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外貿壓力 進口貿易正當時
2008-9-2 10: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國際市場風險加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外貿企業出口壓力倍增。與此同時,國家為減少貿易順差,調整產業結構,在貿易政策上也由“獎出限入”轉向“進出平衡”,鼓勵進口的政策暖風頻吹,在雙邊優惠貿易安排、進口信貸支持、進口貼息以及進口展會等方面頻頻“出手”。于是,許多企業紛紛選擇擴大進口,從進口原材料,發展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到進口國外先進設備,引進先進技術,希望通過擴大進口來緩解出口的損失,化解由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帶來的外貿壓力。 一場外貿結構調整的大幕就此掀開……
海亮:進口貿易占全市總額的54.4%
從2002年開始涉足加工貿易進出口,短短五六年時間,加工貿易進出口在海亮集團外貿業務中的比重已占到99.99%,而一般貿易進出口則從幾年前的絕對優勢地位降至如今只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0.01%。同時,整個海亮集團的進口貿易額在全市總額中也達到了54.4%。
“除了樣品的進出口仍是一般貿易,其余全部是加工貿易。”昨天,記者在隨同市外經貿局人員調研時,海亮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儲運部部長朱琳這樣說道。
對海亮來說,完成這樣一個從一般貿易到加工貿易的絕對重心的轉移,主要原因是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的規定,像海亮這樣的銅制品加工企業,如果采用的是一般貿易進出口的方式,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購買原材料,都需繳納17%的增值稅,而2006年國家將銅管的出口退稅率從13%降到5%,企業如果采取一般貿易進出口將承擔12%的稅收差額,而如果采取加工貿易進出口,原材料的進出口是保稅的,企業只需承擔加工費用12%稅收差額,這樣的貿易方式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利潤受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影響很小,企業可以有效應對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
朱琳說,當前的貿易方式,即使國內銅價低于國際,企業采購時也更樂意從國際進口,因為國際進口可以較好地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并且,企業只有多做加工貿易進出口、少做一般貿易進出口才能減輕成本壓力,減少損失。
宏磊:進口同比增長63%
在我市,海亮集團近年來一直穩坐進口貿易的“頭把交椅”。其他不少企業雖不能與之相比,卻也是增勢迅猛。
在市外經貿局提供的今年1—7月份全市進口企業排名上,浙江宏天銅業有限公司,進口總額達7543萬美元,僅次于海亮集團。與去年相比,今年1—7月份,宏天銅業有限公司的進口總額同比增長了63%左右。
“抓住當前國家鼓勵進口的有利時機,大力調整外貿進出口結構,努力強化進口業務。”公司外貿部有關負責人陳上慧告訴記者,從2007年年初開始,在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公司開始有意識地逐步擴大進口,進出口的比例上逐漸由原來的持平到向進口側重,現在公司的進口額已是出口額的兩倍左右。
在進口貿易的結構上,則是加工貿易進口與一般貿易進口雙管齊下。從哈薩克斯坦、智利等銅資源豐富的國家進口電解銅,進行進料加工(加工貿易的一種),制成銅管等產品后又出口國外,同時又利用從國外進口的原材料生產漆包線,銷售到全國各地。如今,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在公司的進口結構中各占了半壁江山,而加工貿易更大的好處在于不僅擴大了進口,更帶動了出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增加了利潤。
濠泰:出口逆流而上
在今年企業出口普遍遭遇寒流的形勢下,浙江濠泰機械有限公司,這個行事低調卻以多功能裝載機聞名歐美同行業的公司,出口卻逆流而上,在眾多進出口企業中脫穎而出。
“去年,公司去年總共出口裝載機790多臺,而今年1-7月,出口量已有600臺左右。”公司財務總監陳曉紅告訴記者。研發和品牌,這兩項核心競爭力讓濠泰的中高端路線在國際市場走得非常順暢。
而打造這兩項核心競爭力的最堅實的基礎就是企業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公司總經理蔣光明經常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在一個充分競爭的產業里,產業的平均利潤率會不斷下滑,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單靠簡單的加工制造是難以擁有持續贏利能力的。”
