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廣東:先行一步探新路 經濟實現大跨越

2008-8-26 0:4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改革開放30年,廣東取得了輝煌成就。到2007年,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超越臺灣,連續十九年居全國之首,經濟增長創造世界奇跡;人均GDP實現4000美元的跨越,踏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經濟發展從數量、速度向質量、效益轉變,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廣東解放思想,先行一步,摸著石頭過河,勇于探索,為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一、發展成就
 (一)經濟總量跨越3萬億元,超越臺灣,連續十九年居全國之首,實現了從物質積累進入資金積累階段。廣東得改革開放之先,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廣東GDP總量31084.40億元,實現3萬億元的跨越,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42.4倍,29年翻了5.4番,平均不到6年翻一番。1979-2007年,除4個年份為一位數增長外,其余25年,均為兩位數增長。其中,1990-2007年連續18年二位數增長。廣東經濟總量從1978年位于上海、江蘇、遼寧、山東之后列第五,1980年超遼寧,1982年超上海,1988年超山東,到1989年超越江蘇成為全國第一,至今連續保持19年穩居全國之首;占全國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2.5%;經濟總量從2萬億元到3萬億元的跨越僅用了2年的時間。與亞洲四小龍GDP總量比較,1998年超過新加坡的828億美元,2003年超過香港的1585億美元,2007年超越臺灣,已趕超其中的“三小龍”。1979-2007年年均增長為13.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增長幅度位各省之首。廣東增速還遠高于上世紀新加坡、韓國、日本起飛時期的平均增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已經兩倍以上這些國家。與此同時,財富也在不斷積聚,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02年突破萬億大關后,2005突破2萬億大關,同年定期存款突破萬億大關,2007年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23013.34億元。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從加工型轉到制造型,并開始進入服務型發展階段,產業布局和結構日趨合理,現代產業體系已具雛形。產業結構隨著工業化進程呈現由低級向高級并不斷優化的變動過程,三次產業的比重從1978年的29.8:46.6:23.6提升到2007年的5.4:51.3:43.3,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了19.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重從“二、一、三”到“二、三、一”的格局,并逐步向“三、二、一”產業高級化格局轉變。分產業看進入上世紀90年代,廣東已掌握了制造加工技術,進入制造型階段,近年重工業化趨勢明顯,規模以上重工業產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43.4%,提升到2007年的61.6%,上升了18.2個百分點,其中2002年突破重工業產值超過輕工業產值占50.2%,2002-2007年間重工業比重上升了11.4個百分點。電子信息、電氣機械及專用設備、石油及化學三大新興產業,主導作用加強,其規模以上增加值所占比重從2000年的43.1%,提升到2007年的44.8%,上升了1.7個百分點。森工造紙、醫藥、汽車及摩托車三大潛力產業,發展潛力顯現,其規模以上增加值所占比重從2000年的6.7%,提升到2007年的8.5%,上升了1.8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其規模以上增加值從2000年的688.31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2883.08億元。現代物流、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電子商務、文化、體育、科技、咨詢和中介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如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計算機服務業、軟件業、金融業、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2005-2007年均增長分別為15.6%、28.9%、21.4%、26.2%、14.6%分別高于同期GDP增長1.2、14.5、7.0、11.8、0.2個百分點。
  (三)人均水平實現4000美元的跨越,平均6.4年翻一番。2007年,廣東的人均GDP33151元,按現行匯率計算為4360美元,突破4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相當于1978年的22.8倍,29年翻了4.5番,平均6.4年翻一番,1978-2007年平均增速為11.4%,高于全國2.8個百分點。人均水平從500美元到1000美元跨越用了八年時間,從1000美元到2000美元跨越用了七年時間,從2000美元到3000美元跨越用了三年時間,從3000美元到4000美元跨越僅用了一年時間。2007年,作為廣東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人均GDP已突破萬美元大關,達10474美元,珠三角地區7516美元。
  (四)對外經濟貿易成績斐然,出口結構不斷優化。改革初期,廣東利用國外技術、資金及省內低廉勞動力,實現了廣東經濟的騰飛。進出口總值由1978年的15.92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340.35億美元,1988-2007年年均增長達18.6%。其中,出口總值由1978年的13.88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692.39億美元,1988-2007年年均增長達19.7%。對外依存度從1987的92.5%,上升到2007年的155.1%,其中出口依存度從1987的44.6%,上升到2007年的90.3%。外貿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分別從2000年的54.4%和18.5%上升到2007年的68.6%和34.8%,分別上升了14.2、16.2個百分點。
  (五)宏觀效益不斷提升,當前廣東經濟社會初步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勞動生產率在不斷提高。按年平均從業人員計算,從1978年的820元上升到2007年的58359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上升了17.0倍,年均增長達10.5%。分產業看,2007年第一、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0656、76925、80870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是1978年的4.8、12.2、9.7倍,年均增長達5.6%、9.0%、8.1%。從勞動生產率分解顯示,廣東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在于各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貢獻率達80.7%。
  中間投入產出率趨勢向下,但近年有所上升。廣東中間投入產出率呈下降趨勢,從1978年0.864趨勢下降至1999年最低的0.511,近年有所回升,2007年為0.531。
  投資效益1999年以來呈上升趨勢。廣東投資效益伴隨著經濟增長呈周期波動過程,投資效果系數從1979年的0.830總體趨勢向下,至1999年最低,隨后呈上升趨勢,至2007年達0.513,為1996年以來最好水平。
