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長三角區域發展模式的新探索

2008-8-19 14:0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關鍵在于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二到三個五年規劃的艱苦努力,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體系和努力建設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是長三角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 
  長三角區域制度合作面臨著新挑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就必須建立統一開放的產品、技術、產權、人才等市場。統一市場建立的前提,是建立長三角區域統一的準入標準和技術標準,建立市場準入和質量互認制度,建立共享的信息平臺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需要創新和突破。長三角區域有數十個特大城市、大城市,有上百個中小城市。長三角地區的小城鎮是構建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和網絡區域。將有實力的城鎮,賦予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權限,把它們作為長三角區域的城市體系來規劃和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國務院近日通過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表明,中央已經將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列入了國家戰略。這對于長三角在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水平,增強區域綜合實力、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關鍵在于產業結構調整。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長三角面臨著世界范圍的產業轉型和轉移的重大機遇,但是也受到了深層次矛盾的制約。因此,通過二到三個五年規劃的艱苦努力,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體系和努力建設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是長三角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要深刻理解服務業發展“兩個面向”的基本內涵,即面向生產的現代服務業和面向民生的服務業。面向生產的現代服務業,服務對象是國際先進的制造業,其發展路徑歸納起來,就是要依托長三角共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加快健全金融市場體系。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如旅游、廣播影視、郵政、電信、文化、體育、創意產業等,服務能級應該與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發展需求相一致。
  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化發展,目標是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這必須發揮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引領功能,提升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支撐功能,增強基礎好、實力強的若干大中等城市經濟和社會的集聚功能,建設具有城市連綿帶區域優勢的中小城市的網絡功能,形成與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所構成的城市群等級規模體系。同時,長三角區域的城鎮體系要加強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
  長三角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在交通運輸體系上,要打破行政區劃體制,大力發展城際軌道交通,這對形成長三角區域同城效應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要重點解決斷頭路問題,充分發揮交通運輸效能。要構建分工合理的港口物流體系,加快建設中心樞紐港、干線樞紐港、一般樞紐港、地方性港口等層次結構合理的港口群體系。要構建優化整合的集疏運體系。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通過十年的努力,要基本上形成以水路集疏運為主體,公路集疏運為輔助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綜合集疏運體系。要構建現代國際航運服務業體系,以高端服務為重點,形成長三角區域層次分明的航運服務業體系,為實現以上海為中心,以江蘇、浙江港口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奠定基礎。
  長三角地區社會事業發展,重在教育、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制度建設。在長三角建立統一規范的勞動用工制度,就必須取消阻礙人口轉移就業的政策制度,需要建設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外來人口的綜合服務和管理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加大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居住證為主的屬地化管理是一個重要的改革方向。對于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要保障他們同等受教育的機會。由于長三角區域人口的流動加快,必然會提出建立社會保險關系跨統籌區轉移制度的探索,制定參保人員的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銜接等方面的政策,是一項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任務。
  長三角區域制度合作面臨著新挑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就必須建立統一開放的產品、技術、產權、人才等市場。統一市場建立的前提,是建立長三角區域統一的準入標準和技術標準,建立市場準入和質量互認制度,建立共享的信息平臺。應該看到,長三角目前還有許多阻礙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政策、法規,需要各級政府著手修訂和清理。同時需要有新的規范性文件、政府規章及時出臺。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需要創新和突破。長三角區域有數十個特大城市、大城市,有上百個中小城市。長三角地區的小城鎮是構建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和網絡區域。將有實力的城鎮,賦予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權限,把它們作為長三角區域的城市體系來規劃和建設有著重要意義。長三角區域一方面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更嚴格的區域土地供應政策和市場準入標準,加大閑置土地處罰力度;另一方面,發展也需要大規模開發城市建設用地。為此,在長三角區域內,在總體上建設用地不增加和農用地不減少的前提下,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和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的方法,實行占補平衡,對于盤活建設用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具有制度創新的典范作用。長三角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產業能級有差別,土地供給總量和需求結構也不同,發達城市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土地資源供給有限;而發展中城市和地區的土地資源充裕,環境容量大,因此在區域內異地聯合共辦開發區,可以打破行政區劃疆界,以項目為紐帶,創新異地聯合體制,為長三角加快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和產業轉移的空間布局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長三角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