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流通資訊

中國制造遭遇成本危機

2008-8-29 16: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據報道,寶鋼股份三季度產品價格上調300-600元,這將延續以前數個季度鋼材價格大幅上漲的趨勢。與此同時,國際原油價格一度頻創歷史新高。 
  毫無疑問,原材料價格的迅速攀升,給一貫依靠低成本競爭的中國制造業,帶來了空前的危機。如何化解危機,變危機為機遇將是擺在每個制造企業面前的首要課題。 
  生產原材料價格飆升 
  主要生產原材料的價格近期大幅上漲。“我國的鋼鐵價格綜合指數(Myspic)”同比上漲61.3%。國際原油價格一度頻創歷史新高。 
  2008年以來,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PPI)一直在高位運行。截至2008年5月,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9.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1.9%。 
  從PPI上漲可看出企業成本壓力過重。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預計,2008年中國家電用鋼需求量為620萬噸,而第三季度家電用鋼每噸較年初上漲了1000元,粗略估計僅該季度對家電業的影響就高達15億元。 
  工業企業利潤受到擠壓 
  目前的綜合經濟環境決定中國許多行業難以向下游傳導成本壓力,其利潤空間被壓縮。機械、裝備制造、家電、汽車等行業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價格彈性較高,行業定價能力不強,難以將上漲的生產成本轉嫁給消費者。2008年4月份,因成本壓力宣布漲價的奇瑞和江淮,當月銷量環比下降了28.75%和26.4%,跌幅均為同月乘用車平均跌幅的兩倍多。空調、冰箱、彩電等家電企業因年初提價導致銷售規模、利潤雙停滯,紛紛以端午節為契機,大范圍降價。 
  零部件企業受到上下游的雙重擠壓。上游原材料例如鋼材、化工材料的價格上漲,首先給零部件企業帶來沖擊。零部件企業提供配套產品,多依附于下游企業,在產業鏈中缺乏話語權,很難提價。汽車零部件企業多與主機廠簽有長期合同,且有違約押金,只能自擔成本上漲風險。 
  成本危機重創低端產品的出口制造商。絕大部分出口企業采用長期合同定價的模式,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生產成本的上升不能立即體現到產品價格上。出口企業多沒有自主品牌,與國外大型進口商談判時議價能力弱,很難提高出口價格。紡織、服裝、鞋帽等超過半數的中小型出口企業稅后利潤率集中在5%以內,成本上漲極易導致企業虧損。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在有記錄的44200家紡織廠中,只有1/3的企業贏利。2008年廣東服裝及衣著附件1至4月出口6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1%。 
  化解成本危機的招數 
  招數一:采用公司集中或者跨企業聯合的方式采購原材料,然后根據各部門需要統一調配,不僅可以做到大批進貨節約成本,更可以通過分析市場趨勢決定原材料的儲備,從而規避價格波動風險。海爾實施“四大”集中采購策略,即“大訂單、大客戶、大市場、大資源”,對鋼板、化工物料、電子零部件等大宗原材料實行集中采購,節省成本20%到30%。為抗衡全球采購市場上的國際巨頭,中國16家鋼鐵企業聯合起來,建立采購聯盟,爭取國際價格談判優勢。 
  招數二:在企業內部嚴控成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華電集團等在內的數十家央企都已經著手壓縮非經營性開支,將預算降低5個百分點,甚至更高比例。這些企業減少不必要的會議和非生產性支出,全部預算削減的總額將達到30億至50億元。為此需建立成本管理體系,系統識別和消除提高成本的因素,如人、財、物的浪費等,以此來補償原材料漲價成本。 
  招數三:謀求產業協同,避免低價競爭,向消費者傳遞成本壓力。美的、格力、格蘭仕等廣東家電企業謀求價格聯盟,拒絕大額低價訂單,一致對外。國內七家主流商用車企業聯合建立了輕卡行業聯盟,并集體調高輕卡產品的售價。 
  招數四:對產業鏈上游進行投資或合作。太陽紙業在老撾成立子公司從事育苗和示范林建設,利用東南亞廉價的原材料資源,以緩解原料木漿和廢紙價格大幅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長虹與上游鋼材、塑料等供應商分別設立鋼材與工程塑料聯合實驗室,開發新型替代原料。 
  招數五:通過品牌、技術、開拓新市場等差異化經營策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利潤率。廣東佛山一些紡織品出口企業努力開拓南美等新興出口市場,獲得了比歐美傳統市場還要高的利潤。江蘇盛虹集團在生產普通滌綸纖維的基礎上,開發出超細纖維,用于生產高檔運動衣面料,產品供不應求。 
  中國步入高成本時代 
  中國企業已步入高成本時代。未來PPI將維持高位,生產原材料成本不斷提高。受國際油價糧價上漲和國內貨幣信貸反彈壓力的影響,未來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四川地震和南方雨雪災害之后的重建將拉動未來原材料的需求;政府未來對油價和電價的管制將逐步放開;為擴大內需,中國工資不斷上調,增大了勞動力成本。 
  高成本時代加速產業結構性調整。企業將更多考慮節能減耗,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改進技術,完成從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的轉變。為減輕出口依賴,抑制外資大量入境所導致的國際收支失衡,緩解通貨膨脹,政府將加大力度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啟動內需市場,擴大就業。 
  成本危機削弱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但不會阻礙中國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不僅中國,世界各國都在受能源、糧食和原材料全球性漲價的影響。受本國鋼材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豐田已經開始提高其北美市場銷售車型的價格。 
  中國企業可改革原料采購模式,以此降低成本。大型企業可開拓國際采購渠道,在全球范圍內實行資源的有效配置。松下利用全球采購網絡,降低了鋼材成本,因此其洗衣機產品可以在中國逆市降價。中小企業可跨企業聯合采購原材料,以獲取采購規模優勢,并可繞開原料中間商。 
  中國企業應完善其薄弱的供應鏈物流體系,以達到降低總體成本的目的。現代商品中,物流等非生產性成本占據較大比重,壓縮物流成本可補償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壓力。企業應從節約原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轉向建立高效供應鏈系統這一新的利潤源泉。戴爾、沃爾瑪等行業龍頭,無不借助供應鏈管理創造了企業盈利能力的再提升。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