  萬元GDP能耗持續降低。從可比價計算的單位GDP能耗指數看,廣東單位GDP能耗,1990年以來趨勢向下至2002年為最低,當年單位GDP能耗僅為1990年的54.2%,下降了45.8%,1991-2002年年均下降了5.0%。隨后隨著重工業化的發展,萬元GDP能耗有所上升,至2005年為2000以來最高,近年隨著增長方式轉變,萬元GDP能耗下降,2007年僅為1990年的53.0%,為1990以來的最好水平。1991-2007年單位GDP能耗下降了47.0%,年均下降3.7%。
  從依靠高投資拉動到“三駕馬車”同時發力拉動,特別是消費拉動穩步增強。“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3.1%、54.4%、50.8%、39.1%、54.8%。2007年,商品消費零售總額達16.2%,是1996年以來的最好水平。
  從廣東宏觀效益指標綜合評價注1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總體效益與經濟增長趨勢變動基本一致,呈現速度效益型特征,2007年宏觀效益綜合評價值為0.46,為1996年以來的較好水平。
  (六)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水平快速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412.13元,上升到2007年的17699.30元,年均實際增長為7.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193.25元上升到2007年的5624.04元,年均實際增長為6.8%。居民消費水平從1978年的人均222元上升到2007年的12663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9.2%。從城鎮、農村恩格爾系數顯示,它們分別從1978年的66.6%、61.7%下降至2007年的35.3%、49.7%,顯現農村、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從農村、城鎮消費結構系數注2顯示,它們分別從1995年的0.237、0.289、提升到2007年的0.259、0.391,表明農村、城鎮居民的消費質量進一步提升。
  (七)廣東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三十年,廣東的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41.82億元提高到2007年的2785.8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GDP比重,從1995年的6.4%上升到2007年的9.0%,國稅占GDP的比重從1995年的7.8%上升到2007年的15.8%,廣東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來源于廣東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別從1994年的12.3%上升到2007年的24.9%,上升了12.6個百分點,廣東的財政實力不斷增強。
  二、經驗與啟示
  (一)堅持思想解放,更新觀念、求真務實。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的歷史,每一項改革措施出臺,都是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為先導,每一次大的解放思想都給經濟帶來大的發展。1978年,廣東吹響改革開放號角,經濟快速發展,先后趕超國內其他地區,于1989年居全國首位,1979-1989年廣東的GDP年均增長為12.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3百分點。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講話為廣東進一步“解放思想”指明方向。“八五”時期,經濟增長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快時期,GDP年均增長為19.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3個百分點。2003年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視察廣東,要求廣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繼續當好排頭兵。廣東經濟在“十五”時期實現增長13.2%,高于“九五”時期2.2個百分點。人均GDP連破大關,從2003年突破2000美元(達到2150美元),到2006年突破3000美元(為3548美元),直至2007年突破4000美元高達4360美元。
  (二)保持社會穩定,保持政策平穩連續。改革以來,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政策,經濟的發展以社會穩定為基礎,經濟大起大落必然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巨大浪費。制訂政策的連續性,對經濟運行的遠見性以及把握宏觀調控的時機和力度對經濟健康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如1981年對基建投資收縮過猛導致經濟增長直線下降,1989年過度緊縮停頓導致經濟滑坡,均是具體政策不平穩而引起的經濟較大幅度波動,值得引以為戒。
  (三)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優化結構。廣東的發展過程實際是不斷調整優化結構的過程。改革初期生活消費品嚴重短缺,廣東抓住時機,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食品和日常用品為主的輕工業,當年以“廣東糧、珠江水,嶺南衣”為代表的“廣貨”風靡全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進入上世紀90年代,家庭用具、家電等大件耐用消費品開始進入家庭,廣東以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家電產業,成為家電大省。到1996年,廣東已實現人均GDP1000美元的跨越,步入消費結構轉型期,電腦、高級視頻、汽車等萬元以上級商品進入家庭,廣東的產業結構從輕型化向高級化、適度重型化發展。
  (四)從局部改革向全面推進的發展,從梯度發展向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道路。廣東走的是一條由“點到面”順序推進的改革之路。從區域發展看,改革初期廣東實行政策性傾斜,采用梯度發展戰略,對珠三角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珠三角得以快速發展,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龍頭主體。隨著時間推移,區域差異顯現,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2002年以來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山區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地區差距擴大趨勢有所抑制,2007年地區發展差異系數為0.764,低于2006年的0.776水平。
  (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生產效率。“高投資、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劇,嚴重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廣東要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生產效率,走科技自主創新之路,從資源依賴向科技支撐、從外延向內涵轉變。
  改革開放30年,廣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必然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所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比如經濟發展粗放,重物輕人,收入分配不合理,城鄉、地區差距不斷擴大問題,只要廣東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增強憂患意識,正視問題,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全局,廣東一定能夠再創輝煌,廣東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