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化集團:利潤增長285.1%的背后
2008-9-1 12:4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8年以來,經濟“寒流”洶涌而來。有關中小企業倒閉的消息在珠三角、長三角各地頻傳,紡織業等傳統的出口制造業企業生存形勢尤其嚴峻。
以紡織、化工等為主導產業的蕭山,不少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出口退稅政策調整、銀根緊縮等成為懸在中小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日益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與市場環境下,傳化集團卻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今年上半年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總收入79.33億元,同比增長87.69%,實現利潤14.6億元,同比增長285.1%。
在生存壓力驟增的情況下,傳化集團為何還能保持如此高的增長?
企業樣本:傳化的“多元化”戰略
8月30日,傳化物流基地交易大廳的電子顯示屏不停地刷新著,成百上千條滾動的貨運信息釋放著市場信息。在人聲鼎沸的交易大廳里,一位外地貨運司機小曹在屏幕下記下電話號碼并一一詢問,最終拉著滿滿一車貨物去了南昌。
小曹以前卸下從南昌運到蕭山的貨物,只能空車返回。這次,他在傳化物流基地輕而易舉地獲得了運貨信息,不但回轉的油費、過橋、過路費有了著落,還可以小賺一筆。而此時,扎營在物流基地的某物流企業賬單上,又多出了一筆成功“匹配”司機和貨源的生意。
運營5年的傳化物流基地,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新型的物流商業模式。入駐其中的一些物流公司,很多當初1年才幾萬、幾十萬元的交易額,如今已發展到了幾千萬元的業務規模。
傳化物流基地成為傳化今年上半年閃亮業績的一個有力支撐。
“在化工產業發展積累一定實力之后,傳化就積極謀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著企業的轉型升級。從2000年開始,傳化先后進入了農業和物流兩大全新產業領域,開啟了多元化發展征程。” 傳化集團副總裁陳捷說。
如同眾多蕭山的民營企業一樣,傳化的第一步是進入門檻較低的液體皂。
從此以后,化工被確立為傳化的主營業務,并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提升,在化工領域朝著“小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傳化股份主攻紡織助劑,傳化華洋主攻熒光增白劑,傳化涂料是內外墻涂料,傳化花王則生產洗衣粉、洗潔精等產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傳化2005年接手的新安化工,在當前不景氣的市場行情中異軍突起。以草甘膦和有機硅為主要產品的新安化工,實現了“草甘膦—氯鉀烷—有機硅—鹽酸—草甘膦”的閉路循環生產系統,今年上半年的利潤比上年同期翻了兩番,鞏固了傳化化工的主業地位。
在立足主業的前提下,傳化實施的多元化戰略提供了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
2003年,傳化首創的“公路港物流”商業模式,依靠物流的信息平臺和大型物流基地為中小物流企業提供了全國物流信息網絡,實現了往返物流業務銜接,并提供了一系列增值服務,如倉儲、運輸、配送、轉運等多種功能,打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物流模式。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何黎明說,傳化公路物流港的建立,是對中國傳統物流模式的一次顛覆式變革,宣告了一個新物流時代的到來。
運營5年的傳化物流基地,如今幾近是滿負荷地在運轉。400多家物流企業入駐,每天有熙熙攘攘的卡車司機在查看等待著貨源信息。
在農業領域,傳化創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之路,建立了“政府扶持、部門支持、企業化運作、農民受益”的運作機制和“企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以種子、種苗和新型農資為載體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幫助農民克服“自然風險”和“經營風險”。傳化農業的嫁接苗,使農民每年每畝增加收益3000元,累計讓農民增收達2.9億元,惠及約6500戶農民。
轉型升級效果:利潤增長285.1%
傳化在轉型升級中的主導思想是做精主業。如今,傳化化工在中國石油與化工行業百強企業中位居19位,進入了中國石油與化工行業的主流陣營,其化工類產品在業界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紡織化學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造紙化學品APC產能全球第一,塑料化學品增白劑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草甘膦產量全國第一、全球第二。
為拓展發展空間而開創的“公路港物流”商業模式發展勢頭迅猛,2007年,江蘇傳化物流基地成了第一個復制的樣本。如今,分別投資近10億元的江蘇傳化物流基地、成都傳化物流基地,計劃將在今年底陸續投入使用。上海、鄭州、長沙、福州等地的基地也已在調研規劃中……
傳化農業,逐步朝著盈利的方向發展。
根據傳化集團提供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傳化集團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總收入79.33億元,同比增長87.69%,實現利潤14.6億元,同比增長285.1%。
轉型升級感悟:提前10年想,提早5年做
“做任何一項事業,傳化都是提前10年想,提早5年做。”傳化集團副總裁陳捷談及企業轉型升級時說,企業的轉型升級,在產業選擇上,要有領先一步的戰略眼光,要選擇符合國家產業發展導向、各級政府支持、自己愿意做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藍海事業領域;要將創新作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創新包括技術與服務創新、制度與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此外,企業在轉型升級中不可或缺的是,要以開放與包容的心態,善用能人,敢用能人,并且不斷加強品牌文化等軟實力建設,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