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專家:外貿風險加大 謹防出口下滑
2008-8-27 10:2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陳曉晨 徐以升 “今年我國上半年外貿的增長放緩,剔除出口價格上漲因素、匯率因素,實際出口增長已經下降到了個位數,這是30年來少有的局面。這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已形成對外貿路徑依賴的國家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如果名義出口增長降到15%以下甚至個位數,就會面臨著類似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的沖擊。 ”
進入2008年,中國經濟在增長和通脹兩方面都面臨著來自全球經濟的沖擊。尤其是在經濟增長方面,以疲軟的美國經濟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正在拉低中國的出口增長,融入全球的中國經濟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之后再次受到來自外部的劇烈沖擊。如何更好判斷以及應對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風險,本報日前專訪了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
外貿形勢總體較好
但不能盲目樂觀
《第一財經日報》:上半年我國對美國外貿出口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但是對歐元區的出口由于人民幣兌歐元貶值等因素影響有一定增長,對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則較快。那么,從整體的角度,對下半年和明年的整體外貿形勢可以作出怎樣的展望?
王子先:總體來說,外貿形勢的有利因素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當前中國已經形成在全球范圍內高水平的產業積聚,使得交易的成本和時間都大大降低。這給我國提供了成功消化原材料漲價、工資上升、匯率升值等壓力的基礎。消化能力強,是我們相對其他新興經濟體較強的一點。第二,雖然我國的人力資本有所上升,但是綜合來看,在勞動力成本領域我們還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尤其是現在在中高端的人力資本這塊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第三,今年以來,我國在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方面做得較好,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成本上升的壓力。
不過,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出口壓力較大,宏觀經濟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基層企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最近幾年的經濟形勢總體來說比較好,但是不能盲目樂觀。
外貿風險或動搖經濟基本面
《第一財經日報》:從現在來看,我們應該怎樣評價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風險?
王子先: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次貸危機的波及面非常廣。除了低迷的美國經濟,現在歐洲經濟和日本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危機既涉及到成熟經濟體,也涉及到新興經濟體。從美國到歐洲,再到此前被人們寄予厚望的新興經濟體,危機的波及面之廣前所未有。世界經濟可能由此步入一輪調整周期。
以前認為新興經濟體能夠甩開美國實現增長,但現在發現他們并沒有與美國經濟脫鉤。這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出現的危機。
此次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伴隨著美元的貶值,如此一來,危機伴隨著美元體系與非美元體系的沖突、資本的大進大出、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提高與大幅震蕩等,這給中國經濟面臨的全球環境帶有更大的不確定性。
今年6月份,中央和國務院召開部門負責人工作會議,會議上講到我國面臨的內外矛盾更加復雜,特別是外部風險加大。
《第一財經日報》:從外貿、金融兩個方面來看,外部風險對我國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子先:在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重、外需下降的背景下,今年我國上半年外貿的增長放緩。剔除出口價格上漲因素、匯率因素,實際出口增長已經下降到了個位數,這是30年來少有的局面。這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已形成對外貿路徑依賴的國家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風險。我認為,名義出口增長在15%到20%之間,宏觀經濟能夠承受。而如果這個數字降到15%以下甚至個位數,就會面臨著類似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的沖擊,產能過剩加重,經濟減速危險大增。
如果出口大幅度下滑,還可能會造成一系列問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并不是不可逆轉的。若出口下滑加上金融操作不當,市場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信心也不是不可能改變的。
金融風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貨幣政策要正確靈活應對。央行提出的“防止金融市場的傳遞性風險”的精神是正確的。
《第一財經日報》:您提到,對經濟基本面的信心不是不可能改變的,這會不會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的潛在風險?
王子先:是的,最大的風險還是宏觀經濟基本面。若出口行業受到比較大的沖擊,企業大面積倒閉,那么對基本面的風險將很難防范。制造業的出口占50%左右,紡織也占到50%左右,IT、電子行業更是占到超過90%。如果這些企業出現了大面積倒閉,那么這些企業的負債就會轉化為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引發進一步的金融風險。
總之,基本面的風險是最重要的。只要總體的經濟和產業不出現大問題,基本面就還是穩定的,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也就不成問題。下一步的宏觀調控方向應該是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產業正常發展,防止投資者信心不足、熱錢大進大出。
幫助中小企業過冬
《第一財經日報》:基層中小企業主要面臨著什么樣的困難?
王子先:從去年到今年,我參加過多次珠三角、長三角經濟的調研。從調研情況來看,首先是企業的資金鏈的困難;其次,成本壓力很大,利潤空間日益變小,虧損面擴大;此外也面臨著其他一些方面的困難,比如在收匯方面風險增加。
《第一財經日報》:我們現在的信貸緊縮政策對中小企業有什么樣的作用?
王子先:緊縮性的信貸對中小企業有很大的沖擊。我們現在除了準備金率不斷提高外,還對貸款設置了額度,這使得商業銀行的頭寸越來越緊。此外,貸款的收費提高了,難度加大了。信用證過去可以抵押,現在也受到限制。這樣,首先受到打擊的就是中小企業。
《第一財經日報》: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王子先:地方政府有專門的用于開拓國際市場的資金。另外,要加大對信用保險的支持力度。在信貸方面也應該有所放寬,在操作上應更加靈活。行業中介組織的服務應該大大加強。
另外,企業自身也要加強應對風險的能力,比如加快產品研發,開拓新市場,加快并購重組。
產業轉型不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
《第一財經日報》:現在市場另有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的世界經濟整體形勢恰恰是促進經濟轉型、擺脫出口路徑依賴的良好契機。
王子先:促進產業轉移和穩定經濟增長,這是長期和短期的兩個問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都要兼顧這兩個方面,不能人為地壓制出口。經濟轉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擴大出口則與短期內促進就業、穩定經濟增長密切相關聯。而且,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相關的。長期來看,經濟增長的主要瓶頸是消費不足;只有長期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內需,才能減輕我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
有些人認為,我國的經濟轉型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這種看法是不符合國情的。在這方面,日本曾經有過教訓。在上世紀80年代時,日元過度升值打擊了出口,導致經濟不景氣,使日本被迫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最終誘發了泡沫經濟,然后是“失去的十年”。因此,需要我們吸取日本的教訓,統一思想認識,協調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穩定出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