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實施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
2008-9-12 1:1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直轄11年,重慶已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加快實施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是全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加快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新階段重慶全面提升國際化水平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但挑戰也前所未有。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拓展對外開放廣度與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要求,在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過程中,構筑內陸開放型經濟,提高重慶經濟國際化程度,必須加快實施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創新外貿增長方式、利用外資方式、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
加快推動由“重慶制造”向“重慶創造”強勢跨越,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形成外貿增長新優勢。直轄11年來,雖然機電產品已成為重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但就總體而言,在世界制造業分工鏈條中仍處于低端位置,建立在低成本之上的以低價格為主要競爭力的“重慶制造”遭遇了越來越多的困境。市長王鴻舉在2008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鏈,促進產學研相結合,以‘重慶創造’提升‘重慶制造’”。這需要我們積極把握全球產業重組和轉移的新歷史機遇,更加主動地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謀求更好的位置。從另一方面看,“重慶制造”正在告別低成本的時代,亟須加大參與全球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力度,充分利用國際先進生產要素帶動重慶產業創新,實現由“重慶制造”向“重慶創造”強勢跨越,建立起適應重慶產業發展需要的國際營銷體系、國際生產體系和國際研發體系,形成產業結構內外互補、生產要素全球配置的發展新格局。
順應服務業全球化浪潮,加快推動新型服務貿易發展,這是實施內陸開放型經濟的關鍵所在。重慶服務業落后,不僅總量不足,而且結構也有缺陷,比如說制造業需要的供應鏈服務、分銷服務、物流服務、金融服務、業務外包等都剛剛起步,直接約束了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而現階段服務業跨國轉移加快是經濟全球化進入服務業全球化新階段的主要標志,發展服務業特別是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是重慶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重慶加快發展的關鍵所在。重慶應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與創新擺在至關重要的位置,推動服務業率先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支持有條件的區縣把軟件外包、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咨詢設計等新型服務貿易發展放在優先的位置,力爭成為區域性乃至世界級的現代服務業聚集中心,特別是開發區,如北部新區、經開區、高新區等。在更多地吸引跨國公司來渝設立研發中心、外包中心、采購中心和地區總部的同時,支持具備條件的服務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加快培育重慶本土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走出去”越來越成為更多重慶企業的共識和行動。只有真正實現從本土企業到跨國公司的演變,才能贏得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要引導優勢企業確立國際化發展戰略,注重利用好并購與戰略聯盟等新方式,推動企業國際化能力建設,培育國際知名品牌。政府應盡最大可能幫助企業按照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走出去”,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形成重慶企業“走出去”的新格局。同時必須看到,企業國際化經營主要依賴于企業家的能力和努力,從長遠來看,重慶是否具有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優勢,關鍵取決于是否有一支有實力參加國際產業競爭、“玩轉”國際市場的國際型企業家隊伍。為此,要加速在重慶形成一支有智慧與謀略的國際化企業家隊伍。
適應科技全球化潮流,加快推進開放創新。近年來,技術全球化正在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科技創新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得開放創新、合作創新成為主流。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資源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和地區,如上世紀末期以來瑞典、愛爾蘭、芬蘭等新經濟發展的典范其自主創新都是建立在國際化基礎上的。重慶也必須走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之路,把有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作為創新跨越的起點,作為自主創新的重要基礎,通過“走出去”(在國外設立產品設計或研發機構)、“引進來”(大力吸引本地化的外資研發機構),參加跨國技術聯盟、開展海外并購等多種方式,提高利用外部智力和研發資源的水平,招攬國外高端人才,鍛煉培育自己的國際化人才隊伍,逐步提高重慶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的“主導權”。
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上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還必須更好地駕馭國際市場游戲規則。因為經濟全球化既是實力導向,也是規則導向。重慶經濟缺少參與全球化競爭的經驗。重慶企業不僅要承認和理解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更要提高駕馭規則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