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焦炭出口中國鋼鐵企業“曲線”謀權?
2008-8-19 13:1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 王亞彬 實習記者 李協商 焦健 綜合報道
假如企業同時進行多場至關重要的“戰爭”,那么在一個戰場總是被動挨打,是否能在另一個戰場上徹底扭轉戰局呢?
一直在鐵礦石市場被動挨打的中國鋼鐵業就正在試圖選擇另一個戰場,以求扭轉戰局。
中國鋼鐵規劃院副院長李新創稱,中國可以利用焦炭來制衡鐵礦石談判,謀求話語權,而多年以來,中國在這方面一直缺乏作為。日前,中國再次限制焦炭出口的政策行為也被一些業內人士賦予了這樣的希望。
“限制焦炭出口可減少鐵礦石消費”
財政部15日晚間發布通知,從8月20日開始,對焦炭的出口暫定稅率由25%提高至40%。
這則新聞,引起鋼鐵行業界的較大關注,除了通常意義上的“進一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型商品出口,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外,還被給予了“另類”的解讀。
有評論稱,這是中國鋼鐵企業利用焦炭反擊鐵礦石漲價而使出的 “殺手锏”。
近年來,國內鋼鐵企業對鐵礦石迸發出無窮無盡的渴求。然而,不幸的是全球鐵礦石70%的貿易額都被三家國際巨頭所壟斷。由于供求雙方地位的不平等,每年中國鋼鐵企業都不得不面臨要價“勒索”。
因此中國鋼鐵協會此前曾主張,應將限制焦炭出口作為反擊手段。
其理由是∶中國焦炭產量和貿易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也是不折不扣的壟斷者,如限制其出口,全球鋼產量勢必大幅下滑,從而為中國參與鐵礦石談判留足空間和籌碼。
業內人士稱,中國作為焦炭國際頭號供應國,其焦炭政策對歐盟甚至世界鋼鐵業可謂生死攸關。中國對焦炭出口實行配額管理是面向全球的,“要從全局角度來看待提高焦炭出口關稅問題,這樣可以提高中國在焦炭行業的話語權!
中國鋼鐵規劃院副院長李新創曾推算,中國每年焦炭出口1500萬噸,如果限制出口,全球鋼產量就會大幅度下滑,從而少消費5000萬噸左右鐵礦石,“給中國鐵礦石談判留足空間和籌碼”。
李新創稱,減少的5000萬噸鐵礦石消費量幾乎占中國鐵礦石總進口量的六分之一左右,而多年以來,中國在利用焦炭制衡鐵礦石談判中一直缺乏作為。
“用焦炭反擊鐵礦石漲價,
合情合理”
誰占有資源,誰就有話語權。中國的焦炭同樣是如此。
業內人士認為,提高焦炭出口關稅,并不是單純的唯利是圖,在國內煤炭價格和國際煤炭價格互相倒掛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有必要減少中國的焦炭出口配額,提高國際焦炭的價格,另外從掌握焦炭國際話語權的角度來說,中國的作法不為過,甚至還有些不堅定。
作為歐洲的鋼企,當然是想要中國更多的放開焦炭出口的政策,大量出口,以此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如果中國政府在歐盟一有強硬態度就出現掉鏈子的表現,那么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中國又一次被剝奪了話語權,上述人士表示。
據了解,焦炭出口幾乎成為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恥辱”。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為了自身環保而大量削減焦炭產量,中國卻長期低價輸出焦炭,出口量從1991年的108萬噸激增到2006年的1450萬噸,增幅近14倍。
李新創說,中國在大宗商品的進出口上缺乏經驗和技巧。中國進口石油、鐵礦石和銅等金屬,價格年年上漲,出口焦炭和稀土等戰略資源,卻越賣越便宜。
“限制焦炭出口,有利于制衡鐵礦石談判中我國喪失的話語權,提高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對國內而言,有助于緩解供應緊張,降低國內焦炭價格,擴大內需的同時,為中國的鋼企增加了成本競爭力!崩钚聞撜f。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一位人士表示,利用焦炭“反擊”鐵礦石漲價,重要的不是在針對某個企業、某個國家,是要平衡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雖然被稱為“反擊”,但作為商業活動和國家資源戰略來講,這樣的作為是必要選擇,也是合情合理。
該人士稱,盡管很難實現利用焦炭來制衡鐵礦石價格,中國還是可以通過限制和減少焦炭出口,為自己爭取一定的國際貿易公平,同時又達到保護本國資源和環境,保護本國企業利益的目的。
實行有難度 恐南轅北轍
部分專家對此提出異議。
專家們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中國占據優勢的焦炭作為一張牌,來制約國際市場鐵礦石的價格和貿易,這樣的建議早在幾年前就開始醞釀,但實行起來有很大困難。
專家稱,這樣做有價格壟斷的嫌疑,價格壟斷是一把雙刃劍,在打擊對手的同時,自己也難免付出代價。
國際貿易專家周世儉強調,鐵礦石的價格機制有點類似 “石油輸出國組織”,涉及多個以國家為主體的聯合壟斷,這在許多國家的反壟斷法里是有外交豁免權的。“但是如果中國自身在國際市場上采取單邊價格制定行動,就很有可能被看作是壟斷行為,有可能遭到其他國家反壟斷法的制裁!
有人稱,就算由于限制焦炭出口,澳大利亞和巴西的鐵礦石供應商不得不對中國方面暫時做出妥協,是否就意味著中國鋼鐵企業從此能一勞永逸獲得廉價鐵礦石了呢?
當中國鋼鐵企業的胃口越來越大時,鐵礦石最終還是要漲的,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據報道,在中國沿海各港口,堆放著鋼鐵企業囤積的6000萬噸鐵礦石。可見,當前鐵礦石的價格困境,有相當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鋼鐵企業自己造成的。
例如,2005年,由于擔心中國限制焦炭出口,印度決定增加出口鐵礦石的稅收,目的是逼迫中國同意以鐵礦石置換焦炭。
周世儉介紹說,中國曾經與印度進行過這樣的談判:印度沒有焦煤,是含量高的鐵礦石出口國之一;中國是焦炭的生產大國,但缺乏含鐵量高的鐵礦。來自印度裝滿鐵礦石的船,在回程的時候如果帶走焦炭,這似乎是一個各取所需的好方法。
但 “生產鐵礦石的是礦山企業,而購買焦炭的是鋼鐵企業。礦山企業希望鐵礦石賣得越貴越好,而鋼鐵企業希望焦炭買得越便宜越好。”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同樣認為,這樣做可能弄錯了反擊的對象。焦炭和鐵礦石的需求方不一樣。澳大利亞不需要焦炭,需要焦炭的是歐洲和日本。
鳳凰網對此分析,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宏觀政策的制定無非是一個各種利益集團在幕后力量博弈的過程,但有一點很明確,中國鋼鐵企業在面臨國內外壟斷高價時,與其寄希望于政府部門的行政保護,不如從自身多找找原因。
在整個國民經濟都在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時候,只有努力提高生產效率、改進技術,向中高端產品轉型,創造更多附加價值,才是從根本上化解生存壓力的辦法。