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大橋公路橋今日正式通車
2008-9-1 14:0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天,杏林大橋公路橋通車。一橋飛架,幸福相連。杏林大橋造型最美。它的“M”形的“駝峰”造型,形成視覺上的美感,就像一條空中的飛騰巨龍,寓意廈門龍騰飛躍。 杏林大橋也是廈門目前最長的跨海大橋。
這座橋也很特別。全國首創設置景觀平臺,國內不多的公路、鐵路兩用大橋,大橋穿過白海豚保護區核心區,鐵路下面鉆隧道最薄處不到3米……
杏林大橋成為這座城市的一部分,見證城市的發展,而這座大橋也成為城市跨越的一個例證。
【設計】
公鐵兩用減少重復污染
杏林大橋是公路、鐵路兩用,并且同步建設。為什么要公、鐵大橋合建?當初,專家們經過了精心考量和論證。
路橋集團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廈門島與大陸之間的北部海灣內,地域狹窄,目前已有廈門大橋和鐵路海堤占據約70米寬的海域,橋位資源十分有限。如果公路橋和鐵路橋分步建設,后建的公路橋與鐵路橋之間必須留有足夠的距離,不僅占用的海域加大,影響通航,景觀效果也差,而且增加公路兩岸與既有公路網銜接的難度和拆遷量。
公、鐵大橋合建可以合理利用空間,縮小海上施工范圍,大幅度減少因不同步建設對環境造成的重復污染,F在的這個合建方案,不僅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景觀和環保,對通航影響較小,而且節省工程投資和海域資源的優勢都很明顯。
“M”形橋身“駝峰”造型
杏林大橋在設計上是獨具匠心的。兩個“駝峰”如溫柔的“M”形,蜿蜒在海上,這座美麗的大橋遠離傳統大橋平直的 “呆板”。這樣的設計,除了美觀,還有一個重要目的。
杏林大橋是公鐵兩用,鐵路橋與公路橋只隔咫尺,如果都是直線型設計,夜晚對面火車的燈光太亮,很容易讓汽車司機眩暈。專家討論后決定,將鐵路橋設計成直線,隔壁的公路橋以“M”形起伏,高低落差,使得對面火車的車燈不會對公路上的車輛造成眩光影響。如果沒有進行這樣的設計,大橋上就得安裝防眩裝置了,麻煩不少。
200多米景觀平臺全國首創
在大橋最高的“駝峰”處,有景觀平臺,以方便市民觀賞風景。這個平臺長200多米,左幅最寬度20.3米、右幅最寬度27.3米,而大橋整體橋面單幅寬度15.5米。路橋集團說,這樣的設計方案在全國都是首創。
這個平臺采用鋼管型鋼組合支架施工,僅鋼管樁平臺以上支架桿件就有70萬多根,約4500噸。
【工藝】
“金鐘罩”牢牢支撐住鐵路
“金鐘罩”?對,沒錯,并不是武俠小說里才用到這東西,杏林大橋的建設也少不了它。這是一種現代化的施工工藝。
杏林大橋公路橋東連高崎立交,這個立交與成功大道、疏港路高架相連接,形成兩條下穿隧道。其中一條要穿過每天都有火車通行的鐵路,而隧道埋深卻很淺,最淺的不到3米,也就是說,隧道頂離鐵路最薄的地方不到3米。怎么辦?這么薄的厚度如何支撐飛速而過又非常重的火車?而且,施工過程中無論如何都必須保證火車的正常通行,不能使鐵路發生下沉!敖痃娬帧钡墓に囉蒙狭。
隧道開挖前,先在周圍做一圈支護。也就是將一根根直徑30厘米的鋼管,打進土層,每根鋼管之間相距40厘米,然后在鋼管中間澆注鋼筋混凝土。上側、兩側,三面鋼管形成一個堅固的“金鐘罩”,牢牢支撐住上面的鐵路。然后,才在中間開挖。隧道建成后,隧道本身也形成支撐力,“頂”住“頭上”飛馳而過的火車。
涵蓋常規橋梁施工所有形式
施工方告訴記者,杏林大橋結構形式多樣,工序轉換頻繁,基本涵蓋了常規橋梁施工的所有形式。
杏林大橋跨海主橋海域位于潮灘地帶,退潮時大部分都是灘涂,大型船舶無法進入,沒法采用集美大橋那種比較先進的節段懸拼工藝,也就是陸地預制橋面,再運到海面橋墩上拼裝。
經過多種方案比選,專家決定,杏林大橋上部結構采用掛藍、移動模架及支架現澆施工,這涵蓋了常規橋梁施工的所有形式。
【武器】
鋼護筒:防止泥漿攪渾海水
海上建大橋,得在海底鉆孔打樁,這必然會產生不少泥漿。鋼護筒就是用來防止泥漿攪渾海水的。
鋼護筒用1厘米厚的鋼板卷成,直徑有的2米,有的1.8米。進行海底鉆孔打樁時,工人先把鋼護筒垂直打入海底要鉆孔的位置上,然后在護筒里面鉆孔。打樁產生的海底泥漿,不會漏出來,不會攪渾了海水,從而保證了海面的清潔。
打樁產生的泥漿,全部運上岸,進行循環使用。海泥固化后,又可以成為土壤。
鉆錘:更耗時卻保護生態
鉆錘,這東西似乎很常見。現代化的杏林大橋在施工過程中,有時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特意“拋棄”了更先進的工具,采用比較“原始”的做法。
海底鉆孔打樁時,很怕碰到非常堅硬的大石頭。機器打不下去,最方便的就是海底爆破法。但這是萬萬不行的,因為擔心對生態造成破壞。于是,鉆錘派上用場了,碰到堅硬石頭,就用鉆錘砸,雖然要花去更多的時間、更高的成本,但和生態做衡量,那就值得了。
麻袋:減噪避免騷擾白海豚
麻袋比鉆錘更常見了,在杏林大橋的施工中,它除了裝東西,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用途,就是和土工布一起,墊在發電機下面。這可是新鮮事啊。其實,墊上麻袋,是為了減少發電機使用時產生的噪音,并防止油污泄漏造成污染。
如此小心翼翼,是為了保護一種可愛并且珍稀的物種——— 白海豚。杏林大橋穿過白海豚保護區,如何在施工中保護好白海豚,成為施工單位考慮的一個重點。大橋建設前,專家就多次對施工中的生態保護工作進行了充分論證。
施工船舶在西海域內航速限制在8節以下,以免白海豚躲避未及而受傷害。車輛在棧橋上通過時,不許鳴笛,以減少噪音。同時,施工單位制定了《中華白海豚應急救助預案》,在施工中落實白海豚保護崗位責任制,嚴禁水下爆破作業。
施工方還在棧橋上專門搭設了白海豚觀測站,配備高倍望遠鏡,安排專職環保員24小時對施工場地附近200米水域白海豚活動進行觀測,最大限度減輕施工噪聲和沖擊波、震動對白海豚生活環境的影響。
【數字】
大橋建設用掉17萬噸鋼材。
據預測,至2010年,杏林大橋的日交通量將達到33800輛,至2027年將達到67100輛,可大幅度緩解廈門大橋日趨嚴重的超負荷交通壓力。
【名片】
杏林大橋起點接杏林側杏前路至沈海高速,終點接廈門本島高崎側高殿二號路及成功大道,全長8.53公里。采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全橋寬32米,設計行車速度為80公里/小時。工程總投資約2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