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樓市二:土地市場運行見宏觀調控預期
2008-9-17 13: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土地是房地產市場的源頭,土地市場的冷暖興衰直接關系到房地產市場的后期發展趨勢。與前幾年房地產業粗放性快速增長不同。在今年開發商樓市預期遭遇逆轉的情況下,土地市場也從硝煙彌漫到偃旗息鼓,退地、流拍等現象的蔓延便是真實寫照。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表示,2008年上半年土地供應總量下降,結構得到調整。土地價格漲勢總體趨緩。土地市場競爭降溫。“總體來看,土地市場運行符合宏觀調控目標的預期,對房地產開發用地和工業建設用地影響不大。”
全國地價增幅放緩
與前兩年開發商瘋狂拿地,“地王”頻出的局面相比,土地市場交易更加理性。目前,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國35個主要城市地價總體水平為1806元/平方米,同比增長11.94%。相比第一季度的12.12%,全國主要城市的地價增幅開始放緩。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一線城市有超過40塊土地流拍,并已經向二、三線城市等蔓延。除新地流拍、開發商拋盤或讓出權益之外,已有一些拍得"地王"的開發商紛紛退地。這也說明他們對當時的地價并不認同。
分析認為,這一結果得益于政府嚴格調控和有力監管。國土部《2008年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要點》中明確規定,嚴格土地調控和監管是今年的工作重點之一。除了百日行動這樣的集中整頓外,土地督察制度日漸成形。國土部新公布的“三定”中,政府已經明確了土地督察機構的行政編制。國土資源部和國家土地總督察的關系進一步理順。
同時,各地土地頻繁流拍現象也正說明在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情況下,開發商不但普遍遭遇到了資金緊張的問題,而且已經普遍改變了土地市場的預期,改變了地價走勢的預期。戴德梁行近日發布的二季度土地市場報告稱:“樓市萎靡不振,觀望氣候彌漫,直接影響了土地交易”。
房地產業將再整合合理房價能否出現
有人說,土地之于房價,好似“面粉”之于“面包”,“面包”賣不出去,“面粉”也沒有人敢要,這是目前全國一線城市出現的“土地流拍”現狀。“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開發商對拿地成本的重新考量,凸顯資金周轉問題;二是開發商不愿意增加土地儲備,顯示出對后市感到迷茫。”五合智庫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鄒毅坦言,土地市場的深度調整已經到來。
對于大多數的開發企業而言,拿地只是開發的第一個環節,后期建設需要的資金壓力更大,銷售萎縮帶來的資金緊缺變得日益嚴峻。這些情況足以使一些大型房地產企業陷入困境。上海證券報評論部主任時寒冰分析稱:對于政府來講,也希望房地產業有個大的洗牌,任何房子都能賣好價錢這個行業不正常,中央不會讓這個狀態持續下去,房地產業洗牌是必然的結果。
在房價高漲的諸多因素中,位居首位的是地價的急升。如果地價能夠回歸理性,或許房價也會走出同樣的行情,未來房地產市場仍將繼續進行結構調整。
上半年全國各地房價環比出現下降,說明政府的宏觀調控效果開始得以顯現,房價開始回歸理性。無論從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面、或是供給方來看,房價持續高漲的態勢都不可持續。
從嚴土地政策或將強勢發威
我國自2004年9月起,開發用地一律采取“招拍掛”以及價高者得的制度。由于政府壟斷了土地的一級供應,土地資源的供應緊張和稀缺性更加突出,開發商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演化為對土地資源的爭奪。再加上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以及資本市場的追捧,終于制造出地價超過房價的泡沫。
土地市場的“氣候”變化引起了有關部門的警惕。土地宏觀調控課題組在報告中指出,土地利用結構和開發節奏需要進一步合理化,否則由土地供應萎縮導致的樓市后續供應不足可能促使2009年至2010年形成新的房地產熱潮。
在合理考慮土地增量的同時,有關部門對屬于存量的閑置土地的態度也愈加嚴厲。閑置土地處置已被明確列為2008年土地督察重點。“遏制囤地是目前土地調控中最受關注的。”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表示,“清理閑置土地一是加快土地開發、增加樓市供給的一種有效方式,而平衡供需就是為了穩定房價;二是防止開發商炒賣地皮,也可以控制地價被非理性抬高,從而抑制房價因地價攀升而上漲。”
現在國家的政策是囤地企業必須在兩年之內完成地塊開發。對于土地閑置滿一年不滿兩年的,需要按出讓或劃撥土地價款的20%征收土地閑置費,對閑置土地特別是閑置房地產用地要征繳增值地價。與此同時,去年所拍賣取得的土地,按行業慣例,今年需要把余下的土地出讓金交齊,再加上今年樓市低迷、觀望氣氛彌漫,去年盲目擴張囤地的企業必然面臨巨大的資金鏈壓力。北京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陳國強認為,目前的“流拍”、“退地”現象主要是由于近兩年開發商在全國范圍內瘋狂拿地所致。
目前的土地市場正朝著更加理性的方向發展。徐紹史透露,“國土資源部正在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在新機制中,宏觀調控的細化更為明顯。”土地管理將走入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