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業如何應對“嚴冬”
2008-9-18 15:3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徐美霞
油價、油價,不斷上漲的油價……牽動著社會各行業,特別是物流企業家的神經。油價的節節攀升,路橋費的品目繁多,行業惡性競爭的不斷加劇,這些都構成了當前物流行業面臨的外部環境。高油價為物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也拉開了我國物流業優勝劣汰的大幕。
作為物流的重要環節,運輸需要占用大量社會資源。因此,油價的波動與物流企業運輸成本的高低緊密相關。據有關資料統計,運輸業的成本占整個物流業的50%~60%。按油價上漲換算,運輸成本上升約1.5個百分點,物流成本升幅接近1個百分點。特別是中小物流企業,普遍存在價值鏈過短的問題,很多企業甚至把 “物流”當成簡單的 “貨運”,油費上升對其產生的影響很大。
實際上,今年以來,油價的一再上漲已經直接造成運輸成本的迅速增加。而客戶對漲價不買賬,只要物流企業運價上調,客戶立刻流失。中小物流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紛紛降低運價,從而導致整個運輸市場普遍存在惡性競爭現象。很多企業為維持生存走了下下之策——“超載超限”,有的經營不下去只有歇業或關門。
表面看來,如果沒有油價上揚這一客觀事實,物流企業不會經受如此嚴冬。其實,油價上漲并不是導致物流行業洗牌的根本原因。同時,由于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限制或行業協會的行業自律,進入物流行業的門檻過低,造成低端物流市場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中小物流企業,資質參差不齊。而大企業與小企業對社會責任感和客戶誠信度不一樣,運營成本自然不一樣。誠信高的反而成本高,運價高卻又失去市場,行業競爭嚴重不公平。那么現狀已經如此,物流企業的應對措施,不能只一味的將經營困難歸咎于油價,或希望政府通過宏觀政策解決這一困境,或一味的等政府規范行業,給行業提供良好的環境。不能在等待中死亡,務必以積極的態度,探索困境根源,主動尋找解決方案。
任何一個行業,無差異化的商品之間絕對是大打 “價格戰”。我們物流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必須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擺脫低端服務,不做制造企業可有可無的 “苦力”。練 “內功”的途徑有很多種,比如管理上可以采取精兵簡政、流程優化等措施。在接受油價上漲的同時,還要根據國家戰略方針,制定出一些與企業自身實際相結合的節能、降低成本策略。對于陸運物流企業,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庫存,合理選擇車型,減少運輸頻率,優化運輸路徑,縮短運輸距離,降低運輸次數和增加運輸工具的實載率來節省燃油使用量,從而降低成本。
要為企業提供創新性的業務方案,把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務作為企業長期發展戰略。只有提供企業缺少或無法及時掌握的物流運營能力,并以此來共同提升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物流企業才能成為客戶企業不可或缺的戰略伙伴,才有機會共同分享企業的價值成長成果。因此,觀念的轉變,是物流企業擺脫困境的根本所在。企業如何實現這種從紅海駛向南海經營模式?通過和客戶一同變革原有物流模式,引導客戶從關注成本到關注操作,進而關注協調管理和信息服務,物流行業自身也從操作競爭上升到管理和創新能力的競爭。
進行外部資源整合也是重要的應對措施。這需要從資源整合、信息化技術、平臺設計等方面著手,不斷提高車貨匹配效率、減少空車返程和物流交易成本,從而在最大限度上節約成本,實現利潤的增值。浙江傳化物流基地對資源整合的效率起到了很好的標桿作用,其運輸中心內,為送貨或運送原材料到浙江的全國各地的貨車提供了一個安全停車、收集回程貨物、實現安全有效交易的場所。同時,借助基地強大的信息平臺網絡,積累了36萬輛社會車輛運輸網絡,使資源整合有了可靠保證,車貨匹配速度大大提高。由于物流基地內各種資源的協調運作,已經波及并服務到杭州市及周邊地區一定規模的12000多家工業和商貿企業,并為其降低物流成本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