正是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公司在原材料的進口上,與其他公司有著本質的區別:雖然裝載機的發動機、液壓件等配件是從國外進口的,但濠泰公司卻擁有它們的自主知識產權。原來,這些配件雖然是國外公司生產,但其設計卻是根據濠泰的要求進行的。
據了解,公司從2003年底開始滑移轉向工程機的研發,當時的定位就是60馬力以下的小型機在國際中高端水準上。成功開發的13種機型從2005年初開始批量生產出口,其中像HT-50機型的外觀設計(包括底盤、駕駛室總成、工作臂總成等)液壓系統當時就申請了專利。發動機、液壓件等核心部件都從國外知名品牌商處原裝進口,保證了發動機和液壓系統完美匹配,最大限度地發揮發動機輸出功率,從而使產品質量與國外同類產品不相上下。
如今,濠泰“Racoon”品牌的裝載機已進入歐美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全部出口,“Racoon”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與美國山貓公司等國際一流企業相媲美。
40家企業新開進口業務
市外經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市實現進口61762萬美元,同比增長41.5%,有40家企業新開展了進口業務。
長期來,在我市對外貿易過程中,出口始終占據著主體地位,而進口則相對薄弱。去年以來,隨著人民幣的持續快速升值,為進口創造了一個十分有利的環境,開展進口業務的外資和外貿企業迅速增加,進口量和進口額持續上升,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193家企業有進口實績,進口額84618美元,同比增長了92.1%。
市外經貿局有關人士分析,目前我市進口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大企業發揮帶動作用。從進口十強企業來看,大企業的進口發揮了根本性的帶動作用,十強進口企業實現進口額53750萬美元,占據了全市進口總額的87.0%。其中,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業進口額就高達3.36億美元,占全市進口比例高達54.4%,同比增長了33.6%;宏天銅業和海越股份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已分別進口7543萬美元、4134萬美元名列第二和第三。1—7月,全市共有161家企業開展了進口業務,從而形成了以核心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齊頭并進的進口格局。
二是原材料進口占據絕大部分。全市進口產品主要是銅等資源性產品和紡織類原材料,較好地緩解了我市資源要素制約及高檔原材料緊缺的局面。
三是進口方式以加工貿易為主體。1—7月,全市一般貿易進口21885萬美元,占進口總額的35.4%,同比增長62.8%;加工貿易進口38413萬美元(其中來料加工830萬美元,進料加工37582萬美元),占62.2%,同比增長31.0%。進口方式以加工貿易為主,一般貿易為輔,但從增長速度來看,一般貿易進口增長速度遠高于加工貿易進口增長速度。
外貿結構調整啟幕
市外經貿局有關負責人分析,如此高速的進口增長,較好地扭轉了長期以來出口占絕對優勢的外貿結構性失衡現象。2006年底我市進出口貿易比例為22%,而今年1—7月份進出口比例已上升為31%。目前,我市進口額在紹興地區名列第二,有力地推動了我市對外貿易總量的加速擴張。我市對外貿易更加合理和優化,也直接拉動了貿易總量的快速增長,逐步實現我市進出口的動態平衡。
原材料和國際先進制造設備的進口,一方面解決了我市部分大企業在一些資源性原材料供需上的矛盾,另一方面提升了我市制造業的整體水平。據了解,2007年我市僅外資企業進口的國際先進設備價值就達3373萬美元,這些裝備的投入使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出口產品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特質,開始逐步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品牌化方向發展,出口商品的質和量都有了根本性的提高,也使我市的外貿出口保持了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有力地推動了我市開放型經濟不斷地向前跨躍。
市外經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外貿結構調整的大幕已經拉開,今后,將繼續引導企業積極擴大進口貿易,進一步優化發展加工貿易,通過組織企業參加專業進口展會、實施進口培育工程、開展進口貿易培訓等方式,力促企業開展進口業務,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努力形成以進帶出、進出結合的良性互動機制,促進進出口貿易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