際航天業估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比約為1比2,而相關產業的輻射則可達到1比8至1比14。也就是說,投入15億元,就可以直接獲得30億元的收益。國務院新聞辦《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的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提到,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共用了190多億元人民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韓立巖據此估計,中國航天產業所輻射出的產業鏈已達到人民幣1200億元的規模。
事實上,航天事業的發展已經和國家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緊緊聯系在一起。人們生活中常用的電視、廣播、電話等通信系統,都是通過衛星來傳播的。汽車用的導航系統、繪圖用的衛星圖片等也都靠衛星來支持。火箭控制專家孫凝生認為,目前航天尖端技術和民用技術的相關科技成果轉化中,可開發的空間很大,把航天技術運用到民用,可以促進民用技術的發展,也將促進整個國家工業體系的發展。
據了解,“神七”飛船龐大的研究和制造體系中,參與大協作的研究院所逾千家,配套企業逾3000家。“神七”可以說是眾多關鍵科學技術的集大成者,可以帶動相關合作企業在新材料、電子、機械制造、紡織、通信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形成巨大的產業鏈。
北京銅牛集團作為研制航天內衣選定的唯一合作伙伴,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共同研制以天然纖維為主的航天內衣及其他高科技產品。銅牛集團黨委辦公室主任劉建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從“神四”開始,銅牛就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合作,參與到宇航內衣的研發。比如宇航員穿上一種“心理測試背心”,地面就可以了解到宇航員的生理心理情況。現在宇航研發中的一些技術功能,已經面向市場,比如銅牛的一種高檔的“奧特拉絲”商務內衣,就有透氣性強、彈力好、保暖、柔軟的特色,雖然售價高達800~1000元,但是銷量還是不錯,可見消費者對宇航產品的科技含量相當認可。
不僅是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日用產品,航天技術民用也推動著國家工業的技術進步。國內已經有多個以航天技術應用為主導的航天民用產業,以功率半導體器件、太陽能光伏產業項目為主的新興產業的航天科技產業基地正在建設中。
記者從天津濱海新區航空城辦公室了解到,特種車上裝改造、大型復合材料模具加工、高精度冷拔等至少10個民用航天項目將落戶該基地,總投入規模超過15億元,年產值將突破30億元。而在西安航天科技產業基地總投資5.6億元、年產1500噸單晶硅片項目正在施工建設,預計可達年銷售收入35億元,總投資50億元的“1000兆瓦太陽能光伏產業”項目也即將開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經營投資部副部長邵曦偉介紹,到去年為止,中國航天民用產業已經形成了70多個億的總收入,服務于新能源、新材料等國民經濟五大領域。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統計,今年上半年,雖然國內外經濟形勢較為嚴峻,但是該公司民用產業運行態勢良好,民用產業實現收入127.46億元,同比增長27.2%,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實現收入80.63億元,同比增長19.2%;航天服務業實現收入46.82億元,同比增長43.6%。航天技術民用產業化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