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創出口加工區建設新模式
2008-8-25 10: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日前,江蘇省淮安出口加工區在通過國家9部委的聯合驗收后,正式掛牌運作。據悉,加工區在今年下半年就能實現10億美元的加工貿易額,在三年內將達到100億美元,并將在全國60家出口加工區中,穩居前六七。如果正在洽談的某大型企業能簽約,位次會更加超前。
縱觀國內一些出口加工區,從批準設立開始,快的要一年半,慢則要三四年才能建成。而淮安市的出口加工區在今年3月22日正式獲得國務院批準設立后,僅用了三個多月時間,幾個超大項目就已逐步達產達效。后發之勢何以如此強勁?
淮安市副市長史國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出口加工區的掛牌,得益于淮安始終堅持“四個著力”,創出了出口加工區建設的新模式。
首先是著力變不可能和沒必要辦為有可能和必辦。當年在醞釀籌建出口加工區時,有一種觀點認為,淮安有淮鋼、卷煙廠、安邦石化等大型國有企業,民營經濟總量也有相當基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無項目、資金,又沒有落實土地的狀況下,地處蘇北腹地的淮安不可能、也沒必要辦出口加工區。而淮安市的領導則認為,與省內外發達地區相比,淮安的“欠發達”就在于沒有外向型經濟,沒有國際化大公司的落戶。而要甩掉“欠帽”,其突破口就是辦出口加工區。
其次是著力變三個“基本落實”為“完全落實”。圍繞實現“完全”,淮安確定了以招一批超大型企業項目并帶動資金落實,以及加速申辦土地規劃的方略。對有意向落戶加工區的大型企業集團,不僅承諾給予出口加工區的功能,還適時通報申辦進程、相關難點和解決方案,把投資方當做自家人。
再其次是著力變“筑巢引鳳”為資本運作。籌建伊始,淮安市的領導在調研時發現,如按國內一些出口加工區,先投巨資建道路、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再引進企業的套路,不僅財政無力承擔,還極易產生建成后無項目或少有項目進駐的風險。據此,淮安市引進世界500強企業——臺灣鴻海集團投資超25億美元,興建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項目,并根據其需要申報出口加工區功能,開始了資本運作。在295天內就完成了一期工程。一個以精密模具、電腦接插件、PCB等產品為主的高科技出口加工基地初步形成。如今,區內已有三家大型高科技企業,注冊資本均達9800萬美元以上,總投資均為3億美元,進區企業的投入已逾8億美元。
最后是在國家正式驗收前,著力變“馬后炮”為“沖鋒號”。出口加工區的驗收,涉及道路、房屋、水電、卡口、監控、報警、智能化等軟硬件達數十項之多。要經國家9部委的專家論證審核,一致簽署認可后才能過關。是等著專家查出一大堆問題、提出一串串意見后再整改,還是主動出擊?加工區選擇了后者。在不下10遍的地毯式摸排和過篩中,淮安市交出了僅有“東面圍網外有樹葉太接近”、“物流站內還有一根電桿”、“西側還有一根路燈桿”等三條意見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