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多罰少看看電腦 湖州交通運管理實現智能操作
2008-9-18 15:0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9月14日下午4時20分,湖城一字橋下,橙白相間的養路費稽查車內智能系統突然發出“嘀、嘀、嘀”的報警聲,浙E32XXX的信息字體變成了紅色:欠繳養路費2個月。
面對攔截,駕駛員陳先生一臉愕然。原來車主是其朋友,對于欠費的事情,他并不清楚。隨后,稽查人員要陳先生告知車主,把欠繳的養路費盡快交上。
據了解,智能稽查車裝備有牌照識別系統,能夠對過往車輛進行掃描,自動錄入,并與數據庫比對。一旦發現沒有繳費,就會自動報警。1個小時下來,近20輛未及時繳納養路費用的車輛被查獲。
市運管處負責人說,智能化系統一改過去“面對面”的稽查方式,大大減少執法沖突,提高執法效率。這僅僅是運管處進行科技創新、實現智能管理的一個縮影。
長期以來,同一種交通運輸違章行為,罰多罰少,全由執法人員根據違章情節和經驗說了算,彈性和隨意性太大,甚至出現以權謀私或暗箱操作等情況。
為減少人為因素,使處罰盡可能達到科學化、規范化。去年年初,市運管處工作人員把平時執法實踐中發現的各種交通運輸違法行為,分門別類,具體細化違章情節和處罰標準,構建案由、情節、處罰數額一致的智能化分析系統,特別是對原來隨意性較大的從輕、減輕、從重、分期付款或免予處罰等情形,都一一對應了處罰的具體標準。
很快,新系統在全市進行使用,所有道路運輸違章的立案登記、案件調查、違法通知、聽證、處罰決定、結案等全部通過網絡運行,并公示處罰結果,接受社會監督。
李昆倫是寧波象山某快運公司的司機,他駕駛的浙BF3806大貨擅自加長了車身,被湖州運管吳興大隊查獲。按規定,此類違章應處以5000至20000元的罰款。運政人員一邊對他進行耐心教育,一邊將違章情節輸入電腦。跑運輸多年的李昆倫知道,類似違章處罰至少5000元以上,到底罰多少心里沒底。1分鐘后,電腦顯示,罰款參照為7000元,李昆倫爽快地交了罰款,“這樣量定罰款公平,我心服口服。”
參與系統研發的市運管處稽查法制科工作人員介紹說,智能量化系統細化了9部道路運輸規范性法律文件中所涉及到的案例參數,將行政處罰的裁量權交由電腦來執行,有效破解了道路運輸違章處罰中權力濫用的難題,做到了規范執法、陽光執法。
湖州師范學院孫和平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權?是所有執法單位都遇到過的難題。市運管處開發智能量化系統,利用科技手段來提升公平性和公開性,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
省紀委副書記、監察廳廳長馬光明認為,該套系統的開發是堅持依法行政、推進法制政府建設的有益探索,值得其它行政執法部門借鑒。
據悉,市運輸管理處每年處理道路運輸違章案件8000多起,平均每天20多起。截至目前為止,智能量化系統運行穩定,過去處罰過程中要層層審批,現在直接通過網絡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使得行政爭議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