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企業知識產權亟須保護(附圖)
2008-8-4 14:3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9萬件商標僅69件經海關核準備案知名企業屢屢“無意識”侵權
未經奧林匹克標志權利人許可,任何人不得為商業目的使用奧林匹克標志。記者付希華攝
核心提示
近幾年,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深入人心,中山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注冊商標、申請發明專利等方式保護自己的權益,而更多的企業也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和侵權者對簿公堂。但是,對于進出口企業來說,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則顯得比較淡薄。由于缺乏對相關法規的深入了解,不少企業最后不得不被海外企業訴諸法律,或者自己的商標遭搶注,并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現狀一 大企業屢屢“無意識”侵權
中山是“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但在進出口貿易中,企業對品牌保護的現狀令人擔憂。據統計,目前中山市企業注冊商標逾2.9萬件,其中國家馳名商標12件,廣東著名商標141件,但經海關總署核準備案商標只有69件,僅占全部注冊商標的0.24%。這也就意味著許多國內知名的品牌企業忽視了其在海外市場上對其知識產權的保護,進而給了一些搶注者可趁之機。
記者在海關總署網站的知識產權備案查詢系統上查詢發現,經過海關總署核準備案的商標中,多來自中山比較有實力的企業,比如大洋電機、力高電器、泰星鎖業、華藝照明等公司。但中山海關辦公室法制科科長陳濤告訴記者,有這種意識的企業仍在少數。一些進出口企業特別是加工貿易企業對有關產品的知識產權缺乏深入了解,知識產權創新意識和保護意識不強,一方面由于創新能力低下,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競爭力不足,企業為求生存,只能大量使用他人專利或商標;另一方面,企業由于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簽訂加工貿易合同時,沒有審查委托人是否擁有所委托使用的知識產權,往往造成無意識侵權。
一些知名的大企業就在“不經意中”侵犯他人合法的知識產權。比如,我市一家知名的電器生產企業在被中山海關查獲生產侵權物品時,這家企業竟然表示對此毫不知情。原來,這批產品為貼牌生產,當這家企業接到訂單時,根本沒有審查對方是否擁有使用這一品牌的授權書,造成侵權,結果在知識產權擁有者的堅持下,不得不將貨物銷毀,損失巨大!斑@些企業只顧拿到訂單埋頭生產,對于產品是否侵權、自己是否獲得授權準予生產并不關心,因此,在出口貨物中‘CK’、‘SUNY-O’等假名牌層出不窮!
海關數據顯示,2008年該關查獲涉嫌侵權案件數量大幅上升。2007年中山海關共查獲涉嫌侵權案件78宗,扣留涉嫌侵權貨物、物品713萬余件,涉及案值人民幣1450多萬元。2008年僅上半年,該關就查獲涉嫌侵權案件70宗,扣留嫌疑貨物、物品35萬余件,涉及案值人民幣1300多萬元。
“利益是企業考慮的主要因素,但企業往往專注于短期利益,侵權后渾然不知!标悵龑@種狀況表示擔憂。
現狀二 企業打擊海外侵權有些“手軟”
一方面是未獲得授權就生產出侵權產品,一方面又因為自己的品牌沒有在海關備案或者在國外注冊,而被人侵犯。陳濤表示,經過這些年的宣傳,國內企業在國內的維權意識很強,但在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時,卻沒有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這幾年,我國的商標在國外被人侵犯的案例并不少見。
2.9萬件商標僅69件經海關核準備案知名企業屢屢“無意識”侵權
未經奧林匹克標志權利人許可,任何人不得為商業目的使用奧林匹克標志。記者付希華攝
核心提示
近幾年,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深入人心,中山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注冊商標、申請發明專利等方式保護自己的權益,而更多的企業也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和侵權者對簿公堂。但是,對于進出口企業來說,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則顯得比較淡薄。由于缺乏對相關法規的深入了解,不少企業最后不得不被海外企業訴諸法律,或者自己的商標遭搶注,并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現狀一 大企業屢屢“無意識”侵權
中山是“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但在進出口貿易中,企業對品牌保護的現狀令人擔憂。據統計,目前中山市企業注冊商標逾2.9萬件,其中國家馳名商標12件,廣東著名商標141件,但經海關總署核準備案商標只有69件,僅占全部注冊商標的0.24%。這也就意味著許多國內知名的品牌企業忽視了其在海外市場上對其知識產權的保護,進而給了一些搶注者可趁之機。
記者在海關總署網站的知識產權備案查詢系統上查詢發現,經過海關總署核準備案的商標中,多來自中山比較有實力的企業,比如大洋電機、力高電器、泰星鎖業、華藝照明等公司。但中山海關辦公室法制科科長陳濤告訴記者,有這種意識的企業仍在少數。一些進出口企業特別是加工貿易企業對有關產品的知識產權缺乏深入了解,知識產權創新意識和保護意識不強,一方面由于創新能力低下,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競爭力不足,企業為求生存,只能大量使用他人專利或商標;另一方面,企業由于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簽訂加工貿易合同時,沒有審查委托人是否擁有所委托使用的知識產權,往往造成無意識侵權。
一些知名的大企業就在“不經意中”侵犯他人合法的知識產權。比如,我市一家知名的電器生產企業在被中山海關查獲生產侵權物品時,這家企業竟然表示對此毫不知情。原來,這批產品為貼牌生產,當這家企業接到訂單時,根本沒有審查對方是否擁有使用這一品牌的授權書,造成侵權,結果在知識產權擁有者的堅持下,不得不將貨物銷毀,損失巨大。“這些企業只顧拿到訂單埋頭生產,對于產品是否侵權、自己是否獲得授權準予生產并不關心,因此,在出口貨物中‘CK’、‘SUNY-O’等假名牌層出不窮。”
海關數據顯示,2008年該關查獲涉嫌侵權案件數量大幅上升。2007年中山海關共查獲涉嫌侵權案件78宗,扣留涉嫌侵權貨物、物品713萬余件,涉及案值人民幣1450多萬元。2008年僅上半年,該關就查獲涉嫌侵權案件70宗,扣留嫌疑貨物、物品35萬余件,涉及案值人民幣1300多萬元。
“利益是企業考慮的主要因素,但企業往往專注于短期利益,侵權后渾然不知!标悵龑@種狀況表示擔憂。
現狀二 企業打擊海外侵權有些“手軟”
一方面是未獲得授權就生產出侵權產品,一方面又因為自己的品牌沒有在海關備案或者在國外注冊,而被人侵犯。陳濤表示,經過這些年的宣傳,國內企業在國內的維權意識很強,但在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時,卻沒有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這幾年,我國的商標在國外被人侵犯的案例并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