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的經濟區域基本上包括三個部分:東部以青島為龍頭的山東半島城市群;中部以濟南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的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南部由日照、臨沂、棗莊、濟寧和菏澤組成的一條自東向西的“魯南經濟帶”。
“魯南經濟帶”———“一體
兩翼”的南翼
2007年山東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實施“一體兩翼”戰略、加快魯南經濟帶開發建設的決策部署。“一體”是指以膠濟鐵路為軸線、橫貫東西的中脊隆起帶,包括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兩翼”是指北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南翼魯南經濟帶。
魯南經濟帶包括5市、43個縣(市、區),面積5.05萬平方公里,毗鄰江蘇、河南和安徽,也是華東與華北、山東半島與中原地區以及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的接合部。在山東全省經濟發展中具有承南接北的作用,可以同時接受環渤海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的輻射。
然而相對于山東省其他區域的發展而言,魯南經濟帶經濟發展起步較晚,整體實力偏弱。魯南地區面積占山東全省的32.1%,人口3210.5萬人,占全省的34.5%。2007年,魯南經濟帶生產總值達到5612.1億元,占全省21.6%。以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創造五分之一的產值,這也正說明魯南經濟帶的發展潛力巨大。
魯南經濟帶實現跨越式發展有一定優越條件
魯南經濟帶實現跨越式發展有一定的基礎。首先是這一區域蘊藏自然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整,交通設施完善,發展起步的基礎非常好。據了解,目前這個區域內已發現的礦產有60多種,在濟寧、菏澤、棗莊三市預測煤炭地質儲量450億噸,其中已探明保有地質儲量220億噸,目前煤炭產量占山東省的70%左右;菏澤的石油、天然氣預測儲量分別為16億噸和3000億立方米;水泥用石灰石工業儲量約660億噸,石膏370億噸,花崗石、大理石60億噸,具有建設大型優質建材基地的優越條件。
從產業體系上看,魯南的產業體系目前是比較完整的。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五”期間的大規模建設,魯南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更好更快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產業基礎。該區域是山東省糧食的主產區,占全省總產量的近40%,有濟寧、菏澤兩個國家級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日照有3家國家級糧油加工基地。工業體系也比較完善,初步建立了以能源、化工、醫藥、機械、建材、紡織、服裝、食品為支柱,門類比較齊全、配套協作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能源供應充足,發電裝機占全省三分之一。培植了一批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以商貿物流、文化旅游、酒店餐飲業、房地產業等為主體的服務業發展迅速。
良好的工農業基礎和產業體系,為魯南經濟帶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基礎。加快魯南經濟帶發展,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我國東部黃金(資訊,行情)海岸已見雛形,從南到北逐漸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而魯南、蘇北仍處于欠發達狀態。加快魯南發展必將有力地推進山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可以說,沒有魯南的現代化,就沒有山東省的現代化。加快魯南發展也有利于形成我國連貫完整的黃金海岸,從總體上增強東部率先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如何將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發展的動力,趕上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促進山東省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成為擺在山東廣大干部群眾面前的一道課題。
協調發展迎來山東經濟增長新一極
山東省《魯南經濟帶區域發展規劃》勾畫了魯南經濟帶發展的宏偉藍圖: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綜合經濟實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把這個區域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和諧的現代化新魯南,與全省同步實現現代化。到2010年,區域生產總值達到7900億元,與2006年相比年均增長14%,人均GDP按目前匯率計算超過3000美元。地方一般預算內收入達到430億元,年均增長17%。一二三產業比例調整為9:55:36,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000元和5800元。萬元GDP綜合能耗年均降低4.5%。
宏偉藍圖的實現,需要統一規劃,區域內各市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和補充。
首先就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是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信息資源一體化、旅游開發一體化。其中產業布局一體化是重點。根據各市的產業發展現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按照產業發展要求,搞好分工與協作。要避免產業雷同,避免重復建設,避免惡性競爭。
魯南經濟帶包括日照、濟寧、臨沂、棗莊、菏澤5市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點。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產業格局十分重要。因此,魯南經濟帶的發展提出了“一帶三區六大產業”的產業布局。“一帶”即沿菏兗日鐵路、東明到日照高速公路和規劃建設的菏澤至日照嵐山高速公路、棗莊至臨沂鐵路等貫穿魯南經濟帶東西的大通道兩側,實行集中布局、產業集聚形成的大產業帶。“三區”就是東部以日照、臨沂為主體的臨港經濟區,中部以濟寧、棗莊為主體的運河經濟區,西部以菏澤為主體的菏兗石鐵路與京九鐵路交會經濟區,簡言之就是臨港經濟區、沿河經濟區和沿路經濟區。“六大產業”是農產品(000061,股吧)加工業、能源和煤化工產業、精品鋼鐵產業、優質建材業、機械制造業、商貿物流業。
日照港是魯南對外開放的窗口。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是其他幾個市縣沒有的資源,因此將其定位為魯南各市外貿物資、能源、化工、糧食、水泥、礦石、木材干線大港和集裝箱支線港,臨港產業布局以魯南經濟帶為腹地,承擔魯南5市擴大開放、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任。
運河經濟區以京杭大運河為南北通道,把濟寧、棗莊共同擁有的煤化工、機械制造、生物技術、醫藥食品、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集聚在一起,內聯外接,以求優勢產業互動、融合、升級。
沿路經濟區則瞄準魯蘇豫皖4省交界,體現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過渡地帶特點,重點發展能源和煤化工、石油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商貿物流業,以加工業產業集群崛起于京九產業帶和陸橋產業帶的連接點上,接受環渤海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的輻射。
魯南經濟帶的提出是山東省經濟大格局的戰略安排,必將成為山東經濟發展新的一極。
著力發揮臨海經濟區龍頭作用
目前,日照港居全國沿海港口第9位,高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平均增幅近4個百分點。作為一個只有22年的年輕港口,目前日照港已經形成了機械加工、漿紙、能源、化工、冶金、以糧油加工為主的食品加工等六大臨港產業。
臨海產業區目前的定位主要是依托日照橋頭堡,承接日韓美產業轉移和中日韓貿易物流合作,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基本方向,服務魯南經濟帶及我國中西部沿橋地帶并輻射整個新亞歐大陸橋沿橋地區。
日照近年來發展很快,但是潛力依然很大。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魯南經濟帶和我國中西部沿橋地區的出海口,日照經濟規模小,開放層次低,服務功能弱,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力不夠強。魯南經濟帶和日照橋頭堡發展相對滯后,影響著山東“一體兩翼”戰略和全國“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實施,制約著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快魯南臨港產業區建設,有利于推進日照橋頭堡和魯南經濟帶開發開放,盡快改變其沿海欠發達面貌,增強對區域發展的支撐帶動能力,對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區位上看,臨海經濟區處于魯南經濟帶的東面,是魯南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臨海經濟區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對沿河經濟區和沿路經濟區產生輻射作用,并通過沿河經濟區和沿路經濟區將河南、安徽、江蘇等省串連起來。在臨沂成立“無水港”正是日照港口功能不斷向腹地延伸的體現。“魯南經濟帶的戰略規劃,為臨沂物流城打通了出海口。”作為日照港的外部集裝箱場站,年周轉集裝箱規模將達到12萬標箱,占到日照港去年整個集裝箱吞吐量的近30%。“無水港”的成立,擴大內陸口岸直通,將港口服務延伸到客戶家門口,使客戶就地辦理港口有關的各項手續,提高通關效率,增強港口對腹地的輻射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