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學苑

糧庫空庫和虧庫是兩個問題

2008-9-14 3:4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糧食問題,最近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先是袁隆平先生在3月兩會期間提出對全國糧食系統清倉查庫的建議,接著媒體發現安徽當涂糧庫空置問題。國家糧食局一位副局長的一句“糧庫常態是應該有糧食的,但糧庫沒糧食本身不能說明問題”,被很多富于批判和質疑精神的媒體幾乎是一邊倒地認定為“文字游戲”。 
  這里面其實存在著對于中國糧食儲備制度的誤解。
  在糧食市場未放開以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是唯一具有合法性的糧食收購主體。它在具有企業牟利動機的同時,也作為國家惠農政策(如最低收購價、保護價等政策)的傳導中樞,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和功能。
  2002年以來,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國有糧食企業改制進程的加快,糧食市場多元化漸成氣候,而國家則主要依靠中央儲備糧系統(以下簡稱“中儲糧”)實施對糧食這一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的掌控。中儲糧系統調控糧食市場的主要手段有兩種:一是輪換,也就是推陳儲新、常儲常新;二是吞吐,也就是在特定情況下(比如特大豐收或特大災害發生)向市場收購或拋售糧食。這兩種手段的運用,使得中儲糧如同金融系統中的央行一樣,能通過頻繁的公開市場操作引導流向,對糧食市場均衡價格產生極大的影響。
  僅就糧食輪換而言,近些年的中儲糧輪出規模就在每年200億公斤以上,相應輪入的數額也在200億公斤左右,400億公斤的輪換總量大約是全國年度商品糧總量的1/5,這個比例已經足以引起國內糧食市場的巨大波動。
  盡管糧食作為實物存在于實體經濟領域,但作為“糧食央行”的中儲糧對全國各個國家儲備庫實行垂直管理,并且仍然保留了計劃體制下的指標派發的一套命令體系,因而完全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做到統一行動、集中攻防。
  由于烘干技術、倉儲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規模效益等因素,國儲庫存在著過量吸收以獲利的內在動機和可能性空間。另一方面,作為收購資金來源的農業發展銀行對國有糧食企業過度緊盯的封閉式管理,也使得糧食企業的收購行為易于表現出階段性、突擊性、盲目跟風的特征。特別是“雙結零”規則,即農發行發放的糧食收購專項貸款,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還清全部本息,銷完全部收購的糧食,否則不發放新的貸款。這誠然對促進糧食企業加強管理、降低風險形成了一定制約,卻也成為一道緊箍咒,催生出許多非理性行動。
  按理說,當市場糧價上漲到一定程度時,應當暫停輪入中央儲備糧,待價格穩定后再行補庫,以免為糧價高企推波助瀾;反之,當市場糧價跌幅達到一定程度且持續走低時,也應當避免中央儲備糧在這一時期輪出,以免進一步沖擊糧食市場、損害農民利益。但由于上面談到的原因,中儲糧所轄各級企業的利益函數與國家宏觀調控的要求是存在著較大不一致性的。這在去年夏秋之際表現得尤為明顯。
  至于說篇首提到的糧庫空置問題,那位副局長的解釋并非是簡單的文字游戲,而的確是存在著“應當空”和“不應當空”的分別,“空”的合理性來源就是中儲糧輪換制度,畢竟糧食這種大宗商品的進出自然不可能做到“無縫對接”。中儲糧總公司的規定是允許存在4個月的輪空期,總的來說比較合理,基本上能保證糧食輪換的正常進行。但每年二季度——也就是青黃不接之際,是輪出糧食的銷售旺季,在每年4月以后輪出的糧食,如果糧庫上年度收購數量不多,就會在輪換過程中出現空庫現象。只要盯住賬目與糧食,既要確保數量真實,又要做到賬實相符,對糧食輪換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則對于一定時期的、具備“合理性”的庫存空置,就沒必要驚訝。那只是暫時的空庫,卻不是虧庫。當然,如果是非正常空庫,那必定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也可能包括腐敗問題。
  因而我認為,空庫問題是一個需要具體分析的問題。倒是今年的中儲糧在夏秋時節會否重演去歲的逆向調節的非理性一幕,才更值得有關方面高度關注和早做準備